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娥
神经内科患者具有病情重、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操作多和应用抗生素量大等特点, 易发生院内感染。调查显示神经内科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全国院内感染的平均水平[1]。本文对57 例发生院内感染的神内科患者进行分析, 提出控制措施,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960例神经内科患者, 其中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者共57例, 感染率为5.93%。57例患者中男31例,女26例, 年龄51~82岁。脑出血19例, 脑梗死病26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3例, 急性脊髓炎4例, 继发性癫痫5例 。
1.2 调查方法 参照全国院内感染监测网采用的统一院内感染诊断标准[2], 患者采取血液、痰、中段尿、粪便、分泌物等进行分离培养, 局部皮肤黏膜拭子细菌培养获得检验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率及构成比进行对比分析,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院内感染发生时间见表1 。
表1 住院天数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2.2 感染部位分析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 共29例, 占50.87%;泌尿道感染17例, 占29.82%;其他感染11例,占19.29%。
2.3 引起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引起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 其中以G-菌为主;真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
2.4 年龄、性别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在57例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感染率高于女性患者, 年龄在65~86岁之间感染率最高。
3.1 神经内科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3.1.1 侵入性操作因素 神经内科患者多为危急, 常需要留置各种导管, 如气管切开、留置胃管、吸氧、吸痰、尿管等侵入性操作。留置人体内的导管易损伤组织黏膜, 将体外的致病菌带入体内, 导致微生物定值增加[3], 操作时消毒不严格或不规范可将病原体带入体内引起院内感染。
3.1.2 药物使用因素 制酸剂导致胃液pH值升高, 细菌定植增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增加了应激性血糖升高, 消化道出血, 也增加继发感染的发生率;脱水剂使痰液黏稠度增加不易咳出, 不合理预防应用抗生素将诱发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本组57例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为81.2%, 联合用药为28.2%。
3.2 感染部位及菌种分析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 这与神经内科患者病情危急, 机体处于高应激低免疫状态, 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定植于口咽部的细菌大量繁殖, 不能有效地排痰而细菌坠积于肺内所致。本组细菌学检查表明, 院内感染主要致病菌为G-杆菌, 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多见, 治疗的关键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或联合用药控制感染。
3.3 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
3.3.1 建立健全预防感染的管理制度 按院内感染管理的要求, 结合神经内科患者的特点, 制定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并对医护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持之以恒, 从而达到常规化、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
3.3.2 加强无菌观念,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侵入性操作时应严格无菌技术, 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杜绝因操作不当,造成患者医源性感染。做好手部卫生, 严格医疗器械消毒液。
3.3.3 改善患者全身状况, 提高机体免疫力 加强危重及老年患者的护理, 协助患者翻身拍背, 增加肺活量、促进排痰和胃肠功能的恢复。糖尿病患者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根据患者情况补充能量、白蛋白、维生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3.4 严格管理各项侵入性操作 尽量避免或者减少侵入性操作, 必须实施时,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包括液体加药, 静脉滴注、静脉推注以及各种抽血等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 吸痰过程中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戴灭菌手套;留置尿管采用封闭式引流装置, 每日进行尿道口皮肤和各接头处的消毒, 各种留置管道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早日拔除。
3.3.5 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 避免不合理应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 避免频繁更换多种广谱抗生素;尽可能缩短使用抑酸剂时间;对糖皮质激素应尽量少用或短期应用, 减少不良反应。
3.3.6 加强康复指导 缩短住院时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尽早下床活动, 增强机体抵抗力和适应性。
[1]金涌,刘池波, 罗永康,等.神经外科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5): 644-645.
[2]汤伟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中国医学创新, 2009,6(26):99-100.
[3]刘玉芳,祝晚仙.颅脑损伤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23(6):54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