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偏离度管理新政影响浅析

2014-11-15 11:54:28孟阳
债券 2014年10期
关键词:融资成本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

孟阳

摘要:近期,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本文介绍了该通知的主要内容及出台背景,分析了政策出台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并对未来如何从根本上防止商业银行存款大幅波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 利率市场化 存款偏离度 融资成本

2014年9月12日,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银行月末和季末存款“冲时点”行为进行约束。对于一些银行来说,存款“冲时点”行为似乎是无奈情形下的不得已选择,但它显然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也不利于保持货币供给的平稳性。目前,《通知》已发布月余,政策效果如何?以下笔者将对此进行分析。

《通知》主要内容及出台背景

(一)主要内容

1.督促商业银行加强绩效考评管理

《通知》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应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评管理,合理分解考评任务,从根源上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不得设定单纯以存款市场份额或排名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分支机构不得层层加码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指标要求”。

2.约束商业银行违规吸存、虚假增存行为

《通知》明确禁止商业银行以不同方式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包括“高息揽储吸存、非法返利吸存、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延迟支付吸存、以贷转存吸存、以贷开票吸存、通过理财产品倒存、通过同业业务倒存”。

3.设置月末存款偏离度指标

《通知》规定月末存款偏离度=(月末最后一日各项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100%。计算每季最后一月的月末存款偏离度时,“本月日均存款”的可计入金额不得超过上月日均存款×(1+最近4个季度最后一月日均存款增长率的均值)。月日均存款增长率=(本月日均存款-上月日均存款)/上月日均存款×100%。《通知》规定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

4.明确监管措施

《通知》要求各级监管机构建立存款波动情况统计监测制度,对存在存款异动较大等问题的银行,按严重程度相应采取监管纠正与处罚措施。

(二)《通知》出台背景

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问题由来已久。以往年度中,银行存款经常出现月末冲高、月初回落,月末存款偏离度较高,季末尤为突出。存款的大幅波动既不利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也不利于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银行存款“冲时点”是在存款利率仍处于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在追求经营业绩、满足监管考核及迎合外界评价下产生的一种行为选择。其动因一是满足监管考核的需要,由于商业银行经营中有存贷比考核要求,贷款发放要受到存款规模的约束,因此,采取各种方式增加存款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必然选择。除一般存款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承担了争取客户、吸收存款、推动银行业务转型、打造财富管理中心等多种新职能,但受制于存贷比考核制约,银行往往将理财产品到期日集中设置于每月下旬,于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将理财资金转为存款,以满足监管考核的需要。二是迎合外界评价的需要。2011年,银监会开始推行月度日均存贷比指标,在降低存款波动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未能完全解决银行存款“冲时点”问题,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还具有美化银行报表、迎合外界评价以获得未来潜在收益的目的。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项目在选择哪家银行申请贷款时,需要参考各家银行在当地的存贷款规模占比,这就激发了地方分支行存款“冲时点”的冲动。此外,由于商业银行报表中的数据多是涉及季末时点数,也导致银行存款“冲时点”集中于季末,特别是半年末和年末,而在一般月份“冲时点”的行为较少。

针对上述问题,2014年7月,银监会年中工作会议提出了警示和监管要求。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9号),指出“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偏离度指标,研究将其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扣分项,约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冲时点行为”。为落实《指导意见》要求,此次银监会出台了存款偏离度的管理政策。

政策效果分析

(一)3%的限制影响大不大

《通知》中规定月末存款偏离度应低于3%。笔者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2007年至2014年6月中国境内所有商业银行存款数据进行测试,商业银行非季度末月存款偏离度均未超过3%;但在季度末月,月末存款偏离度有时会达到4%、甚至5%以上的水平(见表1)。每年存款偏离度超过3%的次数在1-2次左右(见图1),一般集中在3月末、6月末,其次是12月末。

整体来看,3%的比例要求对于非季度末月银行存款偏离度考核来说,其达标压力相对较小,即便在季度末月,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也在4%以内,超标幅度不是特别大,商业银行有望通过一些应对措施来满足监管要求。

