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月
中国人对玉的使用有4000多年的历史,到汉代达到玉器文化发展的高峰。但在灿若星河的汉代玉器中,有一件因为独特的外形、巧夺天工的雕琢,成为我国西汉时期玉器的代表作,这就是1983年在广州市越秀山西侧,从象岗山上南越王赵眛墓中出土的“西汉角形玉杯”。
这件玉器是国内唯一一件汉代杯形玉器,在玉器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通体由一整块青白玉雕琢而成,杯腹中空可盛酒,杯口呈椭圆状,由杯口至杯尾逐渐收拢,在杯尾卷曲处形成飞卷的浪花,看上去颇似一只犀牛角。
角形玉杯这种独特的造型,和古代西方传说用犀牛角制作的酒杯可以解毒有关,虽然玉本身并不能解毒,但工匠仍借鉴这一传说琢玉而成,希望能给他的主人带来好运。玉杯的周身装饰纹样采用阴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及圆雕等多种技法,杯身纹饰缠绕一条夔龙外形,体现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角形玉杯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不设底座,无法直立,酒一但倒入,只能从一人手中递出,然后一饮而尽,这也反映了南越时期的饮酒习俗和器物主人嗜酒的爱好。
角形玉杯的这种特点,和他的主人南越王赵眛息息相关。赵眛为西汉时期第二代南越王,是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的孙子,他在统治期间尊重百越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制定了各种政策来推动各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使得南越国在秦末汉初的乱世成为富甲一方的边陲之国。
赵眛还特别重视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受西汉中原文化的影响较深,和中原的帝王一样,特别重视死后墓葬的规制,陪葬物品极尽奢华,角形玉杯作为陪葬品之一,正是他生前命人制作。由于担心死后被人盗墓,其坟墓建造得极其隐秘,而且到处设置疑冢掩人耳目。三国时期,孙权派人南下寻找南越王墓,尽管费尽心思,也只挖到第三代南越王赵樱齐的墓葬。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广州市进行开发建设,在广州市北部的象岗山挖山平土,沉睡了两千多年的第二代南越王古墓才从黑暗中醒来,首次展现在世人眼前。从古墓中,出土了19枚印章以及大量的陪葬品,其中仅玉器就多达244件,而这只玉杯被发现时,是用上等丝绢包裹着,放在墓主人尸体的头部,显然是其生前的珍爱之物。
这件凝聚古人智慧的国之重器,虽历经千年沧桑,依然温润古朴,熠熠生辉,成为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金缕玉衣齐名的文化瑰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