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入联意味鲜
——兼谈通感的两种形式

2014-11-14 17:48吴绪松
对联 2014年3期
关键词:通感秋水触觉

●吴绪松

欲说通感,先以通感修辞手法创作一联:神思润笔辞章老;通感入联意味鲜。

这『老』与『鲜』,分别是相对『嫩』与『淡』而言,是以触觉、味觉来谈品读某文或某联的感觉。

通感是人的本能, 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好言好语三冬暖,恶言恶语六月寒』,这句熟话就是通感,是听觉与触觉(暖、寒)的沟通。 还有许多成语、口语和熟语,如秀色可餐,望而生畏;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甜言蜜语,冷嘲热讽; 怡红快绿,惊涛骇浪; 以及响当当的好汉, 冷冰冰的脸色; 甜蜜日子,辛苦人生; 看了心酸,听了肉麻; 赶热场,爆冷门; 等等,都是说的不同感官之间的彼此沟通。

通感在联语中也能常见。 请读公安联友曹克定先生写农家乐的一副对联:

野趣正甜,夜色也香,临畦梦得三更脆;阳光还嫩,露珠未老,随手摘来一个鲜。句句是通感,满篇都鲜活,其语新,其味美。 曹先生谈体会说: 『斯联满篇的通感,把一个农家乐表现得别具趣味。联中的﹁香、甜、脆、嫩、老、鲜﹂都在新的岗位上班,格外精神。 脆,不但在梦中生脆,要让它在读者口中生脆; 鲜,不但摘来一个鲜,还要读来一个鲜。 』

现在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 通感是什么?

谢文利、曹长青在《诗的技巧· 通感》中说:『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几种感觉竟能够互相转化,互相移借,互相沟通,在一个人的身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这种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使人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即感觉相互沟通、转化的现象就是﹁通感﹂,也有人称之为﹁感觉移借﹂。 』

周振甫在《诗词例话· 通感》中说: 『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 』在该篇中,周先生还提出了『意觉』一说。他举例说,杨万里《怀古堂小梅渐开》:『绝艳元非着粉团,真香亦不在须端』,『香』是嗅觉,『真』是意觉,是嗅觉通于意觉。 又举韩愈《南山诗》写南山石头的各种形象:『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雉叫)』,『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或如火熺焰』。并分析道,『这就把对石头的视觉同听觉(惊雊)、触觉(火熺)、意觉(相恶)相通,不光写出各种石头的形状, 也写出诗人对各种石头的感情了。 』

周振甫先生的『意觉』一说,让我对通感的认识更丰富了一些。 人的眼、 耳、 鼻、舌、身(或称肤)这五种感觉器官,分别产生视、听、嗅、味、触觉。除了这五觉,确实还有普遍存在的『意觉』,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第六感觉』。 意觉是人们在应用感官感知事物时,通过回忆、思考、联想等心理活动,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而形成的。

通过以上举例和论述, 可知通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感官直觉的联想(如李白诗句『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它是由记忆引起的,属于感性范围。另一种是情感态度的联想(如杜甫咏竹诗句『雨洗娟娟静, 风吹细细香』), 它是由象征引起的,属于理性范围。

通感是复杂的社会现象, 是形象思维的特征。如果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是『出理』的话,那么,形象思维、通感修辞就是『出味』。

感官直觉。 感官之所以能够相通,一般是由心中联想(回忆)所沟通的。 这种联想是来自经验的积累。 由花『红』联想到『热』、『暖』,是因为花红似火。 有山『绿』联想到『冷』,是因为绿树成荫。 由『雪花』联想到『香』,是与飞雪迎春、春花飘香有关联。 这种联想,有时并不是、也不需要特意地加以思考,而是『一触即发』的。 请读这几副通感联:

雨润桃花嫩;春归柳叶香。沽酒客来风亦醉;卖花人去路还香。花枝入户犹含润;泉水浸阶乍有声。风吹花径香为伴;韵入诗章句醉人。这种通感,由于是非常快捷地自然流露,所以称为『感官直觉。 』

触景生情与触类旁通。『感官直觉』是从感官的『回忆』得出的,而触景生情与触类旁通则不能从感官直觉来解释,而是要从情感态度来解释。 例如,人们看见花开,听到鸟鸣, 一般是心情喜悦的; 但处在『安史之乱』中的诗人杜甫,却因为国破家离,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感。 又如,一般人看到花,会由『花红似

火』想到温热; 但李贺却有『冷红泣露娇啼色』之句,这个『冷』表现了李贺『特有』的一种情感态度。因此『触景生情』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作者的个人经历、生存状态、学识素养、所处时代背景,以及所触之景中某个具有象征意义和比喻义的东西。 它不是凭经验积累, 而是凭理性思考得来的。这种情感态度的联想,是『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 』例如,清人张应昌题西湖联:

闲看秋水心无事;久住西湖梦亦佳。由『闲看』、『久住』转移到意觉『心无事』、『梦亦佳』。这是因为秋水、西湖具有比喻义。 人们常以秋水喻清澈、清静,如杜甫诗『秋水清无底,萧然静客心』,以西湖喻美丽,如苏轼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能够水到渠成地道出心境之美。 又如,清人杨沂孙联:

万顷鸥波闲眉界;

九秋鹤举壮精神。

其中『鸥波』、『鹤举』就具有象征意义,如方岳诗『自知机事浅,或可共鸥波』(鸥波借指隐居之地或隐居生活); 李商隐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鹤是长寿之物), 所以才顺理成章地道出『闲』、

『壮』之语。

通感是形象思维的特性。 人们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其通感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如清人范仕义题南京莫愁湖联:

黄叶一枰和月冷;绿荫双桨载春多。

是以形象思维写出通感。 上联说秋日黄叶满枰(棋盘),在月光映照下,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这是视觉沟通于触觉。 下联说在绿树成荫的湖边,游人荡起双桨(桨代船),船上载着无限春色春情,这是视觉沟通于意觉。 一个『载』字,看似无理,但只要想到『春深似海』、『春光无际』、『春满人间』,你又会觉得『春』有形态、有数量,便可以『载』,顿觉言之有理,这是形象思维的妙处。 该联上句扣胜棋楼,写一段史事; 下句扣莫愁湖,写一片春情。 上冷下热,对照鲜明。 寥寥两句,道出了几多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是诗人和诗论者的说法,楹联家也是如此。 作者有时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有时却只写景,寓情于景。 但不管怎么操作,作者的情感、心意总是蕴含在他的作品之中。 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联作意味鲜活,让人喜读,引人入胜。

红杏枝头春意闹,黄莺声里柳丝鲜。世间多少寻常物,通感来时化彩笺。

猜你喜欢
通感秋水触觉
基于像似性理论的俄汉语味觉通感形容词研究
秋水无声
触觉“空降”虚拟世界
说通感
《秋水共长天一色》
通感修辞很美妙
秋水长天(创意作品)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船内船外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