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观海
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是我国历史上颇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王朝在他的治理下,不仅在政治上得以稳定,而且在水利上也有重大发展。康熙自己曾经说过:“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廑通勤,廑念,殷切关注的意思),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他将河务和漕运与剪除三藩并列,可见他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
黄河下游自宋元以来,河道从河南经江苏北部入海,并在淮阴附近与淮河、运河结合,而清口是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关键之处(康熙几次南巡,所到之处都是围绕清口的通畅进行的)。由于长期以来河道失修,淤沙堵塞,沿河堤防经常决口,洪水泛滥,以致河南苏北一带常年闹水灾,不但影响了农业生产,也阻碍了江南各地运送漕粮物资供应京师。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总管修河事宜。靳辅组织大批民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不仅畅通了漕运,而且大大减轻了黄河中游和淮河沿岸地区的水患威胁。康熙时,还组织民工修浚永定河,开挖了一条200多里长的新河道,使“往年永定河冲决之处”,“斥卤(盐碱地)变为膏腴,不下数百十顷”。
康熙帝治水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自己钻研水利理论,对水利有较深的理解。他经常向近臣们说:“朕向来留心河务。每在宫中,细览河防诸书及尔屡年所进河图与险工决口诸地名,时加探讨。”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四十六年(1707年)这23年间,康熙共南巡6次。他曾乘船考察黄河下游的孟津、徐州、宿迁、桃源、清口等地,详细视察了黄河下游和江苏境内的运河,提出了具体的治理要求和方案。其中许多意见是切合当时客观实际的。后人将康熙有关治水的言论汇编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康熙又亲自到黄河上中游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视察,他还派人探寻黄河源头,提出了上下游兼顾的治理方略。
“金瓦金銮殿,皇上不坐殿,一朝出了午门口,一个鼻子两只手。金瓦金銮殿,皇上看不见,一朝出了午门口,百姓的事儿牵着走,牵着走。”这是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开头的一首儿歌,似乎代表着当今寻常百姓对康熙南巡的印象。康熙曾六下南巡,每到一处都十分认真地进行考察。第一次南巡时,他不顾一路上的疲劳,在泥泞的小道上步行十余里,视察清口险工,又诏谕河臣,面授机宜。在视察高家堰一带时,他亲自测量洪泽湖水位,指出洪泽湖水位低于黄河水位,势必造成黄河水倒灌。要求河督们不要满足已有的成就,务必“防未然不可忽也”。第二次南巡,查看宿迁的堰头黄河,在黄河岸上他席地而坐,展开地图,查看黄河运输工程。在第五次南巡视察洪泽湖工程期间,他不顾春雨蒙蒙,在大堤上对随臣指出:“高堰及运河减坝不开放,则危及堤堰,开泄又潦伤陇亩,宜于高堰三滚坝下挑河筑堤,束水入高邮、邵伯诸湖,其减坝下亦挑河筑堤,束水由串场溪注白驹、丁溪、草堰诸河入海。令江、漕、河各督勘估,遣官督修。自是淮、扬各郡悉免漫溢之患。”康熙犹如一位治水专家,条理清楚地侃侃而谈。
他对治河官员的考察很认真,赏罚分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在苏北见到运河河堤修得特别好,让河道总督汇报修筑方法,并重赏了修堤官员。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他第六次南巡到苏北。为了解决淮河洪水出路的问题,河道总督张鹏翮向康熙提出开挖溜淮套引河工程(引河出张福口,分洪泽湖异涨,即为高家堰保障,谓为溜淮套),康熙冒雨查看河线。因引河造线地势高,工程量大,康熙否定了这项开河工程。不久,又下令对渎职官员分别给予革职降级处分,并指示张鹏翮等河官,“宜时时巡视河堤,不避风雨,恪尽职守”。
除黄、淮、运主要河道外,康熙对其他江河的治理也十分关注。在我国东北,他设置运河的官堤,对防止辽河洪灾,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他曾派人测量浑同江与辽河间的水运,使关东粮饷北运。他还派人勘测鸭绿江和图们江。到了晚年,他仍指示治理永定河工程。永定河上游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的桑干河,河水从黄土高原上携带大量泥沙,经常使河道淤塞,酿成水灾。早先,他曾在郭家务(今北京大兴县南)的浑河(桑干河的支流)堤上,将豹尾枪立于冰面,亲自测量出河床已高出堤外地面,浑河成为悬河,是经常造成泛滥的主要原因。他调集大量民夫,开挖了一条200多里长的新河道,供洪水下泄,并于两岸修筑堤防,使河水从此安澜,有利农业生产。为进一步探明黄河河道情况,他曾两次派人勘察河源,一次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次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纵观水利史,像康熙这样能亲自进行水利实践的皇帝是不多见的。他对清朝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康熙注重水利实践、注重治黄、注重科学技术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