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绮
上海的张江,在探寻校园互动、教园共生的路上,已走了七年。七年来,他们围绕21世纪教育支柱目标次第展开行动学习探索,把“园区教育”理念从一校实践,演绎成小张江、大张江的风生水起;形成了体制内与体制外、线上与线下、课程支撑与游学体验、高端赛事与科教普及相呼应的点线面体结合的新布局……在创新出“资源联动”、“六大平台”、“内涵发展项目”、“STEM俱乐部”、“园区教育”、“行动学习”等新概念、新做法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全面呼应,实现了对现代教育技术与未来教育实践的同步与变构。限于篇幅,我们只能从理念、实验和思考这几个视角,选取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重构相关的几朵浪花,也许无法全面展示上海张江对“园区教育”的且行且思,但也足够让我们感悟到张江人的执著。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接连出台了一大批重量级的教改新政;社会期待教育大环境的根本改观,也欢迎包括张江这类民间先行先试在内的众多草根探索,草根们孕育和孵化了上海的教育生态小气候,上海模式也体现在如张江经验这样的众多大胆试验之上。从某种意义上解读,先行先试的胆识来源于先知先觉的敏锐。
编者按:“先行先试”是中央赋予上海浦东改革发展的重要“特权”;俗话说,近水楼台,对于身处其中的科教园区的教育元素而言,又将做出怎样的搭车应对呢?作为“园区教育”概念的首倡者、身为张江科教孵化俱乐部总协调人的刘党生老师,却给出了多少让记者有些意外的回答:“现代教育技术有赖于日新月异的高新创造来武装,但教育联盟地域生态,尤其是对接教育现代化的摸索层面,尽管有着草根的自由空间,但也还是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必须谨言慎行。这些年来,无论是最先试点的张江实验中学,还是后来的张江地域区位,乃至今日的上海大张江(上海将境内所有高新园区、开发区和工业区都纳入张江园区管委会的统领)的园区教育,都始终不渝地围绕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概念——“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处的能力和学会发展的能力”这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设计、组织和实施、检验。刘老师还特别指出:“四种能力”在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拓展时,结合的模式、合作的方式乃至于教育渗透的方向把控,不仅凸显了在K12阶段的实操层面,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提示着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从自身做起,从再造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下手,只有教育环节的每一环都行动起来,教育技术才有可能生发出应有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