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瑞军 图/尚 珩 秦 剑
宗教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这里精心遴选的印度宗教中的神像藏品来自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其中大部分是印度教的精品。这些藏品于2014年在中国三家博物馆巡展,将为我们呈现一餐印度宗教艺术的饕餮盛宴,印度教主神的轮廓也在聚光灯下渐显真容。
考古发现表明,可能在商周时代,中国南方就存在一条通往印度次大陆的商路。从古印度传入的佛教,更是深刻影响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印度是一个陌生的邻居。
为了便于中国观众近距离接触印度文化,在国内三家博物馆与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的合作下,《印度的世界——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印度文物精品展》于2014年登陆中国。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馆藏的印度宗教文物精品荟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该展首先于4月29日至8月3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随后将转道深圳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进行巡展。
印度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国度,历史上有多种宗教诞生于此。宗教影响到印度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与宗教相关的各种活动仍然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发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改良后的婆罗门教)深刻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佛教更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婆罗门教是印度教的前身,形成于公元前8~前7世纪,兴盛于公元前6~公元4世纪,崇拜多神,信奉轮回转世、因果业报,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祭司)至上为三大纲领,以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最高主神。婆罗门教开创了种姓制度,以此维护统治秩序。
公元前6~前5世纪,在刹帝利阶层反对婆罗门阶层的沙门思潮中产生了耆那教和佛教。耆那教创始人为笩駄摩那(大雄),生活在约公元前599~前527年期间的东印度地区,是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但比释迦牟尼年长。该教反对婆罗门教祭祀杀生、吠陀权威和偶像崇拜,反对婆罗门(祭司)阶层在社会各领域的统治地位。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耆那教将印度教的一些主神纳入本教信仰系统中。该教盛行于4~13世纪,目前在南亚地区仍有一定影响。
佛教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强调众生平等。古印度佛教主要有三大宗派:小乘派强调个人的勤奋修行;大乘派强调对菩萨和救世佛的礼拜,推崇慈悲观念;金刚乘派(密宗)规定了修炼成佛的冥想方式和仪式,并将其视为悟道的一种捷径,但仅在本教信徒内部传授。佛教在东亚和南亚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
