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浦
在生活中,不少父母喜欢对孩子谆谆教诲,其表现方式就是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说教”——借“说”达到“教”之目的。但是不知从何时起,“说教”一词成了贬义词,滑向了过度教育一边。讲大道理,不停地唠叨,试图说服孩子,不仅影响了沟通效果,甚至还起到了反作用。以下是两种过度说教的角色,我们不妨来看看——
A:说服者角色
基本特征:讲道理。
操作方式:长篇大论。
说教理由:道理是正确的,你必须听。
孩子为什么反感家长讲道理?因为你讲的道理是“大道理”。什么是大道理?大道理就是人尽皆知、绝对正确的道理。这些话太“对”了,“对”得无可辩驳,却是正确的废话,让人听着累,恨不得捂上你的嘴。
大道理就是说不到点子上的大原则、大方向,因为说不到点子上,所以,听道理的人就不知道你的道理在哪儿。
大道理就是光说不做——光说孩子,自己没有做出榜样。光言教,不身教。你自己都不愿意去做,却要求孩子去做,当然,只能产生大道理的效果了。
“大道理”的别名是什么?是“没用”“不实际”“不耐烦听”“空洞”“枯燥”“无的放矢”等。
【孩子诉苦】
上小学六年级的琪畅,因为期末考试数学考了20多分,语文考了30多分,成为年级倒数第一而被父母从晚上6点一直教训到次日凌晨1点。琪畅说:“那次考试过后,爸爸来开家长会,我就在操场上转圈,内心很恐惧,忐忑不安。爸爸从教室里出来黑着脸向我吼道:‘回家再说!晚饭后,火山终于爆发了!他一个劲儿地说我成绩差,说家长会上老师当众责问他,让他的脸都丢尽了。他问我咋那么笨,骂我学习不认真,问我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啥……”两个小时过去了,爸爸长篇大论地给琪畅讲大道理。琪畅终于听不下去了,开始反驳:“你一天到晚忙工作,从来不管我,平时我考差了你不说,现在开家长会丢了面子才说!”
爸爸见自己口水都说干了,儿子不仅没有听进去,反而追究起自己的责任来,又劈头盖脸地说起来,说来说去还是那些大道理,什么“我都是为你好,我不工作不赚钱,谁养活你,你读啥子书”之类的话。琪畅听了很多遍之后,已经懒得反驳了,就那么坐着,勾着头听。晚上10点妈妈回来了,爸爸终于歇了口气,换妈妈来继续教育。妈妈照例说了爸爸刚才说过的那些话,爸爸时不时插话进来补充一番。就这样,琪畅一晚上遭遇两重“轰炸”……待训斥结束,一看墙上的钟表,已经次日凌晨1点了。
琪畅说,爸爸妈妈工作忙,平时没时间管他,对他比较放任。而他因为没有家长管束,也变得比较贪玩。孩子哪能不犯错误呢?爸爸见他犯点小错,总是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我都晓得了,他还不停地说,一说就是半小时、一小时。我的脑子里经常有爸爸妈妈不停教训我的场景、声音,让人烦躁得很,他们越是说得起劲,我越是不想听!”琪畅说。
点评:这类父母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爸爸看孩子考得不好,害得他在学校开家长会丢脸,心情糟糕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的心情又会好到哪里去呢?父母在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失望、不满时,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父母对孩子的感受视而不见,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为对的道理上,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以为反复地强调、说服,就能让孩子明白其良苦用心,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道理孩子都懂,但对孩子没有实际的帮助。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针对这次孩子的考试成绩,先接纳现状,理解孩子的心情,再找考砸了的根源,分析问题所在,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解决办法。
B:唠叨者角色
基本特征:唠叨。
操作方式:喋喋不休,反复播放“录音带”。
说教理由:我教育你,全都是为你好。
一次由169名学生参与的调查问卷中,有112名学生把父母最大的毛病定为“唠叨”。调查问卷上,他们写下了父母唠叨的理由:
有一次我把墨水打翻了,爸爸骂了我好久,一直用粗暴的语言;
有一次他把我送回学校,一路上都在说要我把成绩提高;
每次上学都叫我小心点,天天如此,一天一遍;
做错一点小事就说我,一说就是几个小时;
有一次我起床晚了,妈妈站在床边唠叨了半天。
孩子对家长唠叨的反感,就像电影《大话西游》里孙悟空对唐僧的厌恶。孩子犯错时,急于解决问题的家长,总是采取这种看似行之有效而实际毫无作用的办法:反复唠叨。
“唠叨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杀手”,早有人这样说过,可见害处不浅。它的两大害处是:第一,反复、重复的话语经常在孩子耳边响起,是在不断地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会让孩子产生心理惰性,降低父母的威信,孩子听不进去,烦不胜烦,能躲就躲,躲不过去就权当没听见,或者跟你吵,伤害亲子关系。第二,容易让孩子养成拖沓磨蹭的习惯,爸妈老这样说我、催我,反正我就这样了,爱咋地咋地。这是孩子的被动攻击或叫软性抵抗。
【孩子的日记】 我很喜欢看课外书。今天放学早,作业不多,回家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飘》来看。妈妈过来,一看我手上拿着课外书,就生气地说:“光看没用的,还不写作业!”我心虚地回答:“看完这页就写,也就10分钟。”“10分钟,这可是你说的!”妈妈离开不到3分钟,就又回来了:“快看完了吧?赶紧写作业吧,要不又要写到晚上10点了。”我没理她,继续看小说,同时心里也有点烦,不是还差7分钟嘛。妈妈见我不理她,无趣地走开,然后我听见她在客厅里埋怨我:“人家的孩子一回到家就写作业,这孩子倒好,看什么小说,每天作业写到深更半夜,成绩会好到哪里去!”我越听越烦,她怎么就知道我看小说,成绩就不好了?妈妈继续唠叨着,弄得我小说也看不下去了。无奈,我开始写作业。不到10分钟,我妈又进来了,说:“今天要快点做作业,不要在背后搞小动作,不要老让我生气!”我忍无可忍,冲她大喊:“谁背后搞小动作了?你天天疑神疑鬼的,烦不烦?”妈妈立即火了:“你还敢顶嘴,看我把你的小说收了,让你看!”“收就收,这学我也不上了……”我也生气了。一阵吵闹后,我终于平静下来,却感到莫名的孤独和沮丧涌上心头……
点评:从孩子的日记中可以看出,母子之间沟通失败,关键在于妈妈的唠叨和缺乏分寸的把握。妈妈看到孩子不做作业而看课外书,内心的愤怒、焦虑促使她不自觉地不断提醒、催促。过度的指责、批评,让孩子心烦意乱,引发内心的抵触情绪,与妈妈产生激烈冲突。对一件事情反复唠叨,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妈妈告诉孩子要怎么做后,就要耐心等待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不是不断唠叨、催促,如果孩子真的没做到,内疚感会促使他反省自己。但是如果父母一再唠叨,孩子没有做到,也不会有任何的内疚感。
父母不管是说服者也好,是唠叨者也罢,都是以语言的方式传达过量的信息,从而导致沟通无效。这也反映了家长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就是只关注自己的情绪、心情,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和体会;只用自以为正确的道理不断向孩子灌输,忘记了信息的接收者不是电脑,不是你在键盘上敲上什么字,屏幕上就会立即显示什么字。同时,也反映了家长对孩子心理的不了解,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更反映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焦虑、急躁和无奈。
因此,教育需要的不是过度,而是恰当、适量。我衷心希望家长们少犯,最好不犯此类错误。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