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运词学思想初探

2014-11-14 08:48朱存红
山花 2014年18期
关键词:烟水词学含蓄

朱存红

王鹏运(1849—1904),字幼霞,一字佑遐,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后又号鹜翁、半塘僧鹜等,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作为“清季四大词人”之首和临桂词派的领袖,王鹏运实为清季词坛提纲挈领的关键人物。像大多数词人一样,王鹏运没有词话专书,我们只能从况周颐对其词话的转述、有关论词的词作词序以及随处可见的零散评论等了解他的词学思想。试对王氏词学思想做一较为系统的初步总结。

王鹏运评论词作和他的词创作关系密切,他的词作与其词学思想应该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说道:

作词有三要,日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

又况氏《餐樱词自序》云:

余自壬申、癸酉间即学填词,所作多性灵语,有今日万不能道者,而尖艳之讥,在所不免。己丑薄游京师,与半塘共晨夕。半塘于词夙尚体格,于余词多所规诫,又以所刻宋元人词,属为耕雠,余自是得阅(窥)词学门径。所谓重拙大,所谓自然从追琢中出,积心领神会之,而体格为之一变。半塘亟奖藉之,而其它无责焉。

由上可知,王鹏运曾经将其论词的“重、拙、大”理论传授给况周颐。学界对“重、拙、大”的阐释很多,可谓言人人殊。我们现在只能从况氏转述来窥见王鹏运“重、拙、大”词论的一面,却无法详细准确地知道该词论的原始面貌。而只能是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来重新总结归纳其词学思想。

论词重视知人论世,反对淫词和艳词

王鹏运生活在国家民族灾难深重的晚清时期。在京城担任监察御史和给事中时,王鹏运严格履行职责,敢于向皇帝进言,甚至弹劾朝廷重臣。不过他的志向和意愿往往不能得到实现,故常常用含蓄隐晦的方式表达于词作之中。他喜欢联系词人的品格来评价其词作。他自己的词作虽然曾含蓄地抒写艳情,但他却明确地对所谓淫词和艳词表示反对。

1.知人论世,重视词人品格

王鹏运在评价词人和词作的时候,同样会知人论世,重视词人的人品。笔者曾在广西区图书馆查看王鹏运使用收藏过的一套《词学丛书》,其中收录的元凤林书院本《元草堂诗余》是王鹏运批阅的重点。我们发现,王鹏运在评阅《元草堂诗余》中的词作时,往往知人论世,触及人品。如其中收录的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一词就是明显的例子: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成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该词表面上写春光将尽,大地一片萧条冷落,其实饱含故国之思。王鹏运在评论该词时说:“对此茫茫,百端交集,江山故国空文藻,云雨荒台有梦思。真能道出庾郎愁恨也。”对刘辰翁的民族气节做出了高度评价。

2.对淫词艳词的明确反对

王鹏运词作时涉艳情,不过此类词作大都隐晦含蓄,只能从蛛丝马迹中寻绎其本事;王氏对露骨的艳情词则是明确反对的。况周颐《玉梅后词序》云:

《玉梅后词》者,甲龙仲如(甲辰仲春?)玉梅词人后游苏州作也。是岁四月,自常州之扬州,晤半塘于东关街仪董学堂。半塘谓余,是词淫艳,不可刻也。夫艳何责焉?淫,古意也。三百篇贞淫,孔子奚取焉?虽然半塘之言甚爱我也,惟是甚不似吾半塘之言,宁吾半塘而顾出此?余回常州,半塘旋之镇江而杭州、苏州,略举余词似某名士老于苏州者,某益大呵之,其言浸不可闻。未几而半塘遽离两广会馆之戚。言反常则亦为妖。半塘之言,非吾半塘之常也。而某名士无恙,至今则道其常。故也吾刻吾词,亦道其常云尔。丁未小寒食自识于秦淮俟庐之珠花簃。

以上可见王鹏运认为《玉梅后词》一集多为淫艳之作,不宜刊刻流传。

注重真情实感,推崇深情流露

探寻王鹏运词作可知,他对父母兄弟亲情和朋友之情非常重视,每每可见其在词作中真情流露。王鹏运在评论他人词作时,也注重真情实感,推崇深情流露。

《蕙风词话》卷三“刘文靖词朴厚”条后段引王鹏运评元代词人刘因词云:“王半塘云:‘《樵庵词》朴厚深醇中有真趣洋溢,是性情语,无道学气。”王鹏运认为刘因词朴实深厚,是其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又如《元草堂诗余》卷上收有南宋末年遗民词人滕宾《鹊桥仙》词:

斜阳一抹,青山数点。万里澄江如练。萧风吹落橹声遥,又唤起、寒云片片。

残鸦古渡,瘦驴村店。渐觉楼头人远。桃花流水小桥东,是那个、柴门半掩。

这首词题材内容常见,只是描写漂泊之感,故乡之思。王鹏运眉批评此词说:“情景逼真,好处在自然流露,不加描画。”由此可以看出,王鹏运对词人在此词作中羁旅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是很欣赏的。

王鹏运在评论词作上注重真情实感,更欣赏词中一往情深的表达和流露。王氏《南宋四名臣词》跋有云:

嗟乎!兹四公者,夫岂非所谓魁垒闳廓、儒者其人耶?其身系乎长消安危,其人又系乎用与不用、用之而不终用之也。于是则悲天运、悯人穷,当变风之时,自托乎小雅之才,而词作焉。其思若怨悱而情弥哀,吁号幽明,剖通精诚,又不欲以为名也。于是则摧刚藏棱,蔽遏掩抑,所为整顿缔造之意,而送之以馨香芬芳之言与激昂怨慕不能自殊之音声,盖至今使人读焉而悲,绎焉而慨伉,真洞然大人也。故其词深微雄浑而情独多。”

南宋四名臣均在南宋初年因坚持主战抗金而备受打击,常用词作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王鹏运汇刻南宋四名臣词作并做出高度评价,就是因为四人词中对国家形势的深切关怀。

对比兴寄托的重视

王鹏运在进行词创作和评论他人词作时也强调比兴寄托。先来看他作词时的情况。如他的《齐天乐》(青铜霜讯先秋至)词说:“说鬼忘疲,似人亦喜,好是冥情物表。”根据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谐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而后去。”王氏此词表面上说他进行词创作就好像苏东坡谈论鬼神,实际上说的是世上的阴暗之事。endprint

王鹏运评论词作时也很注重并兴寄托。例如他认为冯延巳的《鹊踏枝》组词十四首“郁伊惝倪,义兼比兴”,故从小就喜欢朗诵该组词。王鹏运刊刻辛弃疾的《稼轩词》时,在后面题写了三首绝句,第二首说:

层楼风雨黯伤春,烟柳斜阳独怆神。多少江湖忧乐意,漫呼青兕作词人。

细味诗意,可见王鹏运认为辛稼轩《摸鱼儿》(更能消)一词表面上是伤春感旧,其实使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我们不能简单地只把辛弃疾看作一位词人,他“三仕三已”,一生坎坷,《摸鱼儿》其实寄托了他追求功业、以身许国却没有用武之地的悲哀和愤恨。《元草堂诗余》卷上有南宋遗民彭元逊的《解佩环·寻梅不见》词。其词云:

江空不渡,恨蘼芜杜若,零落无数。还道荒寒,婉娩流年,望望美人迟暮。风烟雨雪阴晴晚,更何须,春风千树。尽孤城、落木萧萧,日夜江声流去。日晏山深闻笛,恐他年流落,与子同赋。事阔心违,交淡媒劳,蔓草沾衣多露。汀洲窈窕馀醒寐,遗佩浮沉澧浦。有白鸥淡月,微波寄语,逍遥容与。

该词中“蘼芜”、“杜若”、“美人迟暮”、“汀洲”、“遗佩”、“澧浦”、“微波”、“逍遥容与”等语句,显然来自于《离骚》中的《湘君》、《湘夫人》等诗,可见该词使用了《离骚》“香草美人”的手法来表示寄托。王鹏运在评论该词时说:“低徊俯仰,寄托遥深,古之伤心人同此怀抱。”为什么王氏认为该词“寄托遥深”呢?应该是他看出了词中隐含的对国家对君王的担忧和眷恋,用“寻梅不见”来寄托词人对已灭亡的南宋王朝的怀念之情。语言含蓄蕴藉而归于自然