(二)政策出台后的短期影响

2014年9月底是《通知》出台后第一个考核期。从市场的反应来看,该政策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影响不尽相同,对于同一系统内银行的影响也各异。

首先,对于网点众多的大型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存款体量大,新政策对其冲击不大,且由于机构链条较长,内部的考核方案细则在修改过程中,分支行多仍在执行以往的存款营销策略。相对来说,资金实力和网点数量有限的中小银行对存款偏离度规定的反应更加敏感。据报道,某城商行表示存款偏离度已构成现实约束,该行已降低时点考核权重,提高日均考核比重,目前的做法为将日均存款分母做高,以减小存款偏离度。

其次,从同一系统内的银行来看,以吸收大型企业存款及财政存款为主的基层支行,其日均存款往往较为稳定,政策影响较小。但对于平时主要靠季末、月末存款“冲时点”的基层支行,政策影响就较为明显。

(三)银行的应对措施

在应对措施方面,目前银行可能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冲存款时点提前,更注重日均存款规模的增长。新政策的出台,将促使银行改变以往最后几天冲存款的习惯,从考核理念上更注重日均存款规模的合理增长。比如从中下旬开始就提高存款基数,抬高日均存款规模,减少偏离度。理财到期的期限设计较以往将更加灵活,均匀分布在季度末月的中下旬到期,这样也将为客户提供更灵活的产品选择。由于存款“冲时点”提前,将有利于减少月末存款波动率,提高银行存款日均余额,相应的缴存的存款准备金规模也将趋于平稳。二是计入存款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规模将上升。因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可计入存款统计范畴,银行在季度末月将适当地多安排该类理财产品的到期规模,以达到增加存款的目的。但是该类产品较非保本理财相对收益较低,其规模占比能否大幅提升有赖于市场的认可度。

未来进一步降低存款波动率的政策建议

对于银行而言,贷款发放和吸收存款一直是主要的业绩考核指标。要从本质上消除银行存款“冲时点”的动因,除了监管指标的约束外,应该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改革。

(一)大力发展大额存单

建议推出针对企业及个人客户的大额存单,扩大银行吸收存款的渠道。大额存单和同业存单1均为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前的存款端创新产品,具有面额较大、金额固定、期限相对固定、可二级转让流通等相同点,区别在于,前者面向企业和个人发行,而后者面向金融机构发行。根据美国的经验,大额存单的利率通常高于存款基准利率,其流动性上的明显优势和较高的利率使得大额存单迅速成为银行负债的新型产品。未来在我国大力发展大额存单可减少银行存款“冲时点”的动因,同时为企业及个人提供安全的投资选择。

(二)进一步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上限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关键一步是打开存款利率上限的空间,使得银行存款的收益能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抗衡。存款脱媒的一个原因在于,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货币基金、短期理财等“类现金”产品与活期存款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根据美国的经验,1980—1982年短短3年间,美国活期存款占比从40%急速降至25%。目前这种情况正在我国上演,据统计,2011年至今,我国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已经从64%下降至56%左右(见图2),未来仍有继续下滑的态势。未来,只有彻底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增加存款的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存款脱媒的现象,减少银行存款大幅波动。

(三)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通知》明确季度末月份存款偏离度的计算更强调存款日均指标,更看重负债的合理增长,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引导意义。笔者认为,各方对于商业银行的评价标准发生根本性转变,才能有效降低存款波动率。比如,在评价银行时,各方应更看重资产负债的稳定合理增长,而非各类时点指标。此外,建议商业银行加速转型,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更注重提升基础客户服务质量,促进自身资产负债的自然、合理增长,追求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式发展,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注:

1.2013年12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首批10 家试点银行成功发行340 亿元同业存单,标志着同业存单正式推出。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金融市场部

责任编辑:印颖 廖雯雯

猜你喜欢
融资成本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
民营企业产权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
企业导报(2016年17期)2016-11-07 20:44:32
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小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经济下行环境下理顺银企关系的新思路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4:39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07:49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51:44
论金融监管与金融行政执法风险防范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