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古代思想中的民主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之“民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民主”被列在第二位。民主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价值理念。中国古代虽实行君主专制,但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对于国家治乱兴衰的重要性,于是出现了“以民为本”“立君为民”的民本思想,这是一种朴素的民主理念。到了近代,西方民主观念传入中国,民权思想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一系列效法西方的政治改革不断涌现,但这种简单的模仿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和民主。最终,历史的重任落到中国共产党身上,它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争取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今天,每一位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前进。
“民主”一词在《尚书》中就有出现,如“天惟时求民主”“诞作民主”,这里的“民主”即“民之主”,即管理人民的君主,也有为民做主之意。在古代政治实践中,统治者和思想家认识到民众与国家治乱的关系,于是提出了“以民为主”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民主理念。
所谓民本,包括重民、养民、爱民、惠民和安民,实行仁政、德治等内容。
民本思想可以溯源于殷周之际,《尚书·五子之歌》对其作了经典概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为核心,高举“爱人”的旗帜,向执政者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亚圣孟子更是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将民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意在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荀子则认为“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从而进一步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比喻。墨家创始人墨子大胆地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以及国家应当通过“选天子”来确定国君,选“天下之贤”来确立“三公”良臣的政治主张,这种平等观和公平竞选制是具有很大前瞻性的。
汉唐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代陆贾在《新语·至德篇》中说:“夫欲富国强威……必得之于民。”同时期另一位思想家贾谊也时时提醒执政者:“夫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唐太宗在汲取前朝教训的同时指出“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继承了儒家仁政的学说,提出“吏为民役”的重要命题,认为官吏应该是人民的仆役,理所当然服务于人民。此外还要赋予民众之公权,以便监督、惩治官吏,这在封建时代实属难能可贵。
唐宋以降,民本思想得到强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以诗词、文赋、奏疏等不同形式阐述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对民间劳众疾苦的同情,表现出他们忧国忧民的博爱情怀,这些都是民本思想的集中显现。特别是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日趋繁盛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一些人开始对专制思想进行反思和怀疑,尤其是对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和批判思潮逐渐显现。思想家黄宗羲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提出“以天下(即百姓)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的观点,并对封建专制法制进行彻底否定:“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天下之法,应藏于天下人之中。这些思想赋予了古代民本思想新的内涵,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当然,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十分脆弱的。但进步的思想是不可抗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最终成为了近代史上革命党人反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和革命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