王鹏运作词时非常注意锤炼语言,努力追求自然含蓄的语言风格。王氏谈到评论词作语言的标准时曾说过:“恰到好处,恰够消息。毋不及,毋太过。”对于这点,著名词论家刘永济曾作过解读:

必也意足以举其辞,辞足以达其意。辞意之间,有相得之美,无两伤之失。此半塘老人恰到好处、恰够消息之论也。往岁为《学衡》杂志撰《文鉴》篇,举孔子足志、足言之义,以谓作家当深思明辨者,在足之一字。半塘老人两言,即足字诠释也。

根据刘氏的理解,王鹏运认为词人在作词时应该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做到明白而不直露。王鹏运不仅要求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烟水迷离之致”、“自然从追琢中出”等两条作词的准则和评论词作的标准。

1.烟水迷离之致

王鹏运评论词作时曾说过:“愈含蓄,愈隽永。”所谓“烟水迷离之致”应该和含蓄有关。《蕙风词话》卷一“词无庸勾勒”条曾转述王鹏运的“烟水迷离之致”论:

吾词中之意,唯恐人不知,于是乎勾勒。夫其人必待吾勾勒而后能知吾词之意,即亦何妨任其不知矣。曩余词成,于每句下注所用典。半塘辄曰:“无庸。”余曰:“奈人不知何。”半塘曰:“傥注矣,而人仍不知,又将奈何。矧填词固以可解不可解,所谓烟水迷离之致,为无上乘耶。”

况周颐“词无庸勾勒”条前段说他自己早年作词的时候,害怕使用的典故别人不了解,特意把典故的出处注明;可是王鹏运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注出典故甚至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可解不可解”且具有“烟水迷离之致”的词作才是最上乘的词作。

王鹏运提出的“可解不可解”,应该是指读者在阅读词作时,即使对其中使用的典故不知道出处,从字面上也可以大体了解作者所传达的情意;在读者明确词中典故的出处后,还能够进一步解读出更加丰富深刻的意义,正如烟雾缭绕的山水风景在狂风吹过之后,呈现出了一幅非常清晰的画面。在词中使用各类典故,可以造成蕴藉含蓄的词境,所以王鹏运提出的“烟水迷离之致”,和词作的蕴藉含蓄意思近似。

2.自然从追琢中出

上文提到,况周颐《餐樱词自序》曾记录王鹏运传授给他“自然从追琢中出”的评词标准。实际上此标准并不是由王鹏运首次提出。清代词论家彭孙通在其《金粟词话》“词以自然为宗”条中说:

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便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乃造平澹耳。若使语意澹远者,稍加刻画,镂金错绣者,渐近天然,则骎骎乎绝唱矣。

上述观点大体与王鹏运“自然从追琢中出”的说法相同,我们推测王鹏运应该是受到了彭氏的启发。

笔者认为,“自然从追琢中出”就是要求作词时在语言上要多多推敲斟酌,最终复归自然。王鹏运在作词和论词时遵循了此说。《元草堂诗余》卷上所录彭元逊《徵招》词云:

人间无欠秋风处,偏到霜痕月杪。风雨船篷,日夜风波未了。忽潮生海立,又天阔、江清欲晓。孤迥幽深,激扬悲壮,浮沉浩渺。行路古来难,貂裘敝、匹马关山人老。锦字未成,寒到君边书到否。倚门回首,儿女灯前嬉笑。早斟酌、万里封侯,镜迟霜照。

王鹏运在眉批中评论该词说:“前段歇拍经几斟酌,亦自在流行,若有意为之,便成堆垛矣。”可见王鹏运看出彭氏词上片结尾处孤迥三句连用几个描述性词语但并不显得堆垛,是因为词人经过了一番推敲锤炼,达到了自然流畅的境界。

王鹏运的词律观、词体观和词学宗尚均可见出一位词学家的风度气派,在此不赘述。总之,王鹏运的词学思想立论深刻而又范围广泛,实能出入浙西、常州二派,并上追两宋,自成一家。关于况周颐的词学思想主要渊源于王鹏运,我们将另文详论。endprint

猜你喜欢
烟水词学含蓄
喝火令·邂逅
含蓄和夸张、“隐秀”和“夸饰”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及其现代传承
含蓄三义
酷相思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