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东北部、中哈两国边境处的巴依木札,是雄伟的塔尔巴哈台山和乌尔喀夏山之间的一道山谷、一条古道。源于乌尔喀夏山的水源在此分流。北流的察汗鄂博河畔是现今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历史悠久的察汗鄂博市场;南流的巴依木扎河是也迷里河(额敏河)上游,其下游座落着著名的元代也迷里古城(今额敏县城南)。
由于位置极其靠北,即使在地图上,也要尽量往上看,才能找到它。打开号称无所不包的互联网,关于巴依木札的资料显示是无。
原生态的巴依木札
今天的巴依木札,一派原生态的景像。
草丛中的灌木活脱脱地舒展枝条,追逐着夏日的阳光;簇拥的野花尽情绽放,装扮着自己的家园。云雀在旷野中翻转鸣叫,把天簌之音随意挥洒;野蜜蜂在花朵间来回游荡,打不定主意该先采哪朵才好……
依着冈峦体势、丘陵平台,各种野生植物亲密无间地依偎在巴依木札的胸前,色彩斑驳、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就像牧人肩上用各色羊毛织成的披毯。
蓝天白云下,放眼迷彩的五色草甸,顿觉时空转换,心里莫名空荡荡地没了着落,周身被一种说不清楚却又真真切切的感觉笼罩,思绪不知飞向何方。耳边隐隐传来草原信使的飞马蹄声,眼前依稀仿佛大汗西征的猎猎旌旗……
一道掠影划过,下意识抬头仰望,飘飞的草原金鹰才又将摇动的心神拽回了生天。
草原之路的必经之地
著名学者勒内·格鲁塞在其《草原帝国》一书中写道:“从中国东北边境到布达佩斯之间,沿欧亚大陆中部的北方伸展的一个辽阔地带。这是草原地带。西伯利亚森林从其北缘穿过”
“现在已知最早的欧亚之路是北方的草原之路”。
这条草原之路东起大兴安岭,向西穿过蒙古草原,经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阿尔泰,到达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往西南,经巴尔鲁克、博尔塔拉到达伊犁,再往西就是中亚乃至欧洲了。
巴依木札,是这条草原之路的必经之地。
这并非是人为的选择,而是地形山势、水草条件决定的。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马牛和骆驼,地势相对平缓的河谷既便于通行,也提供了较好的水草条件。“鄂博”是过往行人用石块垒起来的“敖包”。察汗鄂博市场是专门用于商品交易的场所,相当于今天的交易中心。
大约1225年,成吉思汗的三儿子、后来登临大汗之位的窝阔台汗,选择在巴依木札之南的也迷里河畔筑起汗城,既是得水草之利,更是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的多重考虑,扼守交通咽喉、占据有利地形。蒙古汗国史上的许多大事都与也迷里有关联,也就不奇怪了。
当年热闹的时候,巴依木札山口来往奔波着不同种族、各种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成吉思汗的征战大军中并非清一色的蒙古“巴图鲁”,草原上各个部落的人都是其组成部分。嘉宾·柏朗和鲁布鲁克是基督教皇英诺森四世派往蒙古帝国首都和林的传教士,目的是说服窝阔台汗之子贵由大汗皈依基督教。山西人常德受贵由大汗指派出使伊儿汗国。还有如马可·波罗一般的游历者。更多的是一队队来往于欧亚大陆的国际商队,按照“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的贸易原则,穿棱行进在这条被称之为石器之路、彩陶之路、青铜之路、丝绸之路、铁器之路和文化之路上。没准当年北京市面上来自西方的奇珍异宝,也是从这里运过去的呢。
今日的巴依木札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工业文明带来了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交通干线。
巴依木札古道,废弃了。时至今日,已变成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但有人活动的地方,就会有文化,就会有传承。
面对空空如也的巴依木札,人们会问:这些文化去哪儿了呢?为什么看似荡然无存、了无痕迹了呢?是散落塔尔巴哈台群山,无处寻踪了,还是融入额敏河,流向远方了呢?
通常,文化要借助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多的时候,文化是无形的,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内涵,是历史演化的遗传基因。塔尔巴哈台文化的诸多特点,仅仅从平面的角度去理解,不善于挖掘其历史渊源中的文化密码,就会感到缺少底气和根基,许多事说不清楚。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现象。巴依木札作为塔尔巴哈台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是塔尔巴哈台文化的脉络源头,也是其渊源的纵向演变。曾经的那些历史、文化、韵味,已如涓涓细流渗进了塔尔巴哈台的底蕴,虽然无形,却无处不在。
草原的特点是辽阔、悠远、无声。
无数的传奇因没有文字记载而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它们曾经存在过,甚至辉煌过。正如流星划过,天空寂然。但谁能否认流星的存在呢?
在时间的旅途上,在万物生息中,巴依木札复归于自然和朴素,像一颗闪耀的流星一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惊艳盖世的巴依木札草原美女石像依然带着一往如初的神秘笑容,在她的眼里,这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深不可测的无底湖处变不惊,一言不发,准备着容纳更多的故事呢。
历史,总在轮转换位中延续。
巍巍塔尔巴哈台,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沧桑巴依木札,依然故我,状若深眠。
“丝绸之路经济带”讯息传来,巴依木札,苏醒了。
山下的种种筹策,忙忙碌碌,巴依木札尽收眼底。
虽然无言,却充满自信。
因为,这只是——
光辉的再现,荣誉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