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锦同志主要事迹

2014-11-14 14:09
对联 2014年17期
关键词:楹联会长同志

经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从即日起,在整个楹联界开展向孟繁锦同志学习的活动。为了配合这次活动,让楹联界深入了解孟繁锦同志的高尚品德和光辉业绩,学习和弘扬孟繁锦同志先进事迹,激励楹联界全体同仁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继承孟繁锦同志的遗志,为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现将孟繁锦同志的主要事迹整理如下:

一、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2002年,孟繁锦同志受中国文联的委托,到文联下辖的社会团体中国楹联学会工作。当时的中国楹联学会,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债台高筑,打官司输掉了数十万元,被法院强行封门停止办公,学会面临着倒闭和被取缔的境地。面对这样的一个“烂摊子”,孟繁锦同志以大局为重,临危受命,担起代会长职务。上任后,他带病登门拜访班子成员,一个一个地做思想工作,统一认识,激励大家克服困难、增强信心。为了早日还清欠款,争取开门办公,他率先拿出一万元,作为学会的启动经费。学会的其他领导同志在他的带动下,也都纷纷解囊相助。经过与法院方面进行多次协调沟通,学会用筹集的经费还清了债务,终于使关闭了几个月的学会大门重新开启,恢复办公。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周雪静副主任来学会检查工作,听到此事时说:“中国楹联学会换了一个会长,救活一个学会!”

2004年9月,在中国楹联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孟繁锦同志当选为第五任会长。他以弘扬中国楹联文化为使命,带领一班人,团结奋斗,矢志进取,楹联事业开始步入正轨。他制定了“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会训,提出了“视团结如生命、视责任如泰山、视名利如浮云、视沟通如纽带”的四句“箴言”。他带头践行会训和“箴言”,着力把楹联学会建成为楹联事业团结奋斗的集体。为了增强楹联学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他亲自为楹联学会设计了会徽,创办了《中国楹联》会刊以及“中国楹联学会网”,并请著名作曲家姜春阳先生(歌剧《江姐》作曲者)为王成仁作词、孟繁锦修改的“楹联之歌”谱曲,后来成为楹联学会有史以来的第一首会歌。此举在全国所有社会团体当中是绝无仅有的。这首歌传遍了大江南北,被广大楹联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广为传唱。每当重大会议前《楹联之歌》高亢激越的旋律响起,作为楹联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2004年孟繁锦同志任第五届会长,到2009年连任第六届会长,一直到2014年去世前,十年来他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使学会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学会会员人数从原来的三千多人发展到一万多人,学会内部管理形成和健全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学会经济状况、办公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

五代会后,在以孟会长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中国楹联学会的各项工作稳步发展,活动日渐频繁,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为表彰奖励楹联界优秀人才,学会开展了首届“梁章钜奖”评选活动。为了把更多的名额让给基层那些为楹联事业默默奉献的同志,孟会长主动提出,学会领导一律不参加此次评选,其他学会领导均表示赞同。2007年12月,“梁章钜奖”颁奖大会在北京湖广会馆隆重召开。为了使该项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在马萧萧老的建议下,决定设立“梁章钜奖”奖励基金。孟会长率先响应拿出一万元,学会其他领导和办公室人员以及广大联友也纷纷慷慨解囊,一次性筹集了十万余元。

他十分重视学会的理论和学术研究和建设,在他任内,曾举办了四次楹联学术理论研讨会。他主持制订了楹联史上第一部对联格律规范——《联律通则》,使楹联创作和评审从此有章可循;在他的精心筹划下,楹联史上第一部传统对联文集——《中国对联集成》业已编纂完成,即将付梓。他非常重视楹联教育工作,积极倡导“楹联要从娃娃抓起”,先后三次召开了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每到一地,到中小学校考察调研是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环节。他还多次参加青少年对联夏令营,为营旗题字,对广大青少年朋友寄予厚望。

