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先“富民”

2014-11-17 02:24本刊编辑部
月读 2014年4期
关键词:国富裕民富国

“富国”先“富民”

·谈富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12个词,“富强”被列在首位。中国梦描绘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蓝图。在我们这个国家,富强有着特殊的意义。富强,顾名思义,富有而强大。富强是捍卫国家尊严、保障人民幸福的基础和根本,没有富强,一切都无从谈起。回望历史,我们的国家曾经富强,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近代以来,为着国家富强这个梦想,几代中国人不懈奋斗。一个国家和民族如何才能称得上富强?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富强的内涵?习近平同志指出,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历史,会为我们作出解答。

富强包含“富”和“强”两个方面。一个国家要想富强,首先要做到富国。古代的先贤告诉我们,富国应该先富民。民富优先,则会带来国富;国富优先,却只能带来民穷。只有将民富作为治国的要务,国富才可期待。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阐述了民富对国家强大和社会理想实现的重要作用。中国富民思想的渊源极早,《尚书》中有“裕民”“惠民”的观点,《周易·益》有“损上益下,民悦无疆”,都把重视人民的利益视为统治者的德政。

孔子把传统的富民观点,丰富发展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经济理论,把人民的富足看作是政府获得充足财源的基础,主张民富先于国富,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于是便有了那段著名的对话:春秋时鲁哀公向孔子弟子有若咨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有若回答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者孟子与荀子对富民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孟子一再强调:“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孟子·尽心上》)荀子对“国富”与“民富”的关系做出了精彩的论述:“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荀子·富国》)这段话的大意是:使国家富裕的方法,是节约开支,让百姓富裕。百姓富裕了,物资也就多了,人人都能丰衣足食。百姓丰衣足食,土地就会肥沃且整治得好,收成就会成倍增加。这个时候,国君还会因为没有剩余的粮食而发愁吗?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依靠管仲的辅佐坐上霸主之位。管仲治国的核心就是主张富民。《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道德进步必须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义利观,所以管仲把富民作为治国的首要任务。《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认为只有让百姓富足,他们才能知礼守法,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衣食需求之后,人们才会有廉耻之心,国家才易于治理;反之,国家则难于治理。

猜你喜欢
国富裕民富国
周裕民
政清山河秀 国富岁月新
毛泽东:匡裕民受了一惊,蒋介石丢了一县
荀子的经济思想
走进绿水青山 聚焦退耕还林
杜富国写的这4个字看哭国人
万有引力重点知识梳理和分析
富国睿利9月1日起正式发行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
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