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使用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

2014-11-15 03:17吴继雄石安斌杨秋云方文亮翟建春张学军
中外医疗 2014年7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

吴继雄 石安斌 杨秋云 方文亮 翟建春 张学军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CT及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分别使用了CT及MRI技术进行诊断,探讨两种检查对病灶的敏感度差异。结果 CT发现病灶数69个,MRI发现病灶数210个,MRI发现病灶数显著多于CT(P<0.05);MRI检出脑内非出血病灶35个,显著高于CT检查的9个(P<0.05);对脑深部区域的检查敏感度,MRI为18.1%(38/210),高于CT检查的8.7%(6/6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大脑皮层下区域的检查敏感度,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MRI检查敏感,尤其对脑内非出血病灶和深部病灶敏感度高,较CT检查优势更明显。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核磁共振成像(MRI);弥漫性轴索损伤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014-02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又称为脑白质剪切伤,是大脑灰白质在外力旋转作用下,引起脑灰白质交界处及位于中线结构的撕裂,主要临床表现为广泛的脑肿胀,脑内轴索水肿、撕裂和轴索并行的小血管破裂[1],是一种重症脑外伤形式,多数患者伤后意识丧失,昏迷时间长,病死率高,预后极差[2]。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使用CT及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外力作用下形成的颅内闭合性损伤,伤后出现昏迷及躁动不安等情况,没有定位明确的神经异常特征[3]。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7~75岁,平均(42.48±5.52)岁;GCS评分:3~12分,平均(6.25±3.63)分;致伤原因:车祸伤11例,高处坠落伤9例,砸伤4例,钝器伤2例。所有患者均于伤后4~72 h内进行CT及MRI扫描成像检查。

1.2 检查方法

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均使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行CT检查,设置层厚l0 mm,层间距10~13 mm,从颅顶到颅底无间隔地连续扫描成像,在病灶局部行5 mm薄层扫描;后24 h内使用西门子1.5TMR机行颅脑MRl平扫,头部线圈厚6 mm,扫描层距为1.0 mm,常规行横断位T1W1、T2W1、加矢状位T2W1,扫描参数矩阵256×170,T1W1-SE参数设置为TE12 ms、TR4400 ms,T2W1参数设置为TE120 ms、TR4 400 ms,FLAIR参数设置为TR6 000 ms、TE120 ms和TI2 000 ms,DWI参数设置为TR4 000 ms、TE80 ms和B=1 000 s/mm2。

1.3 观察指标

两种检查对病灶的敏感度差异。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c2检验。

2 结果

CT和MRI检查结果比较:CT发现病灶数69个,MRI发现病灶数210个,大小为5~25 mm左右,呈片状或者卵圆形,MRI发现病灶数显著多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硬膜下血肿、额顶叶皮层及皮层下脑挫裂伤的情况与CT所见相同;MRI检出脑内非出血病灶35个,显著高于CT检查的9个,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脑深部区域的检查敏感度,MRI检出18.1%(38/210),显著高于CT检查的8.7%(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大脑皮层下区域的检查敏感度,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后,主要弥漫分布于脑白质,以轴索损伤为主要改变的一种原发性脑实质损伤,具有广泛性白质变性、小灶性出血、神经轴索回缩球、小胶质细胞簇出现等特点[4],常合并其他颅脑损伤,死亡率高,预后差[5]。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多发生于内囊、胼胝体、顶叶深部、颞叶白质及脑干背侧,也可发生于丘脑、基底节或小脑上脚,其中胼胝体区损伤最多见,且多数为非出血性病灶[6]。

CT检查在诊断颅脑损伤中应用广泛,从颅顶到颅底进行无间隔地连续扫描,并可在病灶局部行5 mm薄层扫描,检出率较高 [7]。但是CT检查不能直接显示出神经轴索的损伤,无法对轴索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直接判断,当仅有轴索损伤,无小血管破裂出血或者出血灶较小时,CT常常不能检出 [8]。随着MRI设备的普及,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选择合适的序列能准确反映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变化 [9]。轴索肿胀开始即表现为血管源性水肿,血脑屏障被破坏,血浆从血管内漏至细胞外间隙,引起自由水增加,而脑组织内轻微变化的含水量即可引起MRI信号强度的显著变化,以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敏感度最高。研究表明,对于较小的非出血病灶,CT检查常出现假阴性的情况,MRI敏感程度高 [10]。该研究结果显示,对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均分别使用CT及MRI技术进行诊断,CT发现病灶数69个,MRI发现病灶数210个,MRI发现病灶数显著多于CT(P<0.05),显示大小为5~25 mm左右,呈片状或者卵圆形,合并有硬膜下血肿、额顶叶皮层及皮层下脑挫裂伤的情况与CT所见相同。对于脑内非出血病灶MRI检出35个,CT检出9个,MRI对非出血病灶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且T2加权像的敏感度高于T1加权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MRI检查对组织水肿的改变方面有较强检测能力。对脑深部区域的检查敏感度,MRI检出38个,敏感度为18.1%,CT检出6个,敏感度为8.7%,MRI检查脑深部区域敏感度显著高于CT(P<0.05),而对于大脑皮层下区域,两者均较敏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应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MRI检查敏感度高,尤其对脑内非出血病灶和深部病灶敏感度高,较CT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CT和MRI都能为临床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MRI检查较CT检查更敏感,尤其对脑内非出血病灶和深部病灶优势大,可作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兴隆.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及治疗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23):23-24.

[2] 刘怀祥,史大鹏.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2):255.

[3] 湛洪基,雷益,李顶夫,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4):13-15.

[4] 崔永胜.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2):142-143.

[5] 尹春红,李玉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1,2(4):300-304.

[6] 刘光裕,张鲁临,张小鹏,等.MRDWI序列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1):1816-1817.

[7] 严圣.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的表现对比分析[J].北方药学,2012,9(4):53-54.

[8] 田继辉,刘仲涛,李滨.MRI各序列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2):153-155.

[9] 刘何鹏,李传福,尉从新,等.SWI及DT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慢性期的应用价值[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2):146-149.

[10] 梁长松,陈忠,叶文钦,等.低场强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4):25-27.

(收稿日期:2013-11-24)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成像
MRI与颅脑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比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脊柱损伤的比较影像学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