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娜
从王安石的“钟山情结”看其隐逸情怀的演变
林晓娜
王安石在十七岁时便随父亲迁居江宁,从此与江宁结下不解之缘,前后在江宁居住二十年之久,而江宁的钟山更是王安石的精神家园,王安石对钟山的痴恋情结,绝不亚于欧阳修“二十年三十篇诗”的思颍念颍之情。从王安石的“钟山情结”,我们可以探究王安石隐逸情怀的演变,王安石的隐逸情怀始终以“钟山”为寄托,他入参朝政前在江宁读书讲学并屡次拒官,体现的是儒家式的待时之隐,执政变法时念兹在兹的“钟山情结”则展示王安石具备道家的功成身退思想,晚年退隐钟山的悠然闲适则是以佛释之隐为主。
王安石 钟山情结 仕隐观 隐逸情怀
Author: Lin Xiaona,
is from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tou University. Research feld is the literature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王安石(1021—1086)虽出生于江西临川,却与江宁(今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在此两度守丧、三知江宁府,十年退居,江宁可算是他的第二故乡。早在他早十七岁时便因父亲王益任江宁通判而迁居江宁,直到庆历二年(1042)应科考方离开江宁,在这五年间王安石饱读诗书,精研学术,建立起远大志向。嘉祐八年(1063)秋,王安石之母去世,王安石辞去知制诰职务再次回到江宁守丧,直到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先调知江宁府,九月又改命翰林学士调往汴京,这一次留居又达五年之久,而此次居宁,钟山的山水给王安石带来巨大影响,俨然已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成为他坎坷仕宦之途的避风港。读王安石的诗歌,我们能够感受到王安石在仕途辉煌时念念不忘归隐钟山之志,在艰难立朝时又以钟山为情感寄托从而抚慰尘世羁绊的苦恼,暮年终践行投老归隐钟山之约,退居半山十载。终其一生,“钟山情结”始终伴随着他,探究王安石的钟山情结,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的隐逸情怀的演变轨迹。下文将根据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分三个阶段,从其钟山情结来分析王安石仕隐观的嬗变过程。
王安石素以质朴俭约闻名,“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又有恬退的清誉,不以官职为意,《宋史》详细记载王安石颇具戏剧性的辞官之举:“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俾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王安石不为稻粱谋而苟且屈从,不汲汲求官职邀宠禄,却具有非同凡响的胸襟,在等待着最合适的时机“立登要路津”,以施展他的人生抱负和政治宏图。
王安石入朝主持变法之前,有《到家》、《若耶溪归兴》、《桃源行》、《天童山溪上》、《鄞县西亭》等写闲居优游的诗歌,有的还流露出对仕宦、羁旅生涯的厌倦。皇祐四年(1052),三十二岁的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写下《壬辰寒食》: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雕。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这首诗用比喻的手法写客居他乡的情绪,用夸张的手法写思江宁的辛酸之泪,后二联写羁绊官场的苦闷,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陈衍评说:“起十字无穷生清新,余衰飒太过。”的确,这首诗感情诚挚却意气消沉,代表着王安石“恬退”的一面,与“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之类自许甚高的豪言壮语截然不同。王安石在这段时间显示出来的“恬退”,其实是一种儒家式的待时之隐,他的雄图伟略总在恬淡的外表下跃跃欲试。
王安石于嘉祐八年(1063)八月守丧江宁,服除后屡次托病辞官,又在江宁闲居了两年。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嗣位,闰三月召王安石出知江宁府,次年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见大展雄图的时机已到,方欣然命驾赴京,并作《松间》表明心志:“偶向松间觅旧题,野人休诵北山移。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自不知。”关于此诗有一段逸事:
王介,字中甫,衢州人,博学善讥谑,尝举制科不中,与荆公游甚欢,然未尝降意少相下。熙宁初,荆公以翰林学士被召,前此屡召不起,至是始受命,介以诗寄云:“草庐三顾动春蛰,蕙帐一空生晓寒。”盖有所讽。荆公得之大笑,它日作诗,有“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自不知”之句。盖为介发也。