由于耆那教和佛教的兴起,婆罗门教衰落。为了挽回颓势,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民间信仰对本教进行了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印度教分为三个基本流派: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这些教派还演化出了不同的小教派。印度教的不同派别都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目前,印度教是印度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部分印度国民信奉印度教。
热那克普耆那教神庙——“千柱庙”
在所有的印度宗教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神像最多的是印度教。在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时期已经出现许多神,包括梵天(最高精神梵的象征)、因陀罗(雷神)、伐由(风神)、阿耆尼(火神)等等。到了印度教时期,原来的一些大神地位下降,而一些原来地位不高的神地位上升,并出现另外一些新的神,最终形成三大主神——创造之神梵天、守护之神毗湿奴、毁灭与再造之神湿婆。三大主神的化身、由他们衍生出的神,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格化自然物,也一并受到崇拜。以三大主神为核心,发生了许多故事,留存至今天的印度教神像,也大多与他们相关。
在印度教崇拜体系中,三大主神的地位不尽相同。梵天最早成名,作为创造之神,他创造了世界,发明了梵语和文字。但在印度教从吠陀崇拜发展为虔诚信仰后,梵天的地位逐渐下降,排在了毗湿奴和湿婆后面,仅在一些生活仪式(如婚礼)中受人供奉。随着印度教体系的不断完善,毗湿奴和湿婆的地位越来越高。中世纪以后,印度教出现两个最大的派别,分别以毗湿奴和湿婆为主要崇拜对象。
在吠陀时代(公元前16世纪至前7世纪)晚期的奥义书时期,“梵”的观念在印度人的思想中诞生,人们认为“梵”是宇宙之上的一个最高存在,也是最高的灵魂。人和世间万物都是“梵”的具体体现,包括人在内的各种个体的灵魂都是最高灵魂的一部分。山川林莽、花草木石、鱼虫鸟兽等都是“梵”的衍生物,也具有个体灵魂。万物在本质上与“梵”都是相通的。人要想获得解脱,就必须认识自我与“梵”的同一性,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才可以摆脱轮回之苦。这个“梵”在印度神话中演变为梵天,成为创造之神。有些神话里面讲到,梵天出自金胎(梵卵),他用意念的力量把梵卵分为天和地,然后又创造出土、水、风、火、空五大元素以及世间的万事万物。
梵天在史诗(四五世纪后出现的文献)中有时也被称为“创造者”、“生主”。他的外表很特别,其皮肤为红色,而且他有四颗头、八只手,分别持有四部吠陀、权杖、盛有恒河水的罐子、祭祀时用的勺子以及莲花、串珠、弓等器物。他经常坐在莲花宝座上,有时也会骑天鹅或乘坐在由七只天鹅拉的车子上。虽然说梵天为三大主神之一,他的地位非常高,在各种印度教典籍中也频繁出现,但是他却功业平平,远不及另外两大主神。
印度教徒将毗湿奴奉为宇宙的保护者,善良和美德的化身。作为广受供奉的神,他的职责是维持宗教秩序,如同俗世中掌管国家的君主。事实上,毗湿奴的地位有一个由低向高上升的过程。在吠陀神话(公元前16世纪至前7世纪)中,毗湿奴曾是因陀罗的助手,地位并不高。到了史诗中,他成了最高一级的神,并衍生出许多神话。
毗湿奴常以头戴王冠的君主形象出现,四只手代表他的各种威力,手里一般拿着法螺、神盘、金刚杵和莲花等法器。他有时坐在莲花上,有时躺在千头蛇阿难陀龙身上,有时骑着大鹏金翅鸟迦楼罗。为了履行救世主职责,毗湿奴经常化作英勇的动物或半人半神的救星,在危难时刻匡扶正义。
在毗湿奴派信徒看来,毗湿奴无疑是最高神。“宇宙中睡眠的毗湿奴”的故事对这一观点作了很好的诠释。传说中,毗湿奴躺在千头蛇阿难陀龙盘绕如床的身上沉睡,漂浮于宇宙之海。在宇宙循环的每一个周期开始之时,毗湿奴都会醒来,从他的肚脐里会长出一朵莲花,莲花中诞生了梵天,梵天开始创造世界。而一个周期之末,湿婆又会毁灭世界。毗湿奴反复沉睡、苏醒,宇宙不断循环往复。
