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燕华 皮敏 康萍 杨卓欣
[摘要] 目的 探讨中风后抑郁患者针刺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检测结果的变化,讨论调任通督针法对中风后抑郁患者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入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并设立40例正常对照组。中风两组均重用任督脉腧穴,以通阳扶正为法;在治疗前后进行P3检测结果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观察中风两组治疗前后P3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非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波幅、潜伏期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风两组的P3潜伏期测定均较治疗前缩短,波幅均增大(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P3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风后抑郁患者的P3检测结果异常,调任通督针法的干预能改善中风后抑郁患者脑功能受损状态。
[关键词] 调任通督;针法;中风后抑郁;P3检测;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018-03
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血管意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以中风后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为主要症状。据有关文献报道,PSD发病率为30%~65%[1]。事件相关电位P3检测作为反映大脑认知功能的客观生物学指标,简便易行,结果客观可靠。针对PS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该研究2010年1月—2012年2月期间运用调任通督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患者,探讨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检测结果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来源于在该院针灸二病区住院的首次中风患者,且发病前均思维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正常,无精神情志异常病史,共计80例,随机分为两组,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正常对照组来源为无精神病史和精神病家族史,在我院体检科体检的的健康老人。受试者年龄为50~70岁,3组在性别构成、病程时间、职业、受教育程度、既往用药史、中医证型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组诊断和纳入标准
选择在该院针灸科住院,首次发病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中风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2],并经头颅MR或CT证实。发病前没有脑功能受损问题,小学以上文化,能配合治疗患者。抑郁证诊断:根据1994年公布执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II—R)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状态的诊断标准,采用汉密顿(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总分<7分为无抑郁,8~17分为轻度抑郁,17~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意识清楚,无智力障碍,能正常交流并完成抑郁量表的评定[3]。中医病症诊断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郁证诊断。停用抗抑郁药物或其他影响脑功能药物10 d以上。
1.3 治疗方法
针灸取穴:主穴:水沟、百会、神庭、膻中、关元、合谷、太冲。配穴:痰浊加丰隆、阴陵泉;血瘀加血海、曲池;气虚加足三里、气海操作方法:百会、神庭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0.5~0.8寸,予高频率小幅度捻转补法,并接电针仪,使用80 Hz连续的密波,电针时间30 min。关元直刺1~1.5寸,用提插捻转补法。水沟向上斜刺0.3~0.5寸,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膻中平刺0.5~0.8寸,行高频率捻转泻法。余穴按穴位针刺常规操作。治疗1次/d,留针30 min,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时间相关电位P3潜伏期和波幅变化。
1.4 P3检测
1.4.1 仪器和材料 机电诱发电位仪采用的是美国凯威实验室(CADIVELL)生产的sierra型号。
1.4.2 检测方法 患者仰卧,全身放松,保持精神集中。记录电极置于Cz点,右侧耳垂(A2)为参考电极,额极点(Fpz)为接地电极。采用纯音刺激,非靶刺激规律出现,频率为1 000 Hz,概率80%,强度65 Db。靶刺激随机出现,穿插于非靶刺激中,频率为3 000 Hz,概率20%,强度65 Db。受试者计算靶刺激次数,于检测结束后报告核对。同时测量P3波幅与潜伏期。
2 结果
经t检验,治疗前抑郁与非抑郁组间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抑郁与非抑郁组均较治疗前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大(*P<0.01),治疗后抑郁组与非抑郁组间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经t检验,治疗前抑郁与非抑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抑郁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非抑郁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检测是针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客观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治疗前后P3结果表明,治疗后,中风后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的P3潜伏期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波幅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调任通督针法可以改善中风后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
3 讨论
关于中风后抑郁的中医病因病机,《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对此总结说“凡此病者,先伤五脏之真阴……盖其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聩,猝然扑到”,指出脏腑阴阳失于调和既济是本病发病之关键。督脉总督诸阳,行于背部正中,“络肾”、“入络脑”、“贯心”,与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任脉统任诸阴经,循行于腹部正中,经气亦与脑相通,受脏腑之精血,与督脉经气阴阳相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据文献报道,任督脉的经穴经常用于治疗神经精神科的病症,不少学者从调补任脉或调理任督二脉来治疗抑郁症、失眠症、脑萎缩、中风等,临床疗效满意[8-9]。调任通督针法的目的是通过针刺调节任督二脉经气,充分发挥任督二脉疏通经络,调节营卫的作用,平衡、沟通和协调全身阴阳,达到引阳入阴目的。该针法是针刺任督二脉经穴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辩证取穴,从而调理和补益奇经气血,沟通协调任、督二脉经气平衡,调节五脏六腑,补虚泻实,疏通经络,平衡气血阴阳。该课题组前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调任通督针法的研究[10-14],并取得一定成效。
PSD的诊断除了临床症状,主要依靠量表评分,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生活自理程度评分(MBI)等[15],临床应用中以HAMD居多。但由于受中风患者病情、病程、心态、对医生的信任程度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HAMD分值的主观性误差。抑郁症的认知功能障碍现在已经被大家所肯定,而事件相关电位P300已被证实是测定包括选择注意、记忆、判断、思维、动机、感觉、推理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客观指标,因此P300检测对抑郁症认知功能的评定有重要的意义[5-7]。
该研究中,治疗前后HAMD评分变化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检测结果差异表明,调任通督针法能明显减低中风后抑郁患者的HAMD分值,缓解中风患者的抑郁症状;使中风患者P3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风患者的脑功能状态,尤其是改善中风后抑郁患者的大脑认知功能。对于中风后抑郁患者的HAMD评分值与P3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龙.中药和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802-803.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29(6):379 .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中国神经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3版.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4] 陈佑邦.中医病症诊断疗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5.
[5] 苏滑,刘恒方,周丽丹,等. 事件相关电位N270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价[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2):18-19.
[6] (美)STEVENJ.LUCK.范思陆,丁玉珑,曲折,付世敏译. 事件相关电位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 沈莹,王伟,金卫. 不同中医证型抑郁症与P300的关系[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5):123-124.
[8] 田小文,张全明.智三针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0):663-665.
[9] 陈立早,张泓. "调理髓海"针刺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8):525-526.
[10] 皮敏, 缑燕华,丘凤贤,等.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失眠症主穴处方优化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24(6): 506-508.
[11] 杨福霞,杨卓欣,于海波,等.调任通督针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 27(4):48-50.
[12] 杨卓欣,陈鹏典,于海波,等.针刺任督脉对脑缺血MSCs移植后促转分化为神经元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9): 1663-1666.
[13] 缑燕华,皮敏,杨卓欣.杨卓欣教授治疗失眠症经验简介[J].新中医,2011, 43(7):177-178.
[14] 杨卓欣,陈鹏典,于海波,等.针刺任督脉穴位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再生的研究近况(英文)[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2,10(1):19-24.
[15] 徐文炜.脑器质性精神障碍[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收稿日期: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