北山便是钟山,在今南京市东郊,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刘宋)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则归。后颙出为海盐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讥之。”南朝齐时周颙曾在钟山筑舍而居,后隐而复出为官,孔稚珪《北山移文》里所讽刺的假隐士“周子”,相传便是周颙,因此钟山亦称北山。王介诗句表面上是以被三顾茅庐的诸葛亮比王安石,其实是借《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之句讥讽王安石走了终南捷径。王安石自认为恪守“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原则,因时而行,伺机而动,进退有道,并不牵绊于官爵荣宠,便无所谓走终南捷径之嫌。
王安石早期践行儒家的待时之隐,在他的诗文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他经常讨论出处仕隐的问题,借以申明自己的志向,“出处但有礼,废兴岂所存”,便是“丈夫出处非无意”的转述,“迹似磻溪应有待,世无西伯可能留”;“勺水果非鱣鲔地,放身沧海亦何求”则表达对君臣风云际会的期待,若求知遇而不得时,与其屈身勺水之地,不如自放沧海。《两马齿俱壮》展示王安石对出处进退更为深入的思考:
两马齿俱壮,自骄千里材。生姿何轩轩,或是龙之媒。一马立长衢,顾影方徘徊。一马裂衔辔,奔嘶逸风雷。立岂饱刍豆,恋栈常思回。奔岂欲野齕,久羁羡驽骀。两马不同调,各为世所猜。问之不能言,使我心悠哉。
诗歌借千里马起兴,比喻贤士无论在朝或在野总会受到世人猜疑的感叹,在朝思欲有所作为的,便被讥笑为贪禄恋宠;在野纵情逍遥自适的,便被耻笑为自降其志,自暴自弃。其实这是王安石的自身比况,他鄙视那些庸俗之辈不能理解自己进退之间的用意而猜忌纷纭。可见,入参朝政之前,王安石屡辞清要之官并非出于“高尚其事,不事王侯”的高隐心理,而是出于韬光养晦的待时之隐,是他淡泊名利、安于朴素的个性使然。
熙宁元年(1068)至熙宁九年(1076)是王安石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身居相位,虽曾一度罢相,但一直是大权在握,大刀阔斧地执政变法。而从王安石的诗歌来看,他从被召离开江宁赴汴京时起,便一直怀有深切的林泉之思,一直在做功成身退的准备。
王安石在被召之后,写下许多怀念江宁山水及幽居生活的诗歌,抒发了入朝参政时身在庙堂而心在钟山的情怀。“北山云漠漠,南涧水悠悠。去此非吾愿,临分更上楼。”王安石临去南京之前,登上南涧楼眺望水云,对北山依依不舍。《离北山寄平父》中更是说他和钟山的清溪明月立下盟约:“日月沄沄与水争,披襟照见发华惊。少年忧患伤豪气,老去经纶误半生。休向朝廷论一鹗,只知田里守三荆。清溪几曲春风好,已约归时载酒行。”到金山寺一览“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之景,也萌生起乘桴浮于海的愿望:“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根据李德身先生的《王安石诗文系年》考察,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也作于此次赴京经过瓜洲时,“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刚要离去,便问归期,对钟山的情思何其深厚婉转。
京城为官的时候,“投老归来供奉班,尘埃无复见钟山。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三年衣上禁城尘,抚事怊然愧古人。明月沧波秋万顷,扁舟长寄梦中身。”他始终没有归属感,始终觉得京城之行如游梦中,钟山之思成为他人生的最终寄托。“投老翻为世网婴,低徊终恐负平生。何时白石冈头路,渡水穿云取次行。”“世故纷纷谩白头,欲寻归路更迟留。钟山北绕无穷水,散发何时一钓舟。”从这些诗歌我们能感受到王安石对钟山的痴恋情结,绝不亚于欧阳修对颍州“二十年三十篇诗”的思颍念颍之情。
随着政事日益艰难,新法受到朝野上下的强势阻挠,王安石的诗歌中越来越频繁地流露出归隐的情怀:“黄尘投老倦匆匆,故绕盆池种水红。落日欹眠何所忆,江湖秋梦橹声中。”“红襆未开知婉娩,紫囊犹结想芳菲。此花似欲留人住,山鸟无端劝我归。”是留是归,经常萦绕在王安石心头,久决不下,这与他政治上强忮的个性判若两人。熙宁七年(1074)四月,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职务,以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出知江宁府,仍主持修撰经义,这一次罢相,他得以重新回到北山的怀抱,“日日思北山,而今北山去。寄语白莲庵,迎我青松路。”卸下肩上重担后的轻松愉悦心情也屡见于诗歌中,“人间投老事纷纷,才薄何能强致君。一马黄尘南陌路,眼中唯见北山云。”但是,罢相寓居南京期间,“解玩山川消积愤,静忘岁月赖群书”,他的内心无法平静如水,“有道未行”的牵挂与惆怅比较突出:
田宅荒凉去复来,诗书颜发两尘埃。忘机自许鸥相狎,得祸谁期鹤见媒。此道未行身有待,古人不见首空回。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
这首诗反映王安石既有不能忘怀政事的苦闷,但性格中淡泊恬退的一面又使他能寄情山水、怡情诗书,把山水之乐与佛禅清音作为他人生的最后归宿。
王安石从应召赴京到位居宰辅,从不曾在意个人的荣华富贵。当他受到朝廷征召时,吴季野作诗来贺,王安石回赠之诗道:“岂堪置足青冥上,终欲回身寂寞滨。”他在尚未攀上高位时,就已经做好“回身”的准备。而当世人羡慕他跃居相位炙手可热时,他依然在想着投老隐退之事。据魏泰《隐居诗话》载:
