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海
巴楚县是一块扑朔迷离、充满神奇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它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北倚天山,南牵玉河,处于喀什噶尔河与叶尔羌河的下游平原。
嘉峪关、阳关、玉门关、敦煌、哈密、库车、阿克苏、巴楚、喀什、和田……依次向西排开,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深藏着一段久远的历史,华夏文明的历史画卷仿佛都在眼前一一展开,闪烁出卓然迷人的光彩。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彩陶文化、简牍文化、人类始祖文化,丰富的文化遗存纷至沓来,“繁花渐欲迷人眼。”
我们在地图上标注一下,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勾勒一下丝绸之路的图谱,就发现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片交通路线网、一条国际大通道,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经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从普鲁士舆地学和地质学家、近代地貌学的创始人、旅行家和东方学家李希托分( Ferdinand vonRichthofen,1833—1905年) 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后,“丝绸之路”一名便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流传开了,而且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其外延也越来越大,甚至成了东西方乃至整个中外多领域交流的代名词。
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凿通西域,成功地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大动脉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开始了。这条路东起我国古都长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经过河西走廊(今甘肃省狭长地带),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进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区)。南路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穿过一望无垠的大漠荒碛和盐碱沼泽,翻越白雪皑皑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亚地区,再往西,经今伊朗等国到达大秦(罗马帝国在中东的领地)境内。汉代多走南路。唐代多走北路。14世纪中国的“明清小冰期”开始后,西北丝绸之路的东端几近荒废,西域各古国大多已不复存在,成为流沙之中的遗迹,见证着昔日丝路的辉煌,但这条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却长期存在。
2014年10月20日,中国新疆巴楚第五届胡杨文化旅游节开幕,借着这个机会,我也终于踏上了令人神往的巴楚县,这个丝路古道上的明珠。巴楚是丝绸南路中段的“中道”必经之路,这条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古时候,这里“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不绝于时月”。商旅、使者和僧侣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冒流沙、风暴冰雪袭击,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川流不息,不绝如缕。
巴楚县是一块扑朔迷离、充满神奇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它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北倚天山,南牵玉河,处于喀什噶尔河与叶尔羌河的下游平原。当我们漫步在巴楚大地上的时候,处处都有其他地方难以觅求的古迹,随处都可以见到包含历史文化精神的遗珍。在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亿万年来的沧桑巨变,千百年来人世的悲欢离合。
巴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在此相汇滔滔东去,最后注入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叶尔羌河与喀什噶尔河沿河两岸是一望无垠的原始森林,茂密的胡杨和红柳形成一道宽大的绿色屏障。北部逶迤连绵的天山以巍峨的身躯挡住了北来的冷空气,使巴楚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巴楚县地处交通要道,是南疆的交通枢纽和喀什地区的东大门,自古以来都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丝路明珠”,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道314线、省道215线和南疆铁路贯穿县境,构成了巴楚县优越的陆路交通优势,是全国人流、物流由喀什进入中亚的重要通道,是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及西藏阿里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南疆重要的客货集散地之一,成为喀什地区东部经济圈中心。
作为丝路文明的重要承载地,巴楚红海湾自古就人文荟萃,商旅云集,是东西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窗口与平台。其特殊的枢纽位置使之成为连接世界不同文明类型的三岔口:一头连着中原长安至东部沿海,一头连着喀什噶尔至西欧古罗马,一头连着于阗至南亚古印度。胡杨古道,驼队马帮,见证着厚重沧桑的历史岁月;如烟往事,烽燧亭台,演绎着精彩纷呈的丝路传奇。
