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宏 张天裕 李梅园
摘 要: 家书历史悠久,自汉代始便成为家族(尤其是望族)中长辈教育子女的一种媒介。家书特征多样,其中一些优秀篇章以其精致的语言,将事理与亲情融合、言训与德育并用,感情真挚,因而易感化子女。正因如此,许多家书中所蕴含的教育智慧也被奉为这一家族的家训,世代相传。本文论述了家书的教育文化溯源及其特征和教育内涵,并选取了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家书作为案例赏析,以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家书 教育智慧 特征 启示
一、家书的教育文化溯源
家书作为一种教育媒介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不少名人开始将家书作为教子的重要手段之一[1]。譬如西汉时期的司马谈曾作《命子迁》,希望其子司马迁能够继承父志,撰写史书。这在一定意义上促使司马迁在面对宫刑之祸时能够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将家书视作家庭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子名篇不断涌现,其中的教育思想更是流传至今。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是诸葛亮的《诫子书》和刘备的《遗太子敕》。信中的两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已成为当今教育的至理名言。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是古代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家书中的教育智慧集大成的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的当属《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族历经数代而不衰,其教育子女的智慧在其家书中有着具体而鲜活的体现。
二、家书的特征与教育内涵
(一)奉为家训,世代相传。
家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传承性。现代电话、短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讲求的是便捷,缺乏记录性(短信也多删除),因此即便是金玉良言也难以及时保存,更不必说传于后人。但家书不同,它作为一种纸质材料,易于保存,因此一些家族(尤其是名门望族)把前人的家书珍藏起来,并将其中的教育性言语奉为家训,世代相传。
曾国藩家族可谓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其治家的八字真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国藩在给其子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2]P47可见,这八字家训反映了曾氏家族对待事情,无论巨细,均一丝不苟。事实也证明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确实是国之栋梁。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毕宝魁曾说:“古代的家书同时含有家训的意味,有时候二者更可以直接画上等号。”因此,一些教育性言语非常有必要通过立家书的方式得以保存和传承,为后世修身治家所依照,这是现代的通讯工具所无法替代的。
(二)文字精致,引入教材。
一些优秀的家书大多是由作者精心推敲而成的,语见哲理、文显华彩,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教育价值。因而有的家书被收入到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供学生品读。《傅雷家书》便是其中之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语文书选取了《傅雷家书》中的两则。第一则家书是傅雷在得知其子傅聪因回忆而精神消沉时写的。在信中,傅雷运用太阳和五谷、雨水和庄稼的比喻,以及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鼓舞傅聪“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3]23。第二则是写于傅聪得奖之后,既表现了一个父亲对于孩子取得成就时的激动之情——“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又肯定了傅聪在受到夸奖时所表现出来的成熟——“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3]32。可想而知,傅聪在国外留学时便是在他父亲用细腻而真挚的文字写成的数百封家书的教育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逐渐成为一位德艺双馨的钢琴家。
由此推敲,将一些优秀的家书引入教材不仅能使更多学生接触和欣赏到优美而精致的文字,更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三)感情真挚,有易感化。
我国教育一向重视“教化合一”,即长者以饱含真挚关怀和情感的语言感化子女,可谓“言之凿凿,情之切切”,从而达到教育和启发子女的目的。
毛泽东曾在1941年1月31日给远在苏联留学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写过一封家书,信不长,但用情至深,读来使人感动。在信中,毛泽东并没有以一个父亲的威严强制孩子必须学习什么,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孩子必要的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4]另外,毛泽东也深知自己孩子的身份比较特殊,难免会有人恭维和抬举他们,因此告诫他们勿“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而是要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一位良苦用心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当今的父母与教师大都知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式的重要性,但是在如何实施方面常常遇到瓶颈。也许,我们可以从前人的一些家书中收获相应的教育智慧。
(四)内容丰富,启人智慧。
1.知书明礼,修身养性。
古语云:“夫学,身之砥砺也。”许多名人非常重视通过读书修身养性,以此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5],因此他们也极为注重教育子女知书明礼。曾国藩曾在其家书中写道:“凡人多望子弟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2]81可见他希望子弟将读书明理放在首位,而不要一味地追逐功名利禄。此外,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还多次提到自己的读书观,“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若不能发奋自主,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2]8以此告诫子弟只要自己肯发奋、下工夫,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不能成为拒绝读书的理由。
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更是古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在家书中多有体现。例如朱熹的《训子从学帖》中写道:“对年长一倍之朋友,要持长辈礼。十年以长,兄事之。年少于己,而事业贤于己者,厚而敬之。”endprint
