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他的文学梦

2014-11-17 03:59text蒋淑玉
南方文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读书

text_蒋淑玉

父亲与他的文学梦

text_蒋淑玉

父亲是个农民,但又是个与生俱来的书生,他一生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坎坷,却一直酷爱文学,他读书和写作的故事演绎着历史的沧桑,每每想起,我便感慨万千。

父亲年幼家贫,生活窘迫。当时家里的成分虽然是中农,但爷爷在解放前曾当过村长,被划为“伪人员”,奶奶又是“富农”家的女儿,每一次运动,爷爷和奶奶都是被批斗的对象,日子过得孤苦而艰辛。

父亲高小毕业,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个“文化人”,但实际上他只断断续续地读了三年书。他考高小时还没有学过乘除法,居然在考试时无师自通地拿乘法当加法做,拿除法当减法做,答案也做对了。那一年,考试的人很多,一些读完四年级的学生只考上了“预科”(要多读一年才算高小毕业),小小年纪的父亲侥幸地一考就中,成了当时传颂一时的佳话,大家都说父亲是个读书的天才。

父亲的数学特棒,每次考试都在学校名列前茅。那些“鸡兔同笼问题”“行程问题”“浓度问题”“倍数问题”,几十年后父亲还记忆犹新,他不但在我学数学时指点过我,就是在我儿子读小学时,也还能思路清晰地对外孙进行辅导,其功底的扎实令人叹服。

父亲不只是数学好,国文也好,他的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在学校朗读,一些文章还发表在当地报刊上。我常常想,凭着父亲这样的成绩和天赋,如果能够有机会继续读书,他的人生该是怎样的一种方式?是技术精湛的工程师,治学严谨的教授,还是某家文学杂志的资深编辑?我相信,不管父亲从事什么工作,在业务上肯定是一把好手。

但命运过早地摧毁了父亲的求学梦和文学梦。高小毕业后,由于爷爷抑郁成疾,一病不起,父亲不得不惆怅地告别校门,回到家乡。第一次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时,文弱的父亲连担子都不会挑,他做农活时笨拙的模样被村民们取笑了好一阵。

父亲是个自尊而敏感的人,他一边勤勉地跟老农学犁田种地,一边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和写作,希望有一天能凭自己的才华跳出农门。为了节省煤油钱,他经常借着月光爬格子,先后在《广西日报》《桂林农民报》(后改为《桂林前进报》)《民间故事》等报刊发表作品,多次被评为《广西日报》《桂林农民报》和县广播站的优秀通讯员,一些新闻稿还被编辑当作范文在业余作者培训会上印发。

后来,父亲被推荐到一所小学当了民办教师。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废寝忘食地备课上课,很受学生欢迎,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好老师。

“文革”时期,父亲因是“伪村长”的儿子,又不善于投机和逢迎,被造反派赶回老家继续当农民。再后来,公社修电排站,需要一个责任心强、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去做筹备工作,村委干部挑来选去,父亲成为他们的不二人选,并承诺电排修好后安排父亲到电排工作。三年的电排修建,父亲风餐露宿,呕心沥血,满以为工程竣工后就可以吃上“国家粮”,但电排修好后,有人代替父亲去培训学习了,父亲还一无所知地在工地上守着材料,直到替代他的人拿着通知书来报到了,父亲才如梦初醒。

“少壮年华如水流/人生风雨梦中浮/幼逢国难山河碎/时遇家贫衣食忧……执教数秋逢浩劫,电修三载守空楼……”父亲在他的诗中感叹命运的无常与无解,但感叹归感叹,无缘求学却喜好古典诗词的父亲,骨子里有着古代知识分子“仁、义、礼、智、信、恕、忠、孝”的思想,所以,当县政府修建源口水库时,他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水利建设事业中。父亲白天与民工们一起挑片石、运河沙,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悄悄地躲在蚊帐里写诗稿,歌颂“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寄托乡村人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景。几个月后,父亲被“挖”到了水库建设指挥部从事后勤工作,兼写一些宣传报道和汇报材料。在很多人看来,指挥部的后勤工作是一个“肥差”,掌管着工地几百号人的伙食开支,很有“捞头”。但父亲却秉公无私,没有赚公家半点便宜。指挥部的领导对父亲的评价是:“为人老实,做事踏实”。

父亲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工作”和“生产”,直到包产到户后成为一个“全职”农民。分到了责任田后,父亲既欣喜又担忧。欣喜的是,终于可以自由劳作了,不用像过去一样在生产队“仰人鼻息”;担忧的是,各家各户独立作业,犁耙耕播样样齐全,父亲这个“书呆子”做不做得下这份农活?这不仅仅关系温饱问题,也关系到“面子”问题。父亲暂时放下了不能当饭吃的诗歌,像学生领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样,认真地耕耘自己的责任田,披星戴月,不辞劳苦。那几年,我家的粮食年年丰产,生活渐渐地好起来,村里人也对父亲这个文弱书生刮目相看。

对改革开放的政策,父亲打心眼拥护。这不仅因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还因为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学,吃上了“国家粮”。他说,如果不是政策好,哪轮得上我们家的人出去工作?因此,对党和政府,父亲有一种真挚而朴素的感恩之心。我和先生把他接到城里后,他开始看书读报、关注时事,重新操起了“旧业”。可由于在农村闭塞了十几年,刚开始写稿时找不到感觉,写出来的东西有着“文革”时期“假、大、空”的通病。父亲没有灰心,他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去图书馆办了借书证,每天做完家务活就在房间里读书和写作。渐渐地,父亲进入了状态,诗越写越好,《桂林日报》《桂林晚报》等报刊都发表了他的诗作。

“老年写稿意如何/为爱读书兴趣多/立雪无门缘地僻/学诗有路得时和/家中静坐读新报/案上琢磨咏老歌/下里巴人堪作乐/雕虫小技漫吟哦”,这首诗真切地反映了父亲创作过程的酸甜苦辣。

因为爱好读书、事事留心,所以父亲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赞美名山大河的山水诗,又有借物咏志的抒情诗;既有弘扬主旋律的盛世咏怀,又有风花雪月的感事怀人。他的风格刚健、朴直、俊朗、明快,像南方乡村随处可见而又傲然挺立的青松,郁郁葱葱地扎根在坚实的土地上。

“万绿丛中一点红/农人早起沐春风/百花含笑呈诗意/燕舞莺歌兆岁丰”,父亲以饱满的诗情赞美乡村的美丽和劳动的快乐,对家乡对故土的热爱溢于言表。“龙盘虎锯在山中/凛凛铮骨傲太空/挺干昂扬擎玉宇/枝梢茂盛蔽苍穹/天寒地冻青容艳/雪压霜摧秀色浓/飒爽英姿标劲节/丹心映照夕阳红”,这首《苍松赞》托物抒情,抒发了父亲高标、磊落、坚忍、顽强、不媚世俗的胸襟。读着这些或清新隽永或豪迈旷达的文字,谁能想到这是出自一个只有高小文化的老农之手?

父亲的诗词、对联共有300多首(副),散文随笔也有几十篇,这些诗稿有的写在泛黄的信笺上,有的写在废弃文件的背面,有的写在烟盒上,还有的居然写在各种楼盘广告的空隙里。拿着这些形形色色的“稿纸”,泪水一下子就涌满了我的眼眶。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在电脑上敲打着父亲的文字,也敲打着自己的灵魂。我浮躁的心在父亲沧桑的文字中得到安宁。

猜你喜欢
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妙对故事
世界读书日
读书
某君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