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立祥
廉正家风的传承
——杨秉的“三不惑”和“两不怕”
◎ 刘立祥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东汉廉臣杨震在推却故友赠金时,果断地说出了这八个字,从此名扬千古,成为“不欺暗室”的典范。
有父如此,其子如何?
杨震之子杨秉,少传父业,博通经史,善于著述,尤以通晓《京氏易》闻名遐迩,过着隐居教授门徒的生活,直到40多岁才应召步入仕途。
据《后汉书·杨震列传》:“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三不惑”中,尤以面对金钱的“不惑”更为世人所景仰。杨秉一生宦海沉浮,职务频繁变换,一个职务与另一个职务之间往往出现空隙。因此,杨秉在计算俸禄时总是“锱铢必较”,扳着指头按任职天数细算,多余的俸禄一文不取。即使杨秉免官闲居,生活捉襟见肘陷入窘境之时,甚或举家“并日而食”(也就是两三天才能吃上一顿饭),困穷至此,也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他以前的一个部属携百万钱相送,杨秉摆摆手,闭门拒受。
这样的儿子,堪为父亲的骄傲。
除“三不惑”之外,杨秉的“两不怕”,同样令人敬佩。
一是不怕触怒皇帝。
杨秉一次又一次地在朝堂之上犯颜直谏,与桓帝闹得“脸红脖子粗”,因此多次被罢免。汉桓帝延熹三年(160),白马令李云因上疏直谏,惹得桓帝雷霆震怒,下令将李云处死。杨秉与几位骨鲠之臣毅然站出来为李云鸣不平,结果不但没能挽救李云的性命,杨秉也因而再一次被罢官。这年冬天,杨秉又被起用任命为河南尹,上任不久,又因为奏请严查中常侍单超的弟弟单匡贿赂谋杀案,触怒了桓帝,这一回不仅被罢了官,还被遣送左校服苦役。
如果说被皇帝“炒鱿鱼”是一种被动和无奈,“炒”皇帝的“鱿鱼”则绝对是无畏无惧的极致。
桓帝经常微服出行,杨秉上疏苦谏:皇帝贵为天子,不能随随便便瞎逛,不然就混淆了尊卑等级,搞乱了君臣次序,万一发生意外,对不起先帝,也来不及后悔。
奏疏递上去,结果是“帝不纳”。杨秉也没含糊,随即来了个“以病乞退”。不纳忠言?对不起,恕不奉陪!这就是杨秉。
二是不怕得罪宦党。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多年临朝称制的梁太后病死,15岁登基的桓帝此时已28岁,他再也无法继续容忍“跋扈将军”梁冀一手遮天为所欲为,于是,联合中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人,率羽林军千余人将梁府团团围住,一举诛灭梁氏外戚集团。
按下葫芦浮起瓢。外戚的势力打下去了,宦官的势力随之炽烈起来。五位宦官因剿灭梁冀有功,同日受封侯爵,时称“五侯并封”,他们勾结在一起,党羽布满天下,仗势弄权,独擅朝政,比外戚更加腐败,党锢之祸使朝野谈虎色变,东汉王朝政治陷入了更加荒唐和衰颓的深渊。
延熹五年(162)冬,杨秉迁任太尉,与司空周景联合上疏:“纵观朝廷内外大大小小的官吏,大多都不能胜任,因为近来征召的入仕者,都没有经过考核,致使到处盗贼蜂起,祸乱不断,百姓怨恨。按照国家的制度规定,宦官的子弟不能居官掌权,而如今宦官们的远亲近戚三朋四友充盈官府的各个部门,其中有的人年轻平庸,无德无才,但却把持着太守、县宰的职位,天下人忧惧切齿。诚望皇上遵用旧章,斥退贪婪残暴的官吏,重振朝纲,不使天下人失望。”
桓帝准奏。于是,杨秉逐条参奏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喧等50余人,或判处死,或就地免官,天下人莫不对杨秉肃然起敬。
益州刺史侯参仗着哥哥中常侍侯览的权势,恣意横行,没人敢惹。杨秉愤然劾奏,桓帝下令召侯参问罪,侯参在押解途中畏罪自杀。杨秉又上疏弹劾中常侍侯览和具瑗,桓帝大为不满,但鉴于各方压力和杨秉的恳切与虔诚,还是很不情愿地免了侯览的官,削减了具瑗的封地。
杨秉的“三不惑”和“两不怕”告诉我们:自古利门洞开,则义路自闭;酒门洞开,则崇德守则之路自闭;色门洞开,则为善进取之路自闭;自私利己之门洞开,则豁达忠勇之路自闭;阿谀谄媚之门洞开,则浩然刚正之路自闭。捧读古书,杨秉蔑视权贵、敢做敢为、为苍生社稷奋然搏击的场景历历在目,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所为。
杨秉的一身铮铮铁骨满腔凛然正气如何炼成?他又何以能够成长为柱国擎天的栋梁?
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去拜谒弘农杨家。
杨秉的父亲杨震,通晓经术,博览群书,隐居不仕,50岁时才应召步入仕途,时人呼之为“关西孔子”,暮夜却金,赢得“四知先生”的美誉。他为官清廉公正,不畏权贵,因受中常侍樊丰等一帮宦官诬陷,频频遭受打击陷害,最后在贬谪途中愤而饮鸩自尽。杨震之前,杨门数代,代代诗书传家,清白继世,累德积善,一脉相传。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杨秉,秉承儒雅清正、爱民济世、刚直不阿的家风,超尘脱俗,兀世而立,不避任何艰难险阻,一心一意拯万民于水火,委实令人肃然起敬。杨秉之子杨赐、杨赐之子杨彪、杨彪之子杨修,也都名标青史,彰显出杨门家风清醇、博大和厚重的化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