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树荣,何彪,黄之文
(高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高州52520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流动增加,艾滋病与梅毒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预防、控制艾滋病和梅毒,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机构的主力军,成为艾滋病、梅毒发现、诊断的主要场所[1,2]。为避免遗漏HIV抗体阳性及TP抗体阳性患者,重点监测高危人群,现对我院2010至2012年HIV、TP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总结院内HIV和梅毒的发病规律,做好防护措施,降低院内感染。
1.1 检测对象 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院送检的HIV或(和)梅毒抗体血清样本51800例,全部样本来自住院患者、输血患者及产检及体检者。包括男性27106例,女性24694例,年龄 18~80岁。
1.2 方法与试剂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对HIV抗体进行初筛,阳性病例上报我省艾滋病确认实验室做最终的确认。梅毒螺旋体(TP)的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任一检测方法显示阳性,需再次进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定。HIV抗体试剂盒及TP抗体试剂盒均由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整个试验操作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我院各科室送检标本阳性情况 我院HIV感染率科室分布由高到低分别是性病科、血液科、妇科、泌尿外科、新生儿科、普外科、肿瘤科、产科、心内科。梅毒感染科室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性病科、产科、普外科、新生儿科、血液科、妇科、肿瘤科、心内科、口泌尿外科。见表1。
表1 我院不同科室HIV抗体与TP抗体阳性分布情况
2.2 HIV抗体与TP抗体阳性与性别情况分析51800例患者经HIV抗体检测,218例患者显示HIV阳性,18~50岁142例,男性54例,女性88例, 男性人数显著少于女性 (χ2=21.437,P<0.01);50~80岁 76例,男性 42例,女性 34例(P>0.05)。131例(60.1%)HIV抗体确认阳性者不否认性乱史,45例 (20.6%)有阳性患者有输血、供血史,38例(17.3%)有吸、注毒品史,其余4例(1.8%)系父母携带HIV病毒。479例确诊为梅毒,其中18~50岁299例(62.4%),男107例,女192例,男性人数明显少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4.689,P<0.01);51~80 岁 180 例(37.6%),男 149 例,女 31 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χ2=67.987,P<0.01)。先天梅毒 4例,经查证,其父母均为梅毒患者。见表2。
表2 HIV抗体与TP抗体阳性与性别相关性
2.3 不同年份HIV抗体及TP抗体阳性情况 2010年检测血清标本9891份,HIV抗体阳性24份(0.24%),TP 抗体阳性 31份(0.31%);2011年检测血清标本18134份,HIV抗体阳性70份 (0.39%),TP抗体阳性128份(0.71%),HIV、TP抗体阳性率均显著 高 于 2010 年 (χ2=3.935,P<0.05;χ2=4.101,P<0.05)。2012年检测标本23775份,HIV抗体阳性124 份(0.51%),TP 抗体阳 320 份(1.35%)。HIV 阳性率与TP阳性率均显著高于2011年(χ2=17.472,P<0.001;χ2=39.856,P<0.001)。不同年份内抗体总阳性率相比,均较前一年有显著性增高 (χ2=20.539,P<0.001;χ2=41.030,P<0.001)。 由此可知,HIV 与 TP抗体阳性率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呈增长趋势。见表3。
表3 2010年至2012年HIV抗体阳性与TP抗体阳性情况分析
艾滋病为HIV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在感染早期无明显症状,进入明显免疫缺陷期时患者开始出现各类并发症感染。近年来,AIDS病进入了快速增长期[3]。我院2010年HIV阳性者0.24%,2011年升高至0.39%,到2012年HIV阳性率达到0.51%。在我国,女性HIV感染的比例不断增高。其中孕龄期女性的HIV感染一直备受关注。孕期女性HIV感染会增加母婴传播HIV的危险性,极有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对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李培龙等[4]报道,我国女性HIV感染率逐年增高,且以20~39岁为主,多分布于西南和华南地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董正全等[5]对我国湖州市地区1998年至2010年的艾滋病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指出HIV阳性的男女比例为2.6:1,感染者以20~39岁年龄为主。本资料中,受检男性27106例,HIV阳性126例,占0.46%;受检女性24694例,HIV阳性92例,占0.37%。男女比例差异并不显著,但18~50岁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6:1。提示,我院HIV阳性人群主要趋向于18~50岁女性,对于该群体应当加强检测,尤其是孕龄期女性。通过对被检者的调查,我们得知60%以上的HIV感染者曾有性乱史,或参与卖淫嫖娼等不正当活动,且绝大多数患者卫生保健意识较差。建议有关部门严厉查处有关场所,打击暗娼,减少HIV的传播。