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凌云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5)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
钟凌云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5)
中国梦回答了“什么是党的历史使命、怎样实现历史使命”的问题,昭示了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政治宣言。中国梦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是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思想。文章研究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中国梦 科学内涵 时代价值
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政治宣言,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研究探析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对于宣传、学习中国梦,推动中国梦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成为凝聚民心的正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11月29 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 《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强调:“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1]据《辞海》解释,梦想也指理想,目标指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二者含义相近,梦想就是大的目标。因此,中国梦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可分为近期中国梦、中期中国梦和远期中国梦。近期中国梦就是建党100周年(即202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中国梦就是建国100周年(即205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期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内著名理论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2]。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9次提到中国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梦,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他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障,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
2013年4月8 日,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要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4]同年7月8日,刘奇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5]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6]这次讲话共有44次提到“人民”,由此可见中国梦的人民性。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不仅反映了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和动力,实现中国梦要紧紧依靠人民,而且体现了中国梦的本质和归宿,实现中国梦是为了造福人民,这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是完全相一致的。
2013年5月2 日,习近平在给北大学子的回信中写道:“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7]在此,习近平再次强调了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实质。刘云山在谈到中国梦的本质时明确指出:“把握好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8]
有所思就会有所梦,有所梦就会去圆梦,而要圆梦就要选择一条科学的道路。梦的基本内涵不同,实现梦的道路也就不同,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唯一正确的道路。
纵观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可知,什么时候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什么时候国家的发展就充满了生机活力;什么时候迷失了正确的道路,什么时候国家的发展就坎坷曲折。纵观党的九十二年历程可知,什么时候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会取得胜利;什么时候迷失了正确的道路,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会遭受重大挫折。因此,道路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
习近平在阐释中国梦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强调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9]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唯一正确的道路。
2.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毛泽东曾经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0]革命战争年代,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革命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因为有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了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化体系,就是因为有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精神;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落后,如今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就是因为有那么有一股劲,那么一股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精神。这股劲、这股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习近平在阐释中国梦时概括的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强调:“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11]
3.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梦”是人民群众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习近平把本世纪“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为 “中国梦”,促使“中国梦”与人民群众的“梦”零距离对接,增强了中国梦在人民群众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12],习近平的重要讲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内在联系,既指明了个人梦实现的目标方向,又指出了中国梦实现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让每个中国人把自己个人的梦与中国梦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找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契合点,让每个中国人的梦汇聚成中国梦,让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成“命运共同体”,凝聚成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刘云山在出席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时说:“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13]“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国梦的实现必将惠及每个中国人,个人的人生价值也必将在奋斗中化为现实。
所谓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就是中国梦获得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认同的价值取向。根据中国梦的基本内容、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主要有三个层次。
一是中国梦在人民群众个体层次上的价值支撑。个体是群体的基础,没有个体,就没有群体。个体层次上的中国梦,就是个人通过努力能够获得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实现人生价值,其基本的价值支撑就是习近平指出的 “三个共享”,“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4]。“三个共享”体现了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群体利益的一致,让个体看到了实现中国梦的前途和希望,认清了“中国梦”就是“我的梦”、“我的梦”就是“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坚定了个体实现中国梦的期望和信念。
二是中国梦在民族层次上的价值支撑。民族层次上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基本的价值支撑是没有一个统一、独立、富强的国家,就没有人民人格的尊严和生活的幸福。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5]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中国梦在世界层次上的价值支撑。世界层次上的中国梦就是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其基本的价值支撑是中国梦既造福于中国人民,又造福于世界人民。中国梦既具有梦的特殊性,又具有梦的一般性。中国梦的特殊性在于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具有中国的风格、中国的气派、中国的特性。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访问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16]中国梦与非洲梦、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梦是不同的;中国梦的一般性在于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通的,中国梦既造福于中国人民,又造福于世界人民。2013年6月7日习近平在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时说:“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17]刘奇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也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18]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和艰难险阻,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近现代历史告诉我们,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就不能创造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中国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就永远只能是梦想。
习近平在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19]可以说,改革开放过去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现在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将来仍然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当然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动力。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20]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呼应广大人民的期盼,提出了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回答了“什么是党的历史使命,怎样实现历史使命”的问题。
中国梦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使命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昭示了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政治宣言。中国梦不仅记录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非凡历史,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讲述“春天的故事”的伟大历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走进新时代”的美好时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辉煌岁月,还承载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美好未来的宏伟愿景。刘奇葆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21]。
中国梦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刘奇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思想观点,打开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22]
中国梦明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彰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美好夙愿,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最具广泛性和包容性,是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思想。刘奇葆在署名文章中指出:“习近平同志提出和深刻阐述了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是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23]
[1][15]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2012年11月29日)[N].人民日报,2012. 11.30,(1).
[2]以“中国梦”凝聚中国社会正能量.光明网—理论频道,2013.1.14.http://theory.gmw.cn/2013-01/14/content_635851 5.htm.
[3][6][9][11][12][1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3月17日)[N].人民日报,2013.3.18,(1).
[4][8][13]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3.4.9,(1).
[5][18][21][22][23]刘奇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N].人民日报,2013.7.8,(6).
[7]习近平.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2013年5月2日)[N].人民日报,2013.5.5,(1).
[10]毛泽东.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M].毛泽东文集(第7卷):162-163.
[16]习近平.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2013年3月25日)[N].人民日报,2013.3.26,(1).
[17]习近平同奥巴马总统共同会见记者[N].人民日报,2013.6.9,(1).
[19]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2013年1月1日)[N].人民日报,2013.1.2,(1).
[20]习近平.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2013年7月23日)[N].人民日报,2013.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