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县某风电场场址岩土工程条件分析

2014-11-14 21:17张彪
科技资讯 2014年5期
关键词:风电场

张彪

摘 要:该风电场位于广西武鸣县境内太平镇、马头镇东面大明山余脉一带,场址距离武鸣县约20.0 km,与上林县、南宁市等毗邻。本文介绍了该风电站的岩土工程条件,并结合工程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风电场 场址 岩土工程条件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22-01

1 工程概况

该风电场位于广西武鸣县境内太平镇、马头镇东面大明山余脉一带,场址距离武鸣县约20.0 km,与上林县、南宁市等毗邻。场址中心地理坐标约为E108°31.76′,N23°21.82′,场址内山脊或山包海拔高程约为600~1200 m,场址地形较复杂,属于山地丘陵风电场。该风电场一期场址属太平镇辖区,太平镇至一期场址距离约8.0 km,有简易道路可达。由县城至风电场段二、三级路况基本满足运输要求;四级路及机耕路需进行改扩建,并新建风电场场区内的道路,方可满足风机大件运输要求。一期场址面积约为30.9 km2,规划装机容量49.5 MW,装机25台。

2 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广西区域地质志》,拟建场址区区所在的区域位于南华准地台之右江再生地槽(Ⅴ)之西大明山隆起(Ⅴ5)的东北部。区内沉积建造和地壳运动,主要经历了广西(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沉积建造较为复杂,褶皱及断裂发育,岩浆活动不甚发育,构造线主要受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因受多种构造线的影响或穿插,次级褶皱轴为北东、北西向,或为东西、南北向,呈现颇为复杂的构造复合关系。根据《广西地震构造图》,拟建场址区附近的区域活动断裂带主要有百色~合浦断裂带(③)、巴马~博白断裂带(④)、桂林~南宁断裂带(⑦)。

根据《广西通志·地震志》资料,拟建场址所在区域位于桂西北强地震构造区。沿巴马~博白断裂带,3级以上地震呈带状分布,4.75级以上(含4.75级)地震分布在断裂带的西北段和东南段,广西有地震记载以来,3次6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该断裂带上;沿桂林-南宁断裂带有少量地震发生,东北段的灵川和西南端的宁明发生4.75级地震各一次;沿右江大断裂带地震时常发生,有地震记录以来,其中大于4.75级地震7次,最大震级地震为1962年和1977年分别发生在田林县和平果县的5级地震,震中距拟建场址区大于50 km。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图B1),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 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s。

3 场址岩土工程条件

3.1 地形地貌及不良地质作用

拟建新天武鸣安凤岭场址位于武鸣县境内,属中山地貌。整体地势为东北部较高,西南部较低,起伏较大。场地内地面高程490~865 m,相对高差50~350 m。山体自然坡度一般在10°~35°之间,局部较陡,坡度大于35°。场地内零星分布有旱地、林地、荒地等,以种植八角树、桉树、杂木、杂草、灌木、杉树等为主。

3.2 地质构造

场址处于北东向板簧向斜与大明山复式背斜交界处,即:北西侧为单斜构造(包括1#~8#号风机),岩层倾向西北;东南侧为走向近东西向渌联向斜南翼(包括9#~25#号风机),该向斜次级褶皱发育,产状变化较大。

在场址中部11号风机至23号风机一带附近发育f1断层,为平移正断层,断层走向340°~350°,倾向NE,倾角70°~75°,破碎带宽2~10 m,该断层距离最近的风机位为11号风机和23号风机最近,距离约50 m。

在场址东北部发育f2断层,为平移正断层,走向290°~305°,倾向NE,倾角70°,破碎带宽5~20 m,该断层已在风电场场址外围,距离最近的风机位为33号风机,距离约2.7 km。

3.3 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测绘调查及槽探、人工开挖边坡揭露,场址内覆盖层第四系冲积层(Qal)和残坡积层(Qedl);下伏基岩主要为泥盆系下统那高岭组(D1n)泥页岩夹泥灰岩、泥盆系下统莲花山组(D1l)粉砂质泥岩夹砂岩,寒武系第三段(∈c)泥质粉砂岩夹砂岩、寒武系第二段(∈b)泥岩夹粉砂岩。

3.4 岩体风化特征及分带

场址区岩体在垂直方向上可分强、弱、微三个风化带,由于岩性的不同,裂隙和地下水的影响,又有夹层状风化的特点。(1)强风化带:呈灰黄色、灰白色、紫红色等,相互夹杂,风化裂隙发育,充填石英脉,脉宽5~50 mm,岩体破碎,强度不高,岩块锤击易碎。(2)弱风化带:呈灰色、紫红色,裂隙较发育~少发育,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块锤击声脆,强度较高。厚度一般大于20 m。(3)微风化带:岩石组织结构无变化,矿物成分未变化,大部分裂隙闭合或为钙质薄膜充填,风化裂隙不发育,节理面新鲜,锤击声清脆。

3.5 水文地质

(1)地表水:分布于自然地形较低的冲沟内,补给来源是赋存于基岩裂隙密集发育带的裂隙水及大气降水,由于集雨面积小,流量不大,冲沟多为季节性冲沟。但由于场址区植被茂盛,水土保持良好,部分冲沟内常年有水。(2)地下水:场址地下水主要为土层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赋存于场地内的残坡积土层中,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水量少。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孔隙潜水,由高往低向自然地形低洼处排泄水量较大。由于风机均位于山顶,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深度大于20 m,地下水对风机基础无影响。

4 结论及建议

场址区域构造稳定性好,场址及附近无不良地质作用,建筑场地稳定,具备建设风电场的工程地质条件。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 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s,建筑场地属Ⅰ1类场地。初拟风机及升压站位置多位于山顶上,微地貌属缓坡,属抗震一般地段,个别风机位置处于山嘴斜坡的边缘,属抗震不利地段。该场地稳定性较好,岩土体力学强度较高,适宜建站。场地平整后局部存在填方区,建议填土进行分层碾压密实以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同时采取抗滑桩或挡土墙结合放坡处理以保证填土边坡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杨素平.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工程地质参数问题[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10).

[2] 杨学亮.某水电站气垫式调压室工程地质条件浅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10).

[3] 韦斯.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右岸泄洪洞岩溶勘查技术的应用[J].内蒙古水利, 2013(5).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电场
风电场集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特性分析与保护
典型山区峡谷风电场装机容量提升应用研究
基于自升式平台的某海上风电场风机安装施工方案
国内首个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慧型的海上风电场主体全面完工
国内单体最大海上风电场呼之欲出
长江冲积平原区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研究
能源“风斗士”
英国宣布将建造全球最大的浮动式海上风电场
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能力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风电场接入对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及配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