惠新宇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办公室秘书)
“大学”乃“大”与“学”之和。关于大学之“大”,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那么大学之“学”与其他学问有何不同?大学之“学”又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我的认识如下:
第一,大学之“学”为独立之学。在大学精神中,学术独立是最重要的元素。在西方,自中世纪起,大学就是享有一定自治权和学术自由的机构,这使得大学对学术的探索可以超越社会、政府、政党以及其他组织的局限,不断探求真理。自古以来的各种组织机构中,似乎唯有大学长期是思想独立和批判精神的中心。这种思想独立和批判精神是其存在的最重要价值,因为独立才能追寻真理,批判才能超越现实。
然而,目前一些大学中的思想独立并不鲜明,师生所写的学术论文以描述、归纳和注释为主,鲜有独树一帜者;教育习惯于灌输,导致现在不少大学生形成了“接受性思维”或“肯定性思维”,鲜有批判和独立思考者。尽管我们天天都在说创新,但没有思想独立和批判精神,就难有创新。
第二,大学之“学”为经世之学。北宋大儒张横渠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既能表现出儒者的襟怀和器识,也是人类教育的崇高追求。
大学的经世之学就是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目前,“大学要成为所有人的大学”,“要成为社会服务站”的理念在政府和学界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提倡。自然科学要服务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科学要说明和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要成为社会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大学的经世之学还强调实践,帮助学生成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过去那种以知识传递为重点、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的教学范式。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事政治,帮助学生了解天下大势,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第三,大学之“学”离不开“大学者”。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曾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了促进学术研究,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延揽人才,吸引大师。在他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他的身边云集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马寅初、刘半农等一大批学术巨擘。这支群星璀璨的学者队伍不仅奠定了北京大学的品格,还为中国的大学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大学之学,在于学有其理,学有其道,学有其明,在于其教人以做人,教人以生活,教人以守德,教人以悟道。唯有如此,方可称得上大学之“学”。
今天,中华民族的崛起势不可挡,处于这个伟大时代的高校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学术独立和国家战略相结合的“独立之学”和“经世之学”不仅可以保证高校的学术尊严,还有助于高校师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