毗湿奴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在于他有众多的化身。在印度教经典和艺术作品中,毗湿奴通常有十个化身或肉身,但化身的数目和身份在印度各地又略有不同。毗湿奴最初的四个化身均为动物或半人半兽,如人鱼马特斯亚、神龟库尔马、野猪筏罗诃和人狮那罗希摩,这些化身可能体现了主流印度教对古代自然神灵崇拜的吸纳。其他化身则为人形,可能反映了毗湿奴作为英雄、救世主的观念。毗湿奴的第七、八个化身罗摩和黑天,在印度教文化中地位崇高,他们的英雄事迹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也广受关注。与黑天、罗摩相关的各种传奇故事,深受印度百姓的喜爱。
许多艺术作品都描绘了毗湿奴化身野猪筏罗诃这一题材。传说中,恶魔希兰药叉经过苦行修炼,变得力量强大。他说服梵天满足他不被任何人、神或动物杀死的愿望。在列举不能伤害他的动物时,他没提到野猪。后来希兰药叉无事生非、攻击人类,并把大地拖入宇宙之海的深处。危难时刻,毗湿奴化身为野猪筏罗诃,潜入海底。经过一场恶斗后,他用獠牙杀死希兰药叉,并把大地拱出水面,拯救了大地。
通常认为毗湿奴有两位配偶——吉祥天女拉克希米与大地女神普黛维,吉祥天女是正妻,地位高于大地女神。吉祥天女的形象常出现在供奉毗湿奴的圣堂和神庙入口的门楣上,表示趋吉避凶之意。在各类艺术描述中,吉祥天女会单独与毗湿奴在一起,大地女神则不会。当大地女神普黛维随毗湿奴出现时,吉祥天女拉克希米通常都会在场。
与毗湿奴一样备受推崇的是另一大主神湿婆。在湿婆派信徒看来,湿婆神才是无所不能的神,“湿婆宇宙柱”的神话即演绎了湿婆法力远高于梵天和毗湿奴的观点。神话中,在梵天和毗湿奴以夸耀的口气争论谁更强大时,他们面前突然出现一根巨大的火焰柱。为了比试身手,梵天化身为他的坐骑——一只白鹅,并飞到上面寻找火焰的顶点。毗湿奴则化身为野猪,钻进大地寻找火的基点。最终,两位神都没有找到火焰柱的尽头。这时,湿婆神得意洋洋地从一边现身,表现出他无上的法力。梵天谎称自己找到了火焰柱的顶点,于是湿婆诅咒他不再受人供奉,这就是很少有庙供奉梵天的原因。
湿婆的典型特征是双面性。他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双重性格,有时温和仁慈,有时暴躁易怒。他常呈现不同的相貌以履行不同的职责,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等变相。他肤色深蓝,有三只眼,四只手,有时还显现四颗或五颗头。他的头发盘结在头顶上,像一只角。他的第三只眼生在额头上,眼上或眼下画有一弯新月。这只眼可以喷火,威力很大。湿婆曾经用它烧掉了梵天五个头中的一个,烧掉过三座妖魔的城市,烧死过诱惑他的爱神。湿婆是舞王,他担负着在每一个宇宙轮回末期摧毁和重建宇宙的责任。印度教神像中经常可见到的舞王,是湿婆的重要形象之一。
林伽是湿婆最明显的象征物,林伽在梵语意指男性生殖器。在印度教徒尤其是湿婆派信徒看来,林伽代表生殖和创造之力,是生命之源,也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在艺术作品中,湿婆常与妻子和儿子一起出现。雪山神女帕尔瓦蒂是他的妻子,战神卡尔凯迪耶和智慧神迦内沙是他的儿子。
湿婆有多位妻子,其中最著名的是雪山神女帕尔瓦蒂,她有多种形象或化身:乌玛、旃蒙陀、难近母、迦梨等。与湿婆一样,湿婆的妻子也具有双重性格:帕尔瓦蒂与乌玛是娴淑相,难近母与迦梨是愤怒相。早期印度神话中有多种大母神,乌玛后来成为印度教的大母神。旃蒙陀本是雪山神女的化身,后与时母混同。难近母意为罗刹“难于接近”,她是性力派崇拜的主神之一,本名杜尔迦。迦梨意为“黑色女神”或“时间之力”,是难近母的一种可怕的化身,体现了她愤怒的神力。
鸠摩罗,字面意思为童子。在印度教中,他是湿婆神与雪山神女的长子;在《恒河女神下凡》的故事中,他是火神与恒河女神结合所生的儿子。他精力旺盛、威猛无比,被尊为战神,生有十二臂六首,骑孔雀,持长矛,7岁时打败阿修罗王,三箭定阿修罗城。他又称室建陀、穆卢甘或卡尔凯迪耶。在佛教中,他就是广为人知的韦驼天。在南印度,鸠摩罗广受尊崇。
智慧神迦内沙外貌独特,是一个象头人身、肚子圆滚的男孩。他有多只手,一只手常托着盛放甜食的盘子。他是湿婆神和雪山神女之子,同时也是效忠湿婆神的侏儒军队——伽蓝仙众的首领。他在印度民间很受爱戴,被称为排除障碍之神。为了早日化解障碍,虔诚的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和佛教徒,会在各种重大事件或宗教仪式开始之前向迦内沙奉献祭品。