红海湾景区位于巴楚县阿纳库勒乡,距巴楚县城12公里。筹建于2009年,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由喀什河丝路古道驿站、原始胡杨林、红海湾水上乐园、喀什河湿地四大景观区组成,是集湖泊、河流、草原、湿地、戈壁、胡杨林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区。整个景区以丝路古道为金丝线,将绿洲水系景观、戈壁沙漠景观、历史人文景观有机串联,以悠久之文化、大美之风光、异域之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成为新疆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造型奇特、犹如烽火台的建筑,其曲折的线条如同勾勒出了丝路历史的变迁,这就是巴楚县游客服务中心。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丝路古道的历史脉络和遗珍瑰宝,进入其中,一幅幅丝绸之路线路图、丝路古道遗迹图、丝路文化代表人物图展现在我们眼中,如同一幅历史长卷把古丝绸之路在我们面前缓缓拉开,还有那虽死了千百年仍不腐的铁骨铮铮的胡杨树干,向我们展示着丝路古道上的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那鬼斧神工般的形态,更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除此之外,这里还陈列着一些雕塑和手工艺品,无不栩栩如生,让人们由衷地感叹丝路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后,我们沿着喀什河丝路古道缓缓前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千年之后,透过时光隧道,沿丝路源头追朔,我们似乎还能依稀看见,驼铃声声里,马背上的张骞,目光如炬、一路向西的坚定神情;沿玄奘走过的那条路,向西,追寻飘逸的佛影……从沙漠到草原、从陆地到海洋、从经济到文化,丝绸之路上的巴楚,将世界连在了一起,为经济交流、文明互鉴搭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
喀什河丝路古道宽5米,全长20公里,随着喀什河穿行于大漠深处、胡杨林中。像一根金丝线将两侧的亭台、烽燧串连在一起。沿着喀什河丝路古道前行,一路向西,走过十里亭台,登上高24米的第一烽,俯瞰四周,颇有古代士兵站岗、放哨,查看敌情之势;当还沉浸在想象这里昔日商旅驼队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的景象时,不如走进古道渔家、猎户人家坐下来歇歇脚,品品小茶,感受平常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感恩自然,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休息片刻,继续沿着历史的车轮前行,映入眼帘高达30米、布满凌乱羽箭的残垣断壁就是丝路古道上的代表性建筑——第二烽,仿佛历经世事变迁,朝代更替,瞬间把你从和平繁荣的世界推向只有互相残杀,处处狼烟滚滚的古战场。这就是金戈铁马、百万大军万箭齐发,背水一战的地方。但如今胜利者的辉煌已荡然无存,不得不让人感慨历史是悲壮的。
众所周知,烽燧亭台是巴楚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穿行胡杨道中,漫步十里亭间。古道长亭,留下了“池阳去去跃雕鞍,十里长亭百草干。衣袂障风金镂细,剑光横雪玉龙寒”的悲壮诗篇和“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的情深意长。古道胡杨,烽燧亭台,演绎着一段段感人肺腑的丝路传奇。西域古国的繁华,腾然而起的狼烟,飞旋激扬的胡舞,虔诚静穆的佛子,夕阳下渐行渐远的驼队马帮,长亭外古道边的依依惜别和真情守望……文化的印记,从千年尘封的记忆中苏醒,在巴楚大地上复活、重生。
可以说,红海湾景区丝路古道景观的复原与重建,对巴楚历史脉络的传承、人文遗产的延续、民族风情的展示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除了厚重的历史,这里还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不仅有江南水乡之婉约秀美,还有大漠戈壁之辽阔雄奇。红海湾水库——这片叶尔羌河流域孕育的蓝色水域,绿柳环绕,苇丛繁茂,百鸟飞翔,锦鳞游畅,是塞外绿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喀什河湿地植被丰富,牛羊成群,栈道蜿蜓,水流潺潺,散发着恬淡清新的田园气息。而316万亩的胡杨林,则是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天然野生胡杨林,其鬼斧神工的形态,磅礴向上的气势,坚忍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无不生动演绎着自然生命之顽强、大漠风光之壮美。
站在高处环视整个景区,芦叶桥、华灯桥、百草桥、百兽桥等十几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横跨于各个岛屿之间,如欲腾空而起的蛟龙。牧羊人家、牧马人家、驼铃驿站、骆驼驿站、芦风馆像归隐世外桃园的居士,升起袅袅炊烟,等待着志同道合的友人来举杯共饮,享受烤鱼、烤骆驼的惬意美食。斗鸡、斗狗、斗羊场的“勇士”们正奋力厮杀,进行生死角逐,场内尘土飞扬,欢笑声此起彼伏。
走在景区里,随处可见的新建的古道烽燧、亭台楼阁、桥梁栈道等标志性的项目,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耀整个景区,散发出无限的光芒。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自然风光、追寻历史遗迹、探秘丝路文化,还可以领略民族风情、品尝巴楚特色美食。
在游览中我们不经意间发现,这里的很多景点都和居民的生活紧紧联系。后来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才知道,沿喀什河古河道生活着1300户维吾尔族刀郎人,他们保留着古朴的狩猎、捕鱼、牧羊等刀郎人生活习俗。为此,景区规划遵循“旅游富民”的原则,在规划的层次上,将居民结合进来,他们的居住环境、家庭陈设、生活场景、饮食起居、婚丧嫁娶、民俗习惯、甚至每一个生活的细微动作,都营造出一个个亮丽的景点。随着旅游的发展,景区的居民也从相关产业如旅游、餐饮、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与首饰的制作与销售、土特产、演艺、交通、房屋租赁等项目中获得丰富的经济收益。对此,我们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景与人的结合才是巴楚最美的亮点。
盛世中国梦,豪迈丝路情。巴楚人鸿篇巨著,浓墨雄笔,在巴楚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勾画出一幅恢宏壮美的画卷。今天的巴楚,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巴楚,底蕴深厚的巴楚,胡杨环抱的巴楚,富饶美丽的巴楚。以“旅游带县”为战略,依托丝路人文优势,挖掘巴楚县多民族文化底蕴,打造南疆人文特色明显的新巴楚,一座“南疆丝路文化之城”正在新疆大地上耀然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