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德 颜国平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多发病,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应重视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以及预防发生并发症[1-2]。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60例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治疗与DXM、甘露醇联用治疗相比较,分析DXM与甘露醇联用对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症的效果,以便提供临床参考数据,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期间入住本院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160例,男88例,女72例,年龄39~73岁,平均(56.5±0.5)岁。将1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4届急性脑血管病标准,均经MRI或头颅CT确诊,有中枢神经系统体征;(2)入院时,患者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3]。
1.3 病例排除标准 (1)患者对甘露醇和DXM有禁忌证;(2)近2个月内,患者使用DXM等糖皮质激素;(3)患者的脑血管病为脑炎、脑积水、脑外伤等引起的;(4)患者无手术指征;(5)患者为内科保守治疗者;(6)患者既往有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病史[4-5]。
1.4 方法 对对照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采取脱水、保护脑细胞、降颅压、调整血糖和血压等常规治疗,并注意预防并发症发生,给予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进行脱水。具体措施如下:取20%甘露醇,向其中加入3 mg DXM,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时间间隔为5~6 h,持续3 d,逐渐减少DXM用量,如此持续用药4~5 d,最长不得超过1周。此外,需要监测所有患者ICP,频率为1次/h。当患者死亡或患者ICP恢复正常时即停止监测。ICP判断标准:当颅内压为6~15 mm Hg时,ICP为正常;当颅内压为15~20 mm Hg以上时,ICP为轻度升高;当颅内压为20~30 mm Hg以上时,ICP为中度升高;当颅内压为30 mm Hg以上时,ICP为重度升高[6]。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ICP比较 两组ICP轻度升高者、中度升高者和重度升高者所占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ICP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入院后ICP正常时间段比较 入院后,监测两组患者ICP,发现对照组患者ICP恢复正常的时间段多发生在第3~7天,治疗组多发生在第2~4天,除第4天外,相同时间两组ICP恢复正常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此外,通过表2可知,两组患者ICP恢复正常多集中在3~7 d。
2.3 急性期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比较 对于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多发生并发症,肺部感染、肾脏衰竭、褥疮、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和应激性高血糖等。两组患者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入院后ICP恢复正常时间段比较 例(%)
表3 急性期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平均存活时间比较 在急性期,两组患者都有发生病死。治疗组病死率为13.75%,对照组为2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2.6256,P>0.05)。死亡病例平均存活天数,对照组为39 d远低于治疗组89 d;存活超过40 d以上例数,治疗组73例,对照组3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2.9131,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平均存活时间比较
脑血管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多发病症,它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7-8]。长期以来,它是诱使人类死亡的重大疾病之一。当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时,治疗的关键是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多病死于脑水肿高峰期或是脑血管病并发症,所以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要着重于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和预防发生并发症。以往,医疗工作者多采用甘油果糖、甘露醇进行脱水来保护脑细胞、降低颅压,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仍无法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9-11]。DXM具有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保护脑细胞和改善预后的作用,同时可以避免或减少服用甘露醇等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进而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本组采用甘露醇、DXM联合治疗急性重症脑血管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本研究可知,治疗组ICP恢复正常多发生在第2~4天,对照组多发生在第4~7天,可见治疗组ICP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提前,患者经联合用药的康复明显加快。在急性期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死亡病例平均存活天数,对照组为39 d远低于治疗组89 d;存活超过40 d例数,治疗组73例,对照组3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DXM及甘露醇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进行治疗,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周期,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病过程中,采取DXM、甘露醇联用对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和改善预后都有明显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许春奇,钟平,程仁立,等.地塞米松和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46-48.
[2]郭晓红.急性重症脑血管病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191-193.
[3]蔡妹萍,蔡妹娟.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气管插管和器官切开谈培养及药敏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3):64-65.
[4]石金香,王彩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172例临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4(29):140-141.
[5]江玮琪.急性重症脑血管病并发高钠血症临床预后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1): 43-45.
[6]何惠美,刘文青.急性重症脑血管病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护理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4):1915-1916.
[7]王丽君.急性脑血管病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6):963-964.
[8]叶斌,王菲,苗青,等.动态脑电监测对急危重症脑血管病的预后评估[J].解剖与临床,2011,16(4):302-304.
[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10]荣阳,刘凤华,荣根满.急性脑血管病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7-28.
[11]戚成栋,王莹,张延刚,等.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1,6(2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