输血引起的HIV感染也值得关注。林国奎等[6]研究表明,献血者HIV初筛阳性率0.0692%,复检阳性率0.0451%。夏云峰等[7]对2007-2012年张家港市无偿献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其阳性率为0.10%。故对献血者HIV的筛查至关重要。我院血液科HIV检测阳性率0.51%,20.6%的HIV阳性患者曾有输血或供血史。强烈建议相关部门做好献血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应严格规范献血制度,加强献血者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倡导低危献血,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此外,吸、注毒品造成HIV感染的几率非常大,在我院17.3%的HIV感染者曾有吸、注毒品史。
梅毒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性病,通过性交、破损皮肤传染,梅毒螺旋体大量存在于皮肤黏膜损害表面,也可见于唾液、乳汁、精液、尿液中,因与艾滋病传播途径基本一致,常与HIV协同感染[8]。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医疗体系的完善,梅毒的发病率较之前有明显的降低,但迟迟未达到理想的范围。从2000年至2009年的梅毒发病情况来看,2005年之后的感染率明显低于2005年之前[9]。在我院,2011年的梅毒感染率为0.71%,显著高于2010年的0.31%。而2012年的1.35%,较2011年又有显著性增高。总体上来讲,梅毒感染率处于一个较低的发病率,但小范围内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结果显示,梅毒患者479例,男性阳性率为0.94%,女性阳性率0.90%,男性感染率略高于女性。但在18~50岁的患者中,男女比例呈现出明显的男低女高现象,在51~80岁的患者中该比例又转为男高女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即男性梅毒感染者年龄整体偏高,女性年龄偏小,与邵勇[10]和邓日富[11]研究相一致。在我院,性病科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为1.11%。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女性卖淫低龄化和高龄男性经济实力强有关。在梅毒的传播中,胎盘、产道、输血等非性接触间接接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12]。我院产科的梅毒感染率仅次于性别科,为1.01%。新生儿科TP阳性率0.56%。在被检出的14例新生儿中,其母亲年龄19~31岁,平均年龄24.5岁。全部母亲孕前未做检查,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因此,应当大力宣传婚前、孕前体检,加强孕期检查,尽早发现和诊治,避免先天梅毒性婴儿的出生。
总之,随着我国HIV、梅毒感染率的增加,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中HIV及梅毒感染者相对增多。为减少医源性感染,保护医务工作者及其他患者的健康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维护医患双方的利益。建议国家尽快将HIV与TP检测作为输血、住院、婚检、孕检等的常规检测项目,加大预防艾滋和梅毒的宣传,引导民众正确认识HIV与梅毒,树立起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预防措施。
[1]柴银柱,张俊强,宋玉平,等.综合医院HIV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3,22(1):36-39.
[2]农少云,梁娟英.综合医院住院患者HIV及梅毒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3(6):98-99.
[3]余薇,黄智军,刘强,等.2002年~2010年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HIV病毒检测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6):672-673
[4]李培龙,秦倩倩,王丽艳,等.2007~2012年我国女性 HIV/AIDS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3,12(5):334-343.
[5]董正全,金玫华,邱志红,等.湖州市1998~2010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9):114-116.
[6]林国奎.献血者梅毒和HIV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8(20):157-158.
[7]夏云峰.2007~2012年张家港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168-169.
[8]李娜,赵毅,吴学忠,等.梅毒患者血清抗HIV抗体初筛检测结果与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1):58.
[9]张艳杰,尚艳华.1200例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6):753-754.
[10]邵勇.梅毒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02):15-16.
[11]邓日富,彭继红.萍乡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抗体阳性反应情况调查[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3):297-298.
[12]蔡娟,郑勇.患者输血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7):87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