从楹联文化的普及角度来说,全国数百个“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楹联文化县(乡、镇、村)”提升了城市(县、乡、镇、村)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全国楹联教育基地”遍地开花,形成了以点带面、辐射发展的大好局面。他提出的“联官、联商、联家”的兴联之举,使楹联队伍从孤军奋战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从楹联学会与强势媒体的合作以及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融合方面来说,他重视楹联学会与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全面合作,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楹联文化雅俗共赏的优势,策划了一系列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的大型楹联文化活动。如由孟繁锦同志亲自策划并获得轰动效应的2005年央视春晚“新春使者送春联”节目,让楹联艺术集中展示在举世瞩目的春晚舞台上,使亿万群众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楹联的独特魅力。人民日报以《传统文化的春天到了》为题,发表署名文章,赞扬此次盛举。2011年春晚征联,一次收到海内外应对句50万比;“马年新春春联征集活动”,9天内收到春联12万副等,让中国楹联学会得到社会的青睐和认可。他积极倡导开展的评选“楹联之家”、“楹联界十大新闻人物”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参与楹联、热心楹联、奉献楹联、发展楹联的积极性。通过他和学会同志的不懈努力,并得到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的支持,使楹联习俗成功地入选了我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别是2014年春节后,孟繁锦会长有感于马年征联的巨大社会效应,直接向中央领导刘云山同志写信反映情况,提出今后每年春节在全国开展大型征联活动的建议。此信受到了中宣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立即做了批复。中宣部王世民副部长亲自参加了楹联界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的全国楹联工作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从而才有了“把楹联写在党旗上”这个让整个楹联界为之振奋的响亮口号,楹联创作队伍从此进入了党的宣传工作“正规军、主力军、常规军”的行列。此后,学会根据中宣部的要求,组织骨干创作人员先后为“时代楷模发布”、“最美人物发布”、“最美家庭发布”、“为百名共产党员立传”等先进典型撰书楹联和小传,对中宣部的宣教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配合,从而使楹联文化真正融入到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之中,实现了楹联人几十年来的梦想。

十多年来,楹联文化逐步深入人心,楹联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楹联学会成为传承楹联文化的有力平台,2010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成为中国文联下辖的30多个社会团体中唯一一个先进团体。学会获此殊荣,固然是学会全体同志包括所有楹联人共同奋斗的结果,但作为举旗人的孟繁锦同志,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是功不可没的。

二、克己奉公、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孟繁锦同志忘我工作的精神是长期形成的品格,在他担任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期间,为空军的文化建设事业颇有建树。在他任内,《蓝天曲库》《蓝天金曲》《蓝天翰墨大观》等蓝天系列文艺丛书相继问世,为蓝天骄子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由他执笔的《中国空军进行曲》歌词,作为空军的代军歌至今在空军部队重要场合演奏(唱)。特别是他作为词作者的《先进连队之歌》,荣获了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

在部队工作时,许多同志背地里就称他是“工作狂”。他不辞辛苦、身先士卒的精神受到同志们的由衷敬佩。退休后,他“退休不褪色”,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革命军人的气质、雷厉风行的作风。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起模范带头作用,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军休干部。在楹联学会,他把部队军人的优秀品质和作风也带到了学会。每天七点半准时到学会办公室上班,下午五点多才离开,风雨无阻。每次出差返京,也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学会。许多人劝他,一个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正规,那么紧张,但他总是一笑置之,事后仍“我行我素”。作为七十多岁的老人,而且身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胃溃疡等多种慢性疾病,但工作热情不减,标准不降,他始终坚持执著地追求。他经常说“没有追求就没有生命,没有追求就没有生活的意义”。他把追求概括为“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做点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学会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们知道,每年他出差的日子最多,时间最长,每年出差在外的时间大约都在百天以上。经常是当天到达目的地,第二天开始工作,第三天就返回。有时主办方盛情邀请他顺便到当地名胜参观游览一下,他常常是婉言谢绝。

他在长期的部队工作和学会工作中,养成了事必躬亲、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许多客人要亲自接待,许多信件要及时回复,许多文电要动手起草,许多讲话要自己准备。他的案头永远是书籍信件堆积如山,他在书卷堆里埋头工作的身影,如今成了他的同事们永久的记忆。

在他重病的四个月间,他三次坚持出院,来到学会过问工作。直到他病危期间,还随时牵挂着学会的工作。就在他去世前五天,当几位学会领导一起到医院探望时,他正在输血,还强撑着和几位领导交代筹备七代会的有关事宜。此情此景让在场的同志忍不住落泪。

三、勤于调查、不尚空谈的务实精神

孟繁锦同志在学会内部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之风,他把所有常务办公会成员做了分工,每人挂钩负责两到三个省、区、市。他自己身体力行,坚持每年到基层单位作调查研究。他曾十五次到山西运城地区考察,足迹遍及运城市及所属的县、乡、镇、企业、学校。据中国楹联学会顾问、运城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岳民立先生统计,孟会长在十年间,运城13个县市区他曾到过9个,150个乡镇曾到过50个,500个基层楹联组织考察过一百多个,曾与将近5000名各级楹联学会会员见过面。他对运城市的楹联文化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运城在打造楹联文化传承体系、开展楹联普及教育、实施楹联标志性工程、实现楹联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运城市总结的三个提升(即由学会行为提升为政府行为;由一般联事活动提升为文化系列工程;由联人圈内热提升为社会热)的经验,对全国楹联界都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他还特地派出副会长郭省非同志,专程到运城协助总结运城经验,运城的楹联工作后来被誉为“运城文化现象”在全国楹联界普遍推广。

