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干,陈周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21世纪是“全球化、新经济、互联网”的时代,亦是以资源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以效率和效益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代。这一形势下,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清晰勾勒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的中国产业路线图。而电子商务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并影响着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贸易渠道和营销观念等。鉴于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学术界对其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王刚(2008)指出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是促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1]。黄健青,柴文义,魏一菲(2011)建立针对我国电子商务影响度的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得到电子商务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一种新的视角反映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李蔚田,杨雪,杨丽娜(2010)从网络金融层面分析,表明网络金融是电子商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两者呈现相互促进发展的趋势[3]。查大元(2013)指出电子商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在于电子商务对市场效率、税收、金融、投资和国际贸易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4]。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商务与主要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也日益凸显,然而有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灰色关联分析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部分已知信息来了解和分析不确定性系统[5]。由于研究对象的数据样本相对来说数据量较少,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来研究电子商务和主要产业的内在关系比较适合,能够弥补数据样本小的局限性以及系统内各因素之间不确定关系的局限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我国电子商务与主要产业的关联度进行分析,论证电子商务与主要产业融合的程度与效率,为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实证证据。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全球经济,作为网络化新型经济活动的电子商务正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三次产业的发展。
1.对于第一产业,电子商务促进了其资源配置的优化。由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主要靠天吃饭,往往会因为信息不畅通或其他原因,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农民损失惨重,从而影响下一年的种植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而电子商务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使得农民可以迅速收集第一手信息,利用获取的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并通过网络推销农副产品,避免盲目生产。换言之,电子商务拉近市场供给者与市场需求方的距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物流产业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通过电子商务,不仅可以节省中间商的交易成本,使农产品更符合保鲜要求,而且也便于农民更快、更准确地寻找市场,解决因信息不畅造成的区域内某种农产品积压而另一区域该农产品稀缺紧张的不平衡问题。
2.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呈现全球化和虚拟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就传统意义而言,产品研发只能在总公司进行,而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支持企业内部信息网络的构建与完善,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局面,便于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发,进而为获取更为广阔的市场占有空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为第二产业的升级创新了一种虚拟制造的机会,使具有某一显著优势或是核心能力的组织不必依赖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性企业公司进行建设与发展,这是由于只要在先进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下,将核心区位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就能够实现整个企业的优化与飞跃。
3.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更是促进了第三产业的成长。首先,电子商务提升了企业的服务能力。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企业的营销范围扩大,营销针对性增强,并促进了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在流通领域,商家一方面对购买者的需求特征进行整合分析,及时补充货源,另一方面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利用网络渠道把新产品以及优惠打折信息迅速传递给消费者,提高主动营销的针对性。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利用电子商务,使生产者能在生产前更深入地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在充分的信息交换之后,生产更具针对性,原材料的采购费用更低以及产品储运更合理,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其次,电子商务提高了服务效率。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便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在整体上提高了运营效率。尤其是在金融、物流、旅游、咨询等传统服务业领域,电子商务的应用具备先天优势,这是由于这些领域共有的一个特点是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高。最后,电子商务开辟了新的服务领域。电子商务作为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进步,并催生新的服务行业,即电子商务服务业[6]。
总体而言,电子商务已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国的产业发展和升级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电子商务和三次产业及其主要产业间的融合关系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值得进一步展开实证分析。
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是指利用IT技术对整个商务活动实现电子化,包括利用Internet、Intranet等不同形式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仅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交易或与交易有关的活动。本文将采用电子商务的广义概念,即利用IT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各种商务相关活动。同时,电子商务交易额是衡量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故以该指标作为电子商务的替代变量。由于各产业缺少2004年以前的数据,而电子商务交易额的数据则是从2000年才开始有记录,故选取2004—2011年间电子商务交易额和主要产业增加值的数据。
在研究范围上,涉及电子商务与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及与各主要细分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并且,按照国家统计局在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提出的划分标准,将第三产业细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房地产管理业等;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
本文设定电子商务交易额为系统参考数列X(0)= {X(0)(1),X(0)(2),…,X(0)(n)},三次产业和各产业为比较数列X(i)={X(i)(1),X(i)(2),…,Xi(n)},(i=1,2,…m)。数据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根据电子商务交易额与三次产业增加值计算得到初值像和灰色关联度,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电子商务交易额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初值像和灰色关联度
由表1可见,电子商务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均较高。其中,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高。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对电子商务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另一方面说明电子商务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效应大于第一、二产业,电子商务对第三产业的促进和供给推动作用显著。可以预见,电子商务的重要性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增大而日益凸显,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将日益增强。
通过对电子商务交易额和主要产业增加值进行计算得到对应的初值像和关联度,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电子商务与主要产业增加值的初值像和关联度
由表2可知,在第三产业中,电子商务与生产、生活服务部门的关联性较高,特别是与金融业的关联度超过了0.7。这说明与电子商务密切关联的产业以服务性产业为主,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与经济的高度服务化相适应,其规模和结构将与经济高度融合,从而对各产业特别是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的带动程度将逐渐提高。
相对而言,电子商务与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资本密集的产业相关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吻合。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与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社会福利业以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关联度较低,这表明电子商务与这些部门的融合力和渗透力较弱,同时也表明电子商务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电子商务与三次产业及各主要产业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本文尝试为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方向和建议。
1.从灰色关联分析中可以发现,电子商务几乎与所有产业都相关,说明其产业链较长,与其他产业融合度较高。对此,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加强对电子商务的宏观监管和调控,以免电子商务发展过度或不足对国民经济造成不良的影响,因而政府在决策时需要着重考虑此方面的因素。
2.相对而言,电子商务与第二、三产业的关联度较强,其中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强于第二产业并有不断强化的趋势,这说明电子商务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是一致的。结合自身特点来看,电子商务属于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服务业,其单位产出的增加值比重、生产税净额比重、营业盈余水平比重均处于全部产业部门的前列,说明电子商务符合当前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发展方式的要求。因此,我国应当将电子商务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大力支持其长期发展。
3.鉴于电子商务对第三产业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的特征,从产业政策角度考虑应该逐渐加大电子商务对第三产业的扶植力度,合理把握电子商务的功能定位,保持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良性发展的互动关系。
4.未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迅速上升,将对电子商务的规模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适时加大电子商务对居民最终需求的提供规模显得尤为必要。
[1]王刚.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结构的影响[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4):56-58.
[2]黄健青,柴文义,魏一菲.基于索罗模型的电子商务影响度测度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2011,29(5):101-105.
[3]李蔚田,杨雪,杨丽娜.网络金融与电子支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10.
[4]查大元.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模式研究[J].科技广场,2013,9(4):129-134.
[5]党耀国,刘思峰,王正新,等.灰色预测与决策模型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5-90.
[6]黄浩,荆林波,李立威.中国主要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特点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2,25(4):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