关于智慧神迦内沙的传说很多。传说之一是,雪山神女在湿婆神不知情的情况下创造了迦内沙,让他在湿婆神外出时守护自己。当湿婆神回到家打算进入雪山神女的卧室时,却被不认识自己父亲的迦内沙挡住了去路。湿婆神不知道这个男孩是自己的儿子,在盛怒之下从第三只眼中喷出火焰,将迦内沙的头削去并抛到九霄云外。雪山女神见状悲痛不已。湿婆神明白原委后,发誓一定将迦内沙的头安上,可惜找遍整个宇宙也没有找到。最后,他发现一头犯下罪过的小象,因为它睡觉时将头朝向北方——这被认为是一种恶兆。于是湿婆神砍下小象的头,并把象头带回家为迦内沙安上,使其死而复生。
迦内沙圆滚滚的大肚子说明他嗜好甜食——尤其嗜糖果蜜饯,他还特别爱吃芒果。有时,他的手里会拿着一截自己的牙齿。有的神话说,迦内沙折断自己的獠牙,并将其掷向月亮,是因为他曾跌落坐骑而把圆鼓鼓的肚子摔破,受到月神的奚落。而其他神话传说又讲到,迦内沙的象牙是在战场上折断的。还有一说,认为是迦内沙帮诗人毗耶娑抄录史诗《摩诃婆罗多》时把神笔写坏,于是只好折断自己的象牙充当铁笔。
尽管男性神祇在印度教信仰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但为数众多的女性神祇也是这个体系内不可或缺的存在,她们的存在使这一体系显得更为完美。这些女神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认为,印度教中的诸位女神均是一位主女神黛维的化身。但这些化身各自又是独立的神,她们体现了人类孜孜追求的怜悯、虔诚等原初理想。与男神之间的互动则代表了印度教在爱情和性别角色方面的观念。在一般的民间信仰中,女神的地位往往较高。
毗湿奴的正妻吉祥天女拉克希米,是掌管家庭、保护妇女的神,是好妻子、好女儿的典范。不少印度人认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观音大士形象即源自这位印度女神。她还是幸福和财富的象征,在民间备受欢迎和爱戴。在印度每年举办的光明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洒扫庭除,张灯结彩,迎接财神拉克希米的到来。大街小巷都点起油灯,把光芒献给这位美丽的女神,也希望这位女神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运和福气。大象在拉克希米头顶用水壶为其进行洗礼的图像,是流行于南亚次大陆的吉祥主题。大象象征雨云,倾泻而下的水代表每年季风带来的孕育生命的雨。
难近母杜尔迦是湿婆的妻子雪山神女帕尔瓦蒂的重要化身,她又可以幻化为多种形象,在艺术作品中常见的是她杀死水牛魔鬼马希沙时的形象。当所有天神都无法战胜马希沙时,他们把力量集聚在一起,产生了代表他们而战的难近母女神。每位天神都赋予她一部分力量,女神的多只手持有诸神赠与的武器:如毗湿奴的神盘、湿婆神的三叉戟和卡尔凯迪耶的长矛。难近母为维护世界秩序打了许多的胜仗,她的形象通常令人恐惧:头戴骷髅和蛇编织的花环,舌头外吐,舌上淌着鲜血,坐在火葬场的尸体上。这个恐怖的形象震慑着世间的一切邪恶,是力量、有序和安宁的象征,如此看来,信徒们笃信着这位女神的力量,她的形象也变得不再可怖。
此外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女神,如恒和女神和童女神库玛丽。恒河女神是雪山神(喜马拉雅山的人格化)的女儿,雪山神女的妹妹。与雪山神女一样,恒河女神也是女性生殖力的象征,在《恒河女神下凡》的故事里,火神与恒河女神结合生下了战神鸠摩罗。库玛丽女神又称童女神,是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共同崇拜的神。她在印度教圣典中是难近母(杜尔迦)的化身,也是力量神的象征。在梵语、尼泊尔语和其他印度语言中,库玛丽意即“处女”,也是杜尔迦作为幼女形态的称谓。
印度人的精神世界充实而丰富,印度教是印度人宗教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印度人想象中的宇宙,具有完备的时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巍巍主神与芸芸众生各司其职,在过去、今生、来世的无穷轮回中,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主神拥有超凡的力量,是正义的象征、秩序的保护者。他们既有复杂的思想又有完美的外表,巍然屹立于信徒的精神世界之巅,接受信徒们虔诚的崇敬与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