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解读:
◆ 发现教育资源新分类——在张江,教育资源突破原有的定义,被重构为社会进步标杆资源(对接科教事业拓展课程开发),学科成长的知识应用型资源考察基地(适合教科书体系的拓展,以及学科知识的生活佐证),孕育创新意识萌芽的未来产品孵化型的研究(探究)型应用的践行开发环境(适用于研究型、拓展性课程的资源支撑)。
◆ 体验互动学习场诱导效应——场效应是一种基于原子反应的半导体表面电导受垂直电场调制的效应。张江教育人以此引申为在智慧教育中,教育技术环境作用于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某种调制反应,并命名为互动诱导效应。这种诱导效应,对于体验式学习和学习互动各方的调制作用把控,起到了微妙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俗地说,就是适时地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好奇点,且快速实现从好奇向兴趣迁移,并借助于知识应用来验证兴趣的科学性和创新价值。
◆ 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实践的极限任务——在新世纪国际五项学习能力支撑中,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的提出,点明了现代社会对于人才潜能的时代预期,既要尊重多样化的现实,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又要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在竞争中合作。张江教育人在引进极限学习概念的过程中,侧重对团队合作项目的再设计和评价机制的完善,力图通过活动,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
◆ 融入理性批判思维的创新课题再论证——英特尔创新大赛已经成为中国学生展示创新思维的最重要的平台。然而,张江教育人在响应这样的需求时,却坚持自己的导向,首先是凡经俱乐部辅导的创新大赛选题,全部来自于对张江本土话题的思考;其次是张江学生的选题,从来都不是利用一次后就抛弃,而更注重启迪后来者向前人的成果发起挑战,或进一步完善,或调整视角引出质疑……张江教育人意欲通过这样的检验式学习来探索批判思维进入基础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经典案例之:形成规模化实验群
张江教育人最初选择园区教育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看中了校外资源环境的对接。作为依托园区为特色的办学单位而言,面临着三大难题:资源的遴选、资源的重构、资源的共享。大张江选择了两个样本来展开实验。
张江园模式。实验重点放在与科研院所、科教基地的合作办学上,以营造多级保障的学科实验室群为优势。张江园辖属有13所中小学,但所在园区却拥有中科院上海高研院等中央到地方的40多所科研机构,上海交大、复旦等20余所高校的本部或院系,还有50多家行业学会、协会入驻其中,同时,各类科教基地也广泛分布。正是依托于这些校外教育资源,先后组建了张江科教孵化俱乐部、张江白领科技志愿者团队、张江教育资源联盟;在社会民间的支持下,建立了一百万黄炳权教育奖励基金,张江科教图书馆;在校内原有学科实验室重组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10余个校内创新实验室、园区企业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接受学生课题研究的逐级响应式的教研实验保障机制。
嘉定园模式。尝试的是“智慧教育发展联盟”,通过校企合作来固化学科特色。成立了由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牵头,管委会社会发展部和园区教委、园区所辖12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组成的教育工作委员会,聘请上海市教科院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等6名专家组成教育顾问团,借助联盟力量,加强学校与入驻园区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等成员单位的合作联系,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宗旨,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为园区教育事业提供服务。
经典案例之: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形成多样式、多维度的成长支撑
张江的探索历程中也曾走过不少弯路,如缺少师资和课程,常因一人一事而变卦;再如过分迁就外来支援,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经费、渠道、人脉、导向)。在一次与园区企业的对话中,有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缺少对知识活用的能力,题型稍有变通,就不知所措,希望园区学校能在素质教育的多样性落地上有所建树。经过统一思想,张江教育人坚定了走园区化教育的决心:张江的园区教育不搞面子工程,不搭花架子,下决心改变根基不深、难接地气的短板;更多地遵循脚踏实地的风格来有序展开;张江的园区教育更注重抱团的力量,更崇尚公益的导向,更坚持走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之路。现在,无论是张江的园区职工,还是张江的社区居民都知道,张江的暑假生活犹如一个大超市,几乎所有的个性化学业需求都能得到回应,而夏令营更是K12学子们的最爱!仅2011年就举办了10期,2012年举办了15期,2013年举办了18期,而今年的夏令营数量更是达到了近30期;不仅如此,规模和受益对象也逐年扩大,从莘莘学子,扩大到家长、社会,甚至是外区县(2014年的接待总人次达到6000多人,与此同时,投入的志愿者也接近千人)。
至今,张江依托科教孵化俱乐部,实现了从学科知识跨纲到教学内容跨学科,再到学科教学模糊学段属性的多级跨越。
经典案例之:创新大赛不是终点,甚至也不是重点
俱乐部指导的学生创新大赛选题,全部出自园区身边的案例研究,这已经为创新大赛评委们所关注。然而,评委们或许并不知道,张江的不少项目还有着其他与众不同之处,坚持课题的深度挖掘,就是亮点之一。七年前,张江实验中学的老校长陈胜庆先后参与编撰了两本环保教材,自那以后,环保题材的研究就成了俱乐部的保留选项;几年后,曾有学生在操作当年某机关发出的号召学校回收废电池的过程中,做了有心人,上网咨询之后发现,在此号召发出之前,国家七部委就联合发布文件,提示社会,鉴于电池生产工艺的普遍升级,普通电池已经符合国家环保标准,无须再集中收集处置;遂以此作为研究线索,形成了自己的课题;然而,因为事关某机关,所以这个课题甚至都没有入选。面对学生的沮丧,俱乐部教师引导孩子继续坚持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将视角聚焦到高新园区的高科技废弃物处置话题上来。在这位学生再次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这个话题被继续发酵和延伸。嘉定工业区的智慧教育联盟促成了朱桥学校与区内的伟翔环保科技公司(上海指定大型电子垃圾处理企业)合作开发升级后的“绿色环保”课程,此课程更注重教学过程中校外资源的嫁接,以及学生过程体验与学科知识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