熙宁庚戌冬,王荆公安石自参知政事拜相,是日,官僚造门奔贺者相属于路。公以未谢,皆不见之,独与余坐于西庑之小阁。荆公语次,忽颦蹙久之,取笔书窗曰:“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放笔揖余而入。元丰己未,公已谢事,为会灵观使,居金陵白下门外。余谒公,公欣然邀余同游钟山,憩法云寺,偶坐于僧房。是时,正当霜雪,而虚窗松竹皆如诗中之景,余因述昔日题窗,并诵此诗,公怃然曰:“有是乎。”颔首微笑而已。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安石不慕名利、志趣高远的天性。说到底,他在执政推行新法的时期就一直秉持着道家功成身退的仕隐观,“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他只希望自己能像浮云一样把霖雨洒向人间之后便急流勇退。要之,功成身退是王安石的理想,支撑着他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地推行新法;功成身退也是王安石的信念,使他在炙手可热时仍然葆有一份恬静淡泊的情怀,在形势不利时急流勇退,恬然隐于半山,寄心佛老。
熙宁九年(1076)十月,朝廷诏准王安石免相,王安石退居江宁,起初仍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次年辞去判江宁府的职衔,直到元祐元年(1086)逝世,一直在钟山过着退隐生活。他在府城东门和钟山的中间凿池植树,营造几间屋舍,名之为“半山园”,《示元度》写他营建半山园的过程和半山园周围的环境:
今年钟山南,随分作园囿。凿池构吾庐,碧水寒可漱。沟西雇丁壮,担土为培塿。扶疏三百株,莳栋最高茂。不求鹓雏实,但取易成就。中空一丈地,斩木令结构。五楸东都来,斸以绕檐溜。老来厌世语,深卧塞门窦。赎鱼与之游,喂鸟见如旧。独当邀之子,商略终宇宙。更待春日长,黄鹂弄清昼。
“随分作园囿”、“但取易成就”表明诗人连营造屋舍也取顺应机缘、不务奢华的态度,在这样远离人寰的环境里,终日与无心无欲的山林鱼鸟相伴,足见诗人也已遗心世外。他常乘驴出游,恣意林泉,游山寺访高僧,并潜心佛禅,诵书吟诗:
王荆公领观使,归金陵,居钟山下,出即乘驴。余尝谒之,既退,见其乘驴而出,一卒牵之而行,问其指使,相公何之。指使曰:若牵卒在前听牵卒,若牵卒在后即听驴矣。或相公欲止则止,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随行。未尝无书,或乘而诵之,或憩而诵之。仍以囊盛饼十数枚,相公食罢,即遗牵卒,牵卒之余,即饲驴矣。或田野间人持饭饮献者,亦为食之。盖初无定所,或数步复归,近于无心者也。
程章灿先生说,退居金陵的王安石“成了一朵出岫的云,出本无心,行也没有定所”,诚然,王安石晚年静习佛法,闲参禅心,生活与心态都随适自然、平和闲散,说他是一朵“钟山云”是和王安石本人莫逆于心的,究其理由有如下四方面:首先,王安石喜欢以“闲云”比喻禅师、道士、隐士的行踪、心性,说碧岩道光法师是“去马来车扰扰尘,自难长寄水云身”,说致仕退隐之人是“暮年朱绂水云身”。“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闲”,心性如云、身闲似云是王安石向往的人生境界。其次,闲云是王安石晚年最忠实可爱的朋友:“朝随云暂出,暮与鸟争还”;“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有时又是他的体己之物:“城郭山林路半分,君家尘土我家云。莫吹尘土来污我,我自有云持寄君。”还可助他招邀志趣相投的友人:“山林投老倦纷纷,独卧看云却忆君。云尚无心能出岫,不应君更懒於云。”复次,“云”是他修炼“无心”的师法对象:“安得湖山归我手,静看云意学无心”;“独饭墙阴转,看云坐久如”。
最后,王安石诗歌中对云意象情有独钟,常常从不同角度加以发掘,翻奇出新。王安石诗歌中描写了千变万化的“云”的意象,水中之云、托月之云、草木之云、随人之云,各有各的姿态。列举数例如下:
槐阴过雨尽新秋,盆底看云映水流。(《怀府园》)
月堕浮云水卷空,沧洲夜溯五更风。(《江宁夹口三首》其二)
霜繁红树老,云澹素蟾清。(《迟明》)
霭霭桑柘墟,浮云变姿媚。(《春从沙碛底》)
水映茅篁竹,云埋茑女萝。(《重游草堂寺次韵三首》)
樵蹻踏云归旧径,渔蓑背雨向前溪。(《次韵平甫村墅春日》)
林逋也喜欢写“云”,存诗314首,“云”作为意象出现了67次(除去专有名词和有指代性的词语),但和王安石比起来,他笔下的“云”显得较为单一化、一般化,往往是注重云对其他意象的衬托,构造出诸如“归云”、“云树”、“云萝”、“云根”、“云衣”、“秋云”、“云岩”此类的综合意象,例如:“片月通萝径,幽云在石床。”(《湖山小隐》其三)“千里白云随野步,一湖明月上秋衣。”(《闻灵皎师自信州归越以诗招之》)“归云带层巘,疏苇际沧洲。”(《中峰行乐却望北山因而成咏》)“苔生晚片应知静,云动秋根合见闲。”(《林间石》)王安石的“云澹”、“云埋”、“云变”、“踏云”、“映云”则千姿百态,动静皆宜,有时还富于趣味,如“云与渊明出,风随御寇还。燎炉无伏火,蕙帐冷空山”。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之成典,写李叔时像陶渊明那样随无心的白云出游,很有意趣。王安石对“云”意象的挖掘,不仅通过多变的艺术手法获得各种审美效果,还对“云”意象的象征内涵进行多角度的挖掘。王安石《雨过偶书》“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这是他早年功成身退的隐逸思想的表达,晚年所咏的白云则是:“英英白云浮在天,下无根蒂旁无连。西风来吹欲消散,落日起望心悠然。愿回羲和借光景,常使秀色当檐边。时来不道能为雨,直以无心最可怜。”王安石晚年专爱白云的无心、悠然,愿得英英浮云常伴身边。其《即事二首》写他从白云悟禅:“云从钟山起,却入钟山去。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来去无心、悠然往还、不可寻觅的钟山云,其实是摒除妄念、清净悠闲、自得其乐的自我形象的写照,所以,我们不妨把“钟山云”视为王安石晚年寄心佛老形象的譬喻。
