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为何每一步都能走对?

2014-11-14 01:58李天锐
廉政瞭望 2014年11期
关键词:陈嘉庚孙中山华侨

李天锐

陈嘉庚多次表示,自己于政治上是“门外汉”,却身处官场高位数十年。他一生与政治刻意保持距离,从不依附某股政治力量,却成为各方都极为看重并争夺的对象。

今年10月21日,是“橡胶大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140周年诞辰。与胡雪岩、盛宣怀等“红顶商人”不同,陈嘉庚从未依附过某股政治势力,也没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陈嘉庚与荣毅仁等“红色资本家”一样位高名显,却始终与政治保持着距离。不过,这并非意味着他一味委曲求全。

关键时刻永远“政治正确”

走进厦门集美的陈嘉庚纪念馆,醒目位置陈列着陈嘉庚1956年的一纸声明:他自愿放弃拥有了40年的英国国籍。

1955年前,新中国并未对华侨持有双重国籍做出限制。陈嘉庚之所以放弃英国国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久前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与印尼总理签订了《双重国籍问题之条约》,规定拥有中印尼双重国籍的人,只能选其一。陈嘉庚此声明,赶在我国正式批准该条约前发布,收获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这只是陈嘉庚一贯“政治正确”的一个缩影。自20世纪初在商界声名鹊起开始,陈嘉庚就与政界中人结下不解之缘。他与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都曾有良好私交,更是罕见。

1906年,陈嘉庚与孙中山在新加坡初次会面,后剪掉发辫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从欧洲取道新加坡准备回国时,陈嘉庚资助其1万元作路费。孙中山回国后,陈嘉庚又给他汇了5万元。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宁汉合流,国际上纷纷承认南京政府,但汪精卫等人仍不肯服输。与其私交颇深的陈嘉庚特意写了一幅字“拥护南京国民政府为首要目的”,挂在报馆墙上。他解释初衷说:“念外国经已承认,国民应当服从……第以此为私人之事,不得因私废公。”

10年后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0月,当陈嘉庚得知汪精卫发表“求和谈话”时非常气愤,连发五个电报却未获回应,遂在28日召开的国民参议会上提交“在敌寇未退出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议案,被邹韬奋誉为“古今中外第一伟大的议案”。议案宣读时,据说正主持会议的汪精卫十分狼狈。

自1927年以来很长时间,陈嘉庚诚心拥护蒋介石。1936年,蒋介石五十大寿,陈嘉庚还受命发动华侨捐款买飞机祝寿。抗战相持中及结束后,他多次出席国民参议会等各种会议,希望蒋介石改革弊政,与孔祥熙、孙科等政界要员交谈,屡屡碰壁,直到1940年来到延安,发现了希望所在。于是他拄着蒋介石送的拐杖,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为何陈嘉庚的每一步都走对了?他的侄儿、新加坡中华商会名誉会长陈共存认为,伯父的一切出发点以看你和你的政策是否合理,是否合义,是否符合大众要求。这是他为人的准则,也是他衡量世人的标准。不管你地位多高,也不管感情多深。

刻意与政治保持距离

打开陈嘉庚的从政履历,不难发现诸多显赫头衔:国民政府时期,他是国民政府参议员、南侨总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侨联主席等。然而,终其一生,他都刻意与政治保持距离。

这首先表现在他曾“三度辞官”。南京政府成立后,许多帮助孙中山的人归国任职。有人劝陈嘉庚去找孙中山,并向其抛出橄榄枝,陈嘉庚却不为所动。他认为民国的第一要务还是教育,办好教育开启民智,这才是大事。

他曾有大功于蒋介石,抗战时他到重庆,当国民党方面有人提出:“欢迎陈嘉庚先生来共同领导国民党”时,陈嘉庚沉默不语,一时宴会上静寂无声。戴季陶只好出来打圆场:“陈先生热诚为国家服务,入不入党是一样的。”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也对做多大的官并不感冒。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华侨事务委员会,何香凝为主委,副主委有廖承志等4人,陈嘉庚再三推辞,“屈就”委员一职。他婉拒了毛泽东、周恩来定居北京的邀请,回厦门集美定居并搞学校建设。

与政治保持距离,却少不了在不同政治势力中游走。这时,陈嘉庚“善于把握分寸”的特点就展现得非常充分。

抗战时在重庆,蒋介石第一次宴请陈嘉庚,向其问计。陈嘉庚说,自己于政治是个门外汉,重庆工厂还未参观,提不出什么重要意见,只觉得重庆的人力车和汽车不卫生。蒋介石还煞有介事做了记录。陈知道,这不过是蒋在逢场作戏,故意答非所問加以揶揄。

对蒋的个性,陈嘉庚有深刻认识。1940年从延安返回国统区途中,他没有轻易谈论在延安的观感,对监视他的寿科长,及朋友侯西反都是如此。另一方面,在延安,他也没有说过一句歌颂共产党的话。之前在重庆向董必武等共产党人介绍情况时,他也主要讲南洋华侨支持抗战的情况,没说蒋一句坏话。当时,他还是希望国共团结,抗战到底。

晚年回集美后,陈嘉庚亦善于把握分寸。他曾想在住宅前建一座“归来堂”,以召唤海外亲人。但当时国内经济困难,一向以节俭闻名的他不愿破费和麻烦国家。直到他去世一周年后,归来堂才建成。

“反右”会上痛斥“为官不为”

与一些“红顶商人”受政治因素影响而沉浮相比,陈嘉庚以88岁高龄善终,每一步都能走对,生前身后都赢得赞誉,堪为人表。

首先,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更像一名社会改革家。他“替父还债”进入商界,目的之一即是为实现“教育报国”之梦。在商界崭露头后,他大量捐资助学,意在“启迪民智,助于革命”。企业遭遇困难时,甚至“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其次,1874年出生的陈嘉庚,到大革命后已是德高望重,至抗日时已成华侨领袖。基于上述因素,他不像红顶商人般存在“依附哪股政治力量”的考量。相反,成为了汪精卫、蒋介石、毛泽东等极为看重并争夺的对象。再加上长期位高权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他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

尽管陈嘉庚对政治一向很有分寸,但对一些关键问题,他却能一针见血、直言不讳。最近很热的“为官不为”现象,陈嘉庚在50多年前就曾激烈抨击。

陈共存透露,1957年“反右”背景下召开了第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作为主席团成员的陈嘉庚发言时,只字未提“反右”。在强调“不平当鸣,不鸣则失毛主席美意”后,他谈起了“为官不为”:官僚主义弊端,为懈怠傲慢,任职而有此弊,虽清白不贪污,亦难免误国病民。例如高高在上,凡事皆向下面推诿……”

按当时的情况,陈嘉庚很容易被划成全国级的“大右派”。陈共存分析,如是,一定会伤害海外3000万华侨的感情,这是他得以保全自己并善终的原因。陈嘉庚自然熟谙这一点。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了难得的努力,显现出其政治人格中刚性的光辉。

猜你喜欢
陈嘉庚孙中山华侨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我的华侨老师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