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在即 京城汛后可喝上长江水

2014-11-17 22:35卫水言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丹江口水库通水调蓄

卫水言

酝酿半世纪,历经12载,“南水北调”最为关键的中线工程终于通水在望。

从1952年提出“南水北调”,到近在眼前的全线通水,丹江水进京之路,走了62年。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日期越来越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9月29日宣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通过通水验收,具备通水条件。今年汛期过后,丹江水将一路向北,最终流向北京的千家万户。

南水北调中线的“水龙头”终于拧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说的这句话,被认为是“南水北调”最初的由来。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20世纪70年代末“南水北调”逐步被写入各种政府文件和规划之中,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单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淅川县陶岔渠首闸引水至北京团城湖,全长1277公里,天津干渠经河北省徐水县分水向东至天津外环河,全长155公里。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主要解决京、津、冀、豫及沿线城市供水。规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多年平均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二期工程建成后调水量增至130亿立方米。按照国务院部署,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年底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

这是一项创下诸多纪录的“超级工程”:世界距离最长的调水工程,世界水利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搬迁……沿线省市百余县市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风土人情,随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丹江口水库水位攀升逼近历史最高值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实时数据显示,10月8日20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位为159.51米,这标志着丹江口水库水位再创新高,已达到建库以来的第二高值,并不断逼近1983年的历史最高值160.07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现汛后通水更有保障。

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的正常蓄水位为157米,大坝加高工程2005年开工,加高后坝顶高程由原来的162米增至176.6米。大坝加高工程在去年通过蓄水技术性验收后,正常蓄水位已从157米提高至170米。然而,大坝加高后由于降雨一直较少,曾一度无法实现157米以上试验蓄水预期目标。

据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水库调度中心副主任刘松介绍,经过主汛期无水的焦急等待之后,今年9月7日开始,丹江口水库上游发生持续降雨过程,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加上其他支流涨水影响,保证了丹江口水库来水势头较好,为10月份的正式调水“助力冲刺”。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总工程师张小厅说,近期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保持稳定增长,加上优化调度,诸如减少丹江口水库发电量等,水库水位有望近期突破历史最高值并刷新纪录,丹江口水库将完全具备实施调水的条件,确保一库清水如期北送。

南水北调受水分配

丹江口水库一库碧水“整装待命”,95亿立方米北调之水具体如何分配?眼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金兴平介绍,初步受水方案已敲定:分配给河南省37.7亿立方米(含刁河灌区引水),是最大的受水省份,占总受水量的近40%;河北省34.7亿立方米,位居第二;北京市12.4亿立方米;天津市10.2亿立方米。

为何河南、河北受水多?金兴平介绍:调水量是根据各省份缺水状态分配的,河南有近亿人口,而北京才2100万人口,加之各地河流分布不均,水库蓄水能力不同,调配水资源量自然有区别。由于目前水价未定,各省市最终的实际调水量可能有待调整。

调水,已成为北方4省市迫不及待的渴求。北京是资源型重度缺水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00立方米。天津人均水资源量为120立方米、河北为307立方米、河南为420立方米,都属于极度缺水地区。4省市有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于幼军表示,北调之水,主要用于解决4省市城市用水。

有了由南至北的这张“水网”,京、津、冀、豫等省市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将会大大缓解,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生态环境将逐渐改观,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得到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工程未正式通水,河南率先受益。今年河南发生大旱,其中平顶山市发生63年来最严重的夏旱,上百万人口用水困难。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未完工的情况下,国家防总启动应急调水,自8月6日起,通过中线干渠,从丹江口水库向平顶山市应急调水5000万立方米。

今年夏季,为确保清水北送,丹江口水库在自身蓄水不足的状况下,大幅减少向湖北汉江中下游下泄流量。丹江口电站也减少了发电,今年该电站发电总量不足往年的1/4。

目前,丹江口水库这个“大肚腩”正尽情地吸纳来自秦巴山区汇集而来的丰沛雨水,不久,它将带着光荣使命去滋润北方那一片干渴的土地。

北京全力准备迎接南水北调来水

据悉,目前北京已做好南水北调接水准备工作,首批参与接水项目均已具备接水条件,静待江水进京。

为确保南水北调来水“调得进、用得上”,北京从2009年4月开始全面建设配套工程以接纳来水,主要建设项目包括约200公里的输水管线工程、总调蓄库容约4000万立方米的调蓄工程、日供水总规模约400万立方米的新建、扩建和改造水厂工程等。

截至目前,大宁调蓄水库、南干渠、团城湖调节池、水厂工程等首批参与接水项目均已具备接水条件,可满足通水需要。

其中,具备调蓄、分水和应急水源保障功能的团城湖调节池的主体工程完工,9月底通过蓄水验收,具备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蓄水条件,调蓄容积127万立方米。可调节干线来水、增加供水稳定性的大宁调蓄水库,其主体工程也已全部完工,开始发挥调蓄功能,汛期保持蓄水1100万立方米。

配套水厂工程中,新建的郭公庄水厂正在进行试运行,现已具备日处理50万立方米的接水能力;田村水厂、第九水厂、第三水厂等也进行了改造升级。预计通水前,北京中心城区将有5座水厂可处理南水北调来水,总日供水能力将达368万立方米。

水价 进京后不会疯涨

北京输水成本虽然最高,但官方多次表态水价不会“疯涨”。

江水抵京一天天临近,北京市内喝上第一口“南来之水”的将会是西南四环附近的居民。有关“水价”的种种猜测,也开始在坊间流传。

南水北调中线像项链一样将沿线城市串起,处于最末端的北京,无疑将成为输水成本最高的城市。

对于“水价”,官方也在不同场合表态。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不止一次表示水价不会“疯涨”,预计口门成本价不会超过每吨3元。北京居民用水调价前为4元,其中自来水费为1.7元,其他部分为企业经营性收费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各个口门的水价(居民水价包括自来水价格、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等项目,口门水价就相当于自来水的部分)及相关政策,尚未最终确定。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认为,“南来之水”水价之所以尚未确定,有三个棘手的因素:一是目前整个工程还没有最终完工,应以何种投资量计算成本推导价格,都是问号;二是建设过程中的移民费用、工人的工资费用等,没有形成实物资产,后期没有办法折旧;三是可变因素较多,需要根据城市居民和工业企业可承受水价制定定价机制。

不管水价如何计算,越来越多的北京居民都将“尝鲜”:2020年以前,北京市除延庆外都能用上长江水。

南北共饮一江水,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丹江口水库通水调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全线通水7 周年等
长春市某雨水调蓄池的工艺设计与计算
丹江口水库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概述
水库移民农地流转与生计恢复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ETM+数据的水体信息提取
丹江口水库河南外迁农村移民安置效果研究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完工并通水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正式通水
郴州市雨水调蓄利用对洪涝的影响初步探索
调蓄池在新老城区雨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