2.为人处世,谦恭宽容。
家书是长者将自己多年的生活阅历、处世经验传递给后代的一种重要媒介。曾国藩教育子弟要有谦恭宽容之德[6]。在他写给其子纪鸿的一封家书中讲道:“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2]79在他的许多家书中也反复强调了谦虚、戒骄、宽容的重要性,合之为“敬恕”。更为可贵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躬行实践“敬恕”,并向子孙叙述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奋发图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2]77。希望他们能够以此为准则,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言而有信,处事凭证。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曾在一次演讲中以幽默的口吻讲到电话的过度使用导致一些现代人变得“言而无信”。而书信有别于电话,有字为实,在必要时可作为处事的一个凭证,故可谓之“言而有信”。
对于恋人,书信象征着爱情的承诺。沈从文曾在寄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写道:“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7]这一封封书信正是这段倾城之恋最好的见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赴死前写给妻子的《与妻书》:“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这封百年前的情书,婉转千余字,字字情深,表达了他对妻子刻骨铭心的爱恋,将铁骨柔情发挥到了极致。
4.历史见证,珍贵史料。
家书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我国千百年来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因此,家书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许多家书中都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史书上的记载由于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影响,因而其中既有忽略遗漏的细枝末节,更有刻意淡化回避的不良言论。因此如果在研究历史时能够借助某些参与者或见证者的家书,则往往能起到验证史实、排除误判、厘清细节的作用。例如在“百家讲坛”中,在介绍清代皇帝的诸多谜案时,就引用了不少纪晓岚的家书作为旁证。又如《傅雷家书》中收录的傅雷在1956年至1957年写的数封家书,真实地记录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始时作者的欣喜之情,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这一政策的心声。
三、案例赏析
(一)《谕纪泽、纪鸿》[2]45(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
曾国藩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其高深的学问素养和道德水平。更为可贵的是,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数代无一废人,均有建树。在这个历经六代仍保持兴旺的家族中,家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曾国藩的家书在教育子女、涵养家风上有宝贵价值。本文选取了曾国藩赴天津时写给两个儿子的一封家书《谕纪泽、纪鸿》,以此鉴赏一下曾国藩的教育智慧。
曾国藩素以国事为重,在赴天津时已抱有赴死奉公之决心:“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秉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但仍不忘戒子“忮求”,“余生平略涉先儒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这种不畏生死、心系子女教育的精神实为可贵。并且,曾国藩教育子女的方式并不是强制灌输式的,而是讲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字里行间无不透着曾国藩对后代子孙德育的重视。他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体悟作为依据,希望子孙能够时刻保持“不忮不求”的态度。文字感情真挚,易感化子女。
(二)《致梁思顺》[8](1916年1月2日)
梁启超不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家、著名学者,同时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尤其是在对自己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堪称一代楷模。他有九个子女(五子四女),在他的教育下,个个道德高尚,才华出众,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后来都成为国家的栋梁。梁启超卓越的教子思想在他写给子女的家书中多有体现。文章选取了他在1916年1月2日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一封家信,由此品味梁启超的教子智慧。
当时梁启超因反对袁世凯称帝,正准备和蔡锷策划武力反袁。但即使是身处这样的忧患之中,梁启超却仍不忘读书著述,“现一步不出门,并不下楼,每日读书甚多,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近代思想论》”。更加令人钦佩的是,梁启超以这次的艰难处境为例,告诫女儿梁思顺“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梁思顺在以后面对困境时也能够坚强刚毅、独当一面,为弟妹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结语
家书中蕴含前人对于子女的真挚情感和丰富的教育思想,可谓情真意切、有易敦化,非常值得现代家庭教育借鉴。而且,由于家书有着现代通讯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优点,因而家书仍有存在和传承的价值,尤其是一些必要的教育性语言仍需要通过立书信的方式进行保存和传承,为后世子孙所奉行。
参考文献:
[1]王人恩.古代家书发展史略[J].社科纵横,2000(06):33-36.
[2]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3]傅雷.傅雷家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4]毛泽东.毛泽东家书[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5]刘丛.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J].兰台世界,2012(09):45-46.
[6]郑慧芳.曾国藩教子家书的现代意义[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56-58.
[7]沈从文.湘行散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8]梁启超.梁启超家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1.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