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拉喀什》中的“隐形人”

2014-11-15 11:09周纯漪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马拉喀什殖民主义

[摘 要] 马拉喀什》是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其写作主题反映了马拉喀什的人民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残酷剥削而变得麻木不仁,其身份不被认同,长期被白人统治者忽视的境地,变成社会中的“隐形人”。文章通过几个场景人物的描写而充分体现出其身份的边缘化过程。

[关键词] 马拉喀什;隐形人;殖民主义

一、背景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年出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其生活经历影响了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其童年生活在殖民地的经历使得他早早就对被殖民者的生活惨状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因此,与大部分白人统治者不同的是乔治.奥威尔对被殖民者心声同情,站在了被殖民者一边。他回到英国求学生活后,更多体会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与不公平的存在,后为生活所迫,干过社会多种职业如酒店洗碗工、书店店员和码头工人,这些工作经历使奥威尔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状况,增加了其对统治阶级的憎恨。综上可见,作者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体验对其作品主题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马拉喀什》是乔治.奥威尔散文代表作之一,其写作主题延续了以前一贯的关注点即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下对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状态反思,抨击了殖民者对当地被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忽视他们的存在与需求,使得被殖民者在社会生活中被推至边缘地带,成为被人无视的“隐形人”。

二、《马拉喀什》中的“隐形人”涵义及成因

《马拉喀什》是一篇散文,写作的目的在于通过描写、对比等写作手段来告知读者一个信息即文章的论点——所有殖民者敛财的手段都是建立在一个不争的共同事实剥削压榨被殖民者的基础之上。奥威尔通过几个不同场景与对象的描写,体现了马拉喀什被殖民者的生活有多凄惨、多贫穷,通过动物与人的处境的对比,在马拉喀什生活的动物的悲惨遭遇都能引起白人的注意,然而贫穷的当地民众却不能引起他们的专注。所以,在本文中被殖民者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真实地存在于白人殖民者所统治的社会中,而他们贫穷的生活状况却无人关注,最终变成了当时社会的“隐形人”。“隐形人”产生的原因是两方面的,首先,早期白人殖民者的本质是掠夺财富,竭尽全力地维护殖民者的利益,中后期为了长久有效地控制被殖民者,白人殖民者更加关注从精神文化领域来控制被殖民者,从精神上来麻醉被殖民者,让他们自身陷入到自我接受现状与自卑的心理状态,接受白人殖民者的统治地位这个事实,从而放弃维护自己独立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权利。其次,独立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丧失使得被殖民者无暇顾及对于尊严的维护和对于民族团结的概念的认知,精神上变得麻木不仁,内部出现互相指责与争斗的现象,而这一点也恰恰被白人殖民者所利用,他们转移了贫穷产生的真正原因,让被殖民者之间互相内讧,从而白人殖民者可以大张旗鼓地在殖民地攫取财富,控制愚弄被殖民者的思想,完全忽视他们的贫穷生活惨状。综上两点,我们可以发现白人殖民者这些政治经济手段是造成被殖民者变成社会中的“隐形人”的根源。下面是《马拉喀什》中几个场景描写的转换,这些场景就可以看出殖民者的统治策略在发生作用。

乔治.奥威尔在开篇就通过苍蝇与丧葬来展开描写,让读者从开篇就能体会到被殖民者的生活惨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麻木。不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对于死者都会保持一种尊重和极高的重视,所以都会举行不同形式的葬礼。然而,在马拉喀什被殖民时代,当地被殖民者死后的“葬礼”让人不寒而栗,死者在埋葬前没有棺材而是用一些破布包裹起来被扔进人们挖好的土坑中埋起来。作者在此处还细致描写了人们对于自己同胞死亡的一种态度,人们在埋葬尸体的时候是一种像丢弃垃圾一样的心理与动作,作者用到了词汇“dump the body”,反映了当地人们由于生活极端贫困,对于死亡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对于同胞的死亡变得麻木不仁,人的生命已变得不再那么珍贵。死后没有一个有任何标记的坟墓供后人来悼念,一两个月后,没人知道自己死去的亲人埋葬在哪里。由此场景可见,殖民者的殖民策略在奏效了,被殖民者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不管是生者还是死者,都被人遗忘在角落里,没人关注和在意,变成了社会的“隐形人”。另一个场景是对当地妇女的描写,在这样一个被殖民的社会背景下,妇女较之男性而言有着更为悲惨的社会待遇,妇女在社会中要接受殖民者的压迫,而在家中却还要接受男性的控制,妇女生存在一个双重压迫的生活状态中,她们的生命远不及牲畜重要。在文章中作者描写了年迈妇女被柴禾那种行动姿态,让人顿生怜悯之心,瘦弱的身躯却要承受巨大的负荷,这使得她们行走起来举步维艰,作者选用了几个词语足以体现马拉喀什妇女的悲惨生活,如“shrink, tiny, mummified”等词语体现了妇女成年累月辛苦的劳作使得身材严重变形,让人们几乎看不见她们,妇女更成为当时社会中的“隐形人”。

参考文献:

[1]张汉熙.高级英语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郑曦临.《马拉喀什》与奥威尔的文学观[J].山花,2011年第1期.

[3]高吉先马睿.论乔治.奥威尔散文《马拉喀什见闻》中的蒙太奇技巧[J].保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作者簡介:周纯漪(1979—),女,陕西省安康市人,安康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马拉喀什殖民主义
《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的实施路径研究——兼论图书馆实施之策
帝国视阈与殖民主义电影中的地方和江南风景
欧盟加入WIPO《马拉喀什条约》
《马拉喀什条约》对图书馆无障碍服务的影响与立法建议*——兼析《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无障碍服务条款
马拉喀什记忆
论勒克莱齐奥探索异域文明的积极意义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论著作权法中分层式合理使用制度的构建——以《马拉喀什条约》为视角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马拉喀什》中肢体语言对主题的构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