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炜 黄平 杨晓帆
王小波的文学位置一直颇为独特,一方面他几乎是一代青年人的偶像,不仅代表了某种文学的先锋,又隐隐被政治所征用,在90年代的语境中被建构为一种符号化的象征;而在另外一方面,他的作品一直缺乏更专业性的解读和清理,比如在一个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他的作品被界定为“同性恋”文学而作了另类的图解。他的文学史地位因此也一直难得彰显,并被卷入各种新闻式的话题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要厘清围绕王小波的种种话语,至少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进行外部的处理,对事件的建构进行发生学的回放,并尽量全面的占有各种历史资料;二是在此基础上对王小波的全部作品进行仔细的读解,这种解读不是基于某种理论的教条,而是基于一个作家创作时全部的“文学社会学”。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研究的设想,实际操作起来可能要复杂得多,这也是需要提醒研究者的地方,对于王小波这样的作家来说,保持其含糊不清的复杂性可能比清晰无比的“八股式”研究要有效得多。
原帅的论文《王小波的历史节点》基本上基于外部研究的思路,他以几个关键的时间点为纲,初步搭建了一个王小波现象的因果逻辑链条,并借助一些重要的资料,呈现了一个并非“文学偶像”的王小波形象。很显然,对于王小波研究来说,这仅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