他多次到山东考察,足迹曾到过济南、青岛、济宁、淄博、东营、潍坊、威海、德州、临沂、泰安等城乡。他提出“全国联界看山东”,这是孟繁锦会长考察山东后对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的评价,也是对全国联界的号召。孟会长说:“看山东”看什么,一看会员队伍建设,二看活动开展,三看争创效果,四看班子建设。山东省是经济大省、文化强省,山东联界为全省的经济文化建设增了光添了彩,也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山东省楹联家协会是中国联坛的劲旅。“全国联界看山东”就是号召联界学习山东,向山东看齐。……

他多次到天津考察,对天津市近年来楹联事业的迅猛发展给予赞扬。天津市通过“弘扬天津精神全国楹联大赛”、“天津科大杯”全国大学生励志联楹联大赛、“责任·传承杯”全国小学生励志联楹联大赛等重大赛事,使楹联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的日程,实现了楹联从边缘化向主流化的跳跃。《中国楹联报》分别以《嬗变》、《崛起》、《致远》为题,宣传报道了天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楹联博物馆落户天津,博物馆在筹建过程中,孟繁锦会长曾多次亲临视察,具体指导,并题写馆名。

他多次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他说恩施的楹联创建工作抓到了点子上、抓到了实质上。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一支团结、务实、精干的诗联学会领导班子;二是工作比较活跃,能紧紧围绕州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大局;三是创建了能够代表恩施地方文化特色的楹联标志性工程;四是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精心打造出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下的楹联文化精品。他赞扬恩施是盛开在鄂西南山区的一朵璀璨的楹联之花,恩施的经验值得宣传、值得推广。他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作为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恩施能够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楹联文化城市创建工作的一面旗帜,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楹联文化第一州”。他还敦促《中国楹联报》接连以《三论恩施经验》为题,大力宣扬恩施的经验做法。

四、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严谨细致、追求完美、注重细节,是孟繁锦同志工作的典型风格。常言说字如其人,孟繁锦同志的精神追求和工作作风也同其书法一样,在追求大气卓越的同时,又不失对细节的精微专注。他本着“不做则已,做则最好”的信条,对学会工作力求完美,对策划的活动力求社会影响最大化。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细节决定胜负”,对每项工作和重大活动的每个环节作出细致入微的安排,即便是一部书的装帧、一张报纸的编排,一次会议的食宿,他都亲自把关,从不轻易放过。

学会的同志都忘不了这样一件事,某期《中国楹联》杂志上刊登一幅书法作品,其中“和谐”的“谐”字言字旁的一横写短了一点,看起来像个三点水。杂志已经印出。孟会长要求一定要改过来,要不就重印。结果学会人员全体出动,用碳素笔一本一本的加上这一横,忙活了一天,终于把4000册杂志全部改正过来。有了这次教训,杂志的责任编辑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了!

《中国楹联报》改版后,他对每一期的清样都要亲自审阅,从版面安排、文字大小、内容详略、图片质量等等一一提出意见。特别是对一、四版格外关注,许多重要文章的标题,他都是亲自拟定,力求切题醒目。对第四版联墨版更是要求直接由学会自己排版,硬是逼着年逾古稀的编辑人员从头学习排版技术。他对每幅书法作品都要亲自审定,绝不凑合。

在他任内,学会组织的大小活动不下几百次,每次活动之前,他都要作出详尽的活动方案,包括会议议程、人员分工、场地布置、座位排序、车辆调动、交通路线等等。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问,务求不出差错。所以,尽管学会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但由于事先准备工作充分,分工细致,各司其职,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纰漏。

五、以诚待人、宽厚包容的厚德精神

作为全国楹联界的领军人物,孟繁锦同志以博大的胸怀,团结同志,不拘一格任用选拔人才。他坚持倡导“大楹联”的理念,致力于团结和凝聚全联界的力量,共同光大楹联事业。对于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他也能宽厚包容,求同存异。

孟繁锦先生曾写过一副在联界广为传播的自撰联:“心向浮云知进退;名随野草任枯荣。”这是他淡泊名利、胸怀宽广的真实写照。他视事业为生命,视名利如草芥,从不追求级别待遇,从不追求上镜排名。他为人做事低调,不事张扬。学会到现在仍在空军某干休所的一座约80平米的平房内办公,设施简陋。