带着闲云野鹤一般的心性,王安石在钟山一带徜徉山水和寺庙,与得道高僧、世外高士结交,诗歌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王安石晚年记叙游踪的题壁诗与游佛寺宝塔的诗歌数量剧增,艺术精湛,最能证明他从山水、佛禅、诗歌三位一体的活动中获得心灵的宁静。请看《登宝公塔》: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宝公塔是王安石晚年常去之处,不仅因为那里是他的爱子王雱的祠堂所在,可供他寄托哀思,还因为那里景色佳胜,能让他平息烦襟。这首诗前三联描述的场景生动贴切,萧散闲定而又幽静岑寂之境呼之欲出,若非对此境界有真切的体验,不能道得如许切实可感。《冷斋夜话》云:“造语之工,至于荆公、山谷、东坡,尽古今之变。荆公曰:‘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山谷曰:‘此诗谓之句中眼,学者不知此妙,韵终不胜。’”该诗二、三联的精工巧妙是有口皆碑的,黄庭坚所谓的句眼指“转”、“分”、“摇”、“矫”等字,这些经过琢磨锻炼的诗眼,可见王安石晚年着力为诗。最后一联透露出佛禅对王安石的浸淫,王安石与守塔僧人不分主客,心照神交,有忘言之契,他们经常一同参禅说佛,共臻忘我境界。要之,放浪山水、谈佛悟道、吟诗作对构成了王安石晚年的钟山退隐生活。
总之,王安石的钟山情结从少年时代便已萌生,一直持续到终老,他的钟山情结反映的其实是他融合儒道释思想的仕隐观,是他对出处行藏的思考与选择,从入参朝政前的儒家式的待时之隐,到执政变法时秉持的道家的功成身退思想,再到罢相后的佛禅之隐,王安石的隐逸情怀始终以“钟山”为寄托,钟山的山风水云、亭台庙宇是王安石艰难仕进时的心灵镇静剂,是他经历人世沧桑的情感避风港。
注解【Notes】
① 本文为汕头大学文科科研基金项目《北宋隐逸诗与隐逸文化研究》(项目编号:SR11006)、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北宋隐逸诗与隐逸文化研究》(项目编号:STF13005)的阶段性成果。
② 王安石:《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李璧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8页。以下所引王安石诗歌皆出自本书,只出注诗题和页码。
Wang Anshi moved to Jiangning with his father and forged an indissoluble bound with Jiangning when he was seventeen years old. He was living in Jiangning for twenty years. The Zijin Mountain is the spiritual home of Wang Anshi. From Wang Anshi's "Zijin Mountain complex", we can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Wang Anshi's reclusive feelings. Wang Anshi's reclusive feelings rested upon "Zijin Mountain". He repeatedly refused offcial position before participating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affairs. His standing-by time embodied the Confucian's reclusive thought. When he presided over the affairs of political reform, he conceived the Taoist thought of retiring after winning merit. He leisurely lived in Jiangning as a Buddhist after retiring from politics.
Wang Anshi Zijin Mountain complex concept of being an offcial or a recluse reclusive feelings
林晓娜,汕头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作品【Works Cited】
[1](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557页。
[2](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542页。
[3]陈衍:《宋诗精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4]王安石:《龙泉寺石井二首》,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4页。
[5]王安石:《松间》,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2页。
[6]叶梦得:《石林诗话》,载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35页。
[7]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1页。
[8]王安石:《四皓二首》其二,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9]王安石:《严陵祠堂》,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8页。
[10]王安石:《两马齿俱壮》,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35页。
