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陈扣洋
摘 要: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方向,也是职业院校寻求自身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专业技能课程是获得直接经验知识、训练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是高职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探讨了高职环境设计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问题,旨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下的环境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环境设计专业 技能课程 “1+X”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我国“转型期”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提高,职业教育已从设施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变。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下设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方向,室内方向以住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例,改革本专业技能基础课程,加大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力度。
一、校企合作下高职环境设计专业技能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方面的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与此相配套的技能基础课程的改革却少有问津,跟不上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改革的步伐,仍局限于某一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大纲、教材修改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校企深度合作”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高职教育的现状看,某些高职院校在思想观念上存在轻基础重专业的意识倾向。专业技能的提高是从基础技能课程开始的,技能基础课既是专业方向的基础又是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技能知识含量不足等现象,严重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专业需求及职业岗位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将行业文化体现在校本教材编写中。
3.专业技能基础课的实践环节不强,缺乏针对性,与专业脱节。环境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典型学科,实践操作性强,专业技能基础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的开设和教学,不仅仅是为训练学生最基本的表现技巧、方法,更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就业能力等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环节。因此,从专业基础课就开始设置与专业相适应、渗透职业技能训练项目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训练,是提高环境设计职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
4.考核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数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为标准,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强化。多数教师从校门到校门,只知道学科体系,只了解专业内容,不了解职业岗位要求,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不熟悉实际项目,这是某些高职教师的盲点。
二、校企合作下高职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特点分析
职业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截然不同,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讲授或灌输实现,技能必须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通过训练形成。高职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是一个整体系统,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其包括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专业技能核心课程、职业技能拓展课程、综合技能提高课程四个训练阶梯;技能的提高是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与考察、专业方向明确的实践训练、企业项目实践与竞赛、自主项目创新设计等梯度展开的。职业技能培养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完整过程,不能在学生毕业前的实习阶段才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看,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实践型、操控型、实用性较强的适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1+X”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倡导“1+X”模式:“1”是指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课程特色;“X”是指对原有课程进行充实和更新,是就转变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变更教学效果与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改革方案。
1.在课程结构和教学观念上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改革,提出“1+X”改革方案,即对原有课程教育观念的改革,以岗位的技能要求构建课程结构,制订“知识模块+技能模块”教学改革方案,凸显“基础知识+专业应用”的教学理念,按专业方向要求,突出专业针对性,强调以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服务性为导向,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如三大构成课程,将立体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相结合,将色彩构成与室内色彩设计相结合,将平面构成与建筑平面分割相结合等,强调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联系,并且在课程进行中结合专项的市场考察、参观,使基础教学更贴近专业需求,使“基础”、“老面孔”展现出巨大的“表现和应用”的可能性。
2.倡导教材创新,对原有教材进行内涵的丰厚,在内容上提出“1+X”改革方案,即将课程内容整合成三大模块,即“规划教科书+传统和地方资源+市场和企业文化”,将传统知识、地域文化、专业特点、企业职业岗位知识融入教材,凸显“职业立身、技术报国”的特色,让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中接受锻炼、在企业文化陶冶中得到提升、在行业精神激励中不断进步、在地域文化滋养中有所感悟,处处突出“职”的特点。以《立体构成》为例,它是环境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基础课程,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操作内容较多,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或按先后次序出现的“子任务”技能,如基础技能:学生必须掌握的单独的技能;综合技能:在同一个章节结构中利用前面所掌握的一个或几个以上基础技能才能完成的技能;应用技能:综合应用技能;拓展技能:用所学技能实现课本外的实际应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是持续完成“子任务”最终完成“终点任务”,是学与用的升华,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实现从基础到专业的转化(如下图)。
3.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提出“1+X”改革方案,即“传统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模式,实行由两名教师共同参与的“协同式”教学新模式,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运用以完成“工作过程”为目标的项目化教学,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把模拟仿真、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融入基础课程教学中,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
4.在教学效果与评价方面提出“1+X”改革方案,即“学校考核+行业鉴定+企业参与”改革方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是由第三方检验的,以此反映课程教学的合理性和改革实施的实效性。依托行业指导、引入企业标准,联合企业共同考核,将基础课教学与企业制定的项目实训标准相结合,重视社会认可度,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一方面要认同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另一方面要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在专业技能基础课“1+X”模式中,利用扬弃的方法,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传统知识和新知识、传统方法和新方法、传统形式和新形式、传统模式和新模式之间的关系;看到传统的不足,保留其优势和可利用的地方,不能全盘否定;扬弃原有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融入职业资格培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2号文件和教高[2006]16号文件.
[2]潘鲁生.《设计:职业能力本位的选择》[J].装饰,2002(5).
[3]张伟.探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项目资助:《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ZYB11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3/03/108;《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