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部队时,曾有这样一件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在一次下部队检查指导工作时,临行前官兵纷纷索要墨宝,其情殷殷,其心切切。他二话没说,立即挥毫泼墨,一股股墨香沁人心脾……眼看火车开车时间就要到了,孟老急忙涮好毛笔,收拾行装,准备出发。此时站在一旁的一个小战士因为没有得到孟部长的书法,嘴里嘟囔着有些不高兴。见此情景,他重新蘸起笔墨挥洒一番,这位小战士捧着墨迹未干的书法作品,满意地笑了。

随着孟会长书法名声的远播,慕名向孟繁锦先生索求墨宝的人越来越多,题写书名、报刊名、展馆名、店堂名以及题联作序等等应酬应接不暇。可他从不惜墨如金,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这些应酬大部分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他先后为几十部电视剧、数十种报刊、几百本书籍题写片头字幕或书报刊名。

孟会长对于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不仅是严师,更像一位兄长。他自己身体不太好,是典型的“三高”,但对身边的人却经常嘱咐,要注意身体。谁得了病,他都亲自或派人到医院看望,并送上慰问品。就在他去世前的半个月,学会一位同志患急性青光眼住院动手术,他得知后,不顾自己已病入膏肓,几乎每天一个电话询问病情和手术情况,让这位同志至今提起此事仍激动不已。学会十年来,一直租用空军某干休所的房子办公,他和干休所的老同志、工作人员,包括战士、职工、临时工,还有附近邮局、印刷厂等单位,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他热心公益事业,平时出席各种公益活动,不胜枚举。每年春节期间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更是必不可少。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中国楹联文化城市都江堰市是重灾区之一。为了支持都江堰市文联和市楹联学会的灾后重建,孟会长迅速向全国各级楹联组织呼吁,为灾区捐款,并第一个捐出一千元。在孟会长的带动下,中国楹联学会包括各省、市学会及个人,共为都江堰市文联和市楹联学会定向募集善款6万余元。为迅速恢复当地的楹联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六、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

孟繁锦同志十分注重学习,不仅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同时也注重业务方面的学习和修养。他主持楹联学会工作后,多次强调,要把中国楹联学会办成学习型的学会。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努力掌握现代办公手段,经常为自己充电”。他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孟会长是北方人,有时写对联对入声字吃不准,他就经常向别人请教。

他积极倡导“联墨双修”。他说,学楹联的人一定要学书法,不学书法就像瘸了一条腿。孟老以身作则,将“联墨双修”的理念体现在自己的楹联创作之中。2013年春节,楹联学会将联墨展办到了中国美术馆,42天的展览,让无数观众在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领略了联墨合璧相得益彰的风采。今年与清华大学美院合作开办“中国楹联书法艺术高级课程研修班”,当时报名者寥寥,有人提出是否停办。但他说,既然话说出去了,就要兑现,一定要坚持到底。他自己每天过问报名情况,并多次打电话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动员他们组织人员参加学习。后来,高研班如期开学,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百忙之中到会和全体学员见面讲话并合影留念,从而开启了楹联书法进入高等学府的先河。

他和高寿荃、刘年新、古干先生等创作的中国对联画,两次漂洋过海,远赴欧澳两洲,并参加澳大利亚纳兰德拉市建市150周年展览,让外国友人领略了中国对联画的艺术风采。《中国楹联报》开辟联墨专版后,有些人不太理解,有人甚至写信给孟繁锦会长,说联墨版占用了对联的版面,得不偿失,并直言说他“老糊涂了”。孟会长顶住各方压力,坚持办好联墨专版,为楹联界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孟会长不仅是联墨双修的积极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幼承庭训,祖父孟松乔是晚清廪贡,是精于诗书、工于书法的饱学之士。正是这个书香之家,使他在幼年受到了良好的国学启蒙和正统的书法教育。六十年来笔耕不辍,书画遒劲大气,自成风规,受到李可染、关山月等大师的赞誉。李可染称赞他书法“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关山月认为他“才气超群”;权希军称他“书印两绝”;李铎赞其书“大气磅礴”。他的作品多次入展入书,许多作品勒石于庙宇,或刻于名山大川。大型隶书《中华慈善赋》《妈祖阁赋》受到广泛好评。出版有《曹操诗百米长卷》《隶书千字文》《锦云轩墨迹》《题耑墨存》等作品十余部。他的墨迹远播海内外。

猜你喜欢
楹联会长同志
FOR YOU, O DEMOCRACY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向雷锋同志学习
为什么仙人掌会长刺
孔府的年节楹联
徐州广化寺楹联赏析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怎么会长虫牙?
一句赠言
“片名趣答”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