[11]王安石:《再题南涧楼》,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9页。
[12]王安石:《离北山寄平父》,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7页。
[13]王安石:《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9页。
[14]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
[15]王安石:《泊船瓜洲》,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7页。
[16]王安石:《怀钟山》,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2页。
[17]王安石:《京城》,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1页。
[18]王安石:《中书即事》,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8页。
[19]王安石:《世故》,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5页。
[20]王安石:《壬子偶题》,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7页。
[21]王安石:《后殿牡丹未开》,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1页。
[22]王安石:《思北山》,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23]王安石:《人间》,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0页。
[24]王安石:《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656页。
[25]王安石:《酬吴季野见寄》,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2页。
[26]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校注》,陈应鸾校注,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58页。
[27]王安石:《雨过偶书》,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1页。
[28]王安石:《示元度》,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29]王巩:《清虚杂著补阙》,见《知不足斋丛书》第五集《清虚杂著》。
[30]程章灿《半山夕照——王安石与南京》,载《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2期,第76页。
[31]王安石:《寄碧岩道光法师》,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5页。
[32]王安石:《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1页。
[33]王安石:《赠僧》,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5页。
[34]王安石:《自白门归望定林有寄》,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5页。
[35]王安石:《定林院》,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6页。
[36]王安石:《戏城中故人》,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9页。
[37]王安石:《招杨德逢》,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1页。
[38]王安石:《同陈伯通钱材翁游山二君有诗因依元韵》,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74页。
[39]王安石:《独饭》,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8页。
[40]王安石:《题定林壁怀李叔时》,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750页。
[41]王安石:《雨过偶书》,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1页。
[42]王安石:《白云》,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8页。
[43]王安石:《即事二首》,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36页。
[44]王安石:《登宝公塔》,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5页。
[45]惠洪:《冷斋夜话》,黄进德批注,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Title:
A Study of Reclusive Tendencies in Wang Anshi's Works Related to The Zijin Mountain Comp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