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同

2014-11-17 08:46:32贾新奇
时事报告 2014年9期
关键词:儒家理想中华民族

贾新奇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除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之外,还有一项内容也十分重要,就是求大同。所谓求大同,就是追求天下大同、大同世界,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终极理想社会的理解与向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同世界的描绘和阐发,想象丰富、情感真挚,从古至今都散发着持久而巨大的魅力。

众所周知,“大同”的提法最先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当中十分著名的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按照这段话的描述,大同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社会统治的权力为天下人所有,大家互助互爱,生产生活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社会秩序良好、气氛祥和,没有人违法乱纪、胡作非为。据传,这段话是孔子所说。我们今天已难以考证,它究竟是出自孔子之口还是后人假托之辞了。不过,如果拿我们所确知的孔子思想来对比,二者倒不矛盾,只是大同思想显得更加理想化罢了。

大同思想不是儒家特有的,我们在其他学派中也能看到类似的内容。比如,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虽然与儒家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共同点也很明显:所有人都安居乐业,人心纯朴善良,社会和谐无争。再如,墨家虽然没有明确描述过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依据墨家的政治、道德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来推论,其理想社会与儒家的大同相当接近。所以,对大同的追求是古代中国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

从理论上分析,作为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社会理想,大同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同是指一般意义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如《礼运》篇所描述的,在大同社会里,不存在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人们没有自私自利之心,为了共同利益而劳动,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因此,大同社会的人是无私、友爱的,大同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大同思想的这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安宁和谐。只不过古人(尤其儒家)讲和谐时,经常强调差别、差异的重要性,而大同思想却没有这个意思。另一方面,大同思想还特别涉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大”这个限定词,既是指“同”的程度,又是指“同”的范围。按照中国古人的理解,只有把范围扩展到“天下”,才称得上“大”,所以,“大同”总是被理解为“天下大同”。由于地理知识的局限,古代中国人所说的“天下”,基本上限于中国和周边国家,或者说,中华民族以及周边民族,但就该词的实质精神来讲,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全人类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大同指的就是世界大同、人类大同。当我们注意到这一点时,就能知道,大同思想涉及的不仅仅是一般的道德观念与社会关系,它还强调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必讳言,由于中华文明在古代世界中的领先地位,中国古人不时会产生某些民族自大的心理与观念,但就其主流而言,中国文化追求的是各个民族、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消除民族、国家之间的壁垒,实现天下一家的梦想。古人讲“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都体现着这样的意思。

大同理想是中华民族善良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始终拨动着中华民族的心弦。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也远离了纷乱与战争,人们过着纯朴安宁、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文学名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以文学的形式再现了先秦经典中的大同社会,表达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虽然在古代社会,大同理想不可能真正实现,但它既是人们抨击污浊现实的参照,也是引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导。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中求大同的价值观念依然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著有《大同书》,从书名即可看出,它的渊源就是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康有为所构想的大同社会,是古代大同理想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里,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压迫和剥削,民族、国家、阶级、男女、家庭等各种界限都已消除,世界一体,人人平等。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其著作、讲话和题词中也多次提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可以说,世界大同代表了他的最高理想。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前,他就说自己信奉的是“大同主义”。他为中国革命确立了崇高的目标,认为中国革命是为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此后的共产党人,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的奋斗目标,而我们知道,由于共产主义社会和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有许多共通之处,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不少人理解和信仰共产主义的有益辅助。由此可见,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在追求中华民族的富强时,没有堕入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始终以世界大同为最高宗旨。这种博大的胸怀,毫无疑问得益于传统大同思想的滋养。

胡琦 书

现阶段,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性、重要性仍然不可低估。首先,对我们来说,完全公平平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还很遥远,一蹴而就的想法是幼稚的。但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需要美好理想作引导的。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大同理想有助于我们审视、反思今天的社会生活,激发起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大同理想不是古代中国所特有的,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也存在。比如,西方的世界主义、乌托邦思想就表达了西方人的大同理想。因此,阐发和弘扬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有助于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拓展中外文化对话的空间。最后,在我们这个时代,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隔阂和冲突还广泛存在,这严重阻碍了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在这种局面下,倡导人类一体、天下一家的大同理想,对于破除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感情,将产生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儒家理想中华民族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10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2021款理想ONE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0:47:38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花火彩版A(2021年11期)2021-02-08 12:42:52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