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华
2012年,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多年来,为了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中国当代文学家们付出了艰苦不懈的努力。除了莫言之外,贾平凹也是获得世界认可的当代优秀中国作家之一。身为中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先后获得过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奖等国际奖项,其作品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多种文字在海外翻译出版,在世界文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正如吴赟在《〈浮躁〉英译之后的沉寂——贾平凹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中论述的那样,“相比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贾平凹在国际社会中所获得的关注和认可却远远不及”。而在英语世界之外,日本一向注重对中国文学的观察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贾平凹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和研究情况,为贾平凹乃至其他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作品在日本和海外其他地区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
迄今为止,贾平凹的小说在日本被正式翻译并出版的单行本仅有3 部,分别是井口晃翻译的《鸡窝洼的人家》(《野山-鶏巣村の人びと·他》,德间书店,1987),吉田富夫翻译的《废都》(中央公论社,1996)和《土门》(中央公论社,1997)。
日本德间书店在1987年至1990年期间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选集》系列丛书,该丛书共12 卷,选译了王蒙、史铁生、古华、莫言、刘心武等众多当代中国知名作家的代表作品。其中第4 卷为贾平凹选集,收录了《鬼城》、《鸡窝洼的人家》和《小城街口的小店》等三部中短篇小说。译者为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井口晃,他也是第一位将贾平凹介绍到日本的翻译家。
为了使日本读者更加全面认识中国作家贾平凹、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容,在该卷译本中,除了上述三篇小说外,还附有一篇译者亲笔撰写的《解说》。在长达十数页的解说中,井口晃首先记叙了贾平凹儿时至成年的主要人生经历及其文学创作发展的历程,积极评价和肯定了贾平凹的文学观。
在作品解说方面,考虑到日本读者对于刚刚步入改革开放的中国农村及山村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变化知之甚少,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山村新旧思想观念大碰撞的故事,井口晃特别花费笔墨详细解说了《鸡窝洼的人家》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和作品内涵。《鸡窝洼的人家》以主人公禾禾为中心展开故事,讲述他如何在“折腾”中发家致富,于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周围人固有的、保守的思想观念,带领大家寻求致富之路的故事。译者的解说使日本读者在贾平凹平和自然的叙述中,了解一个悲喜交织的故事。透过两个家庭重组,使读者看到中国的时代变革和观念的更新,表明当新的经济结构出现的时候,人们原有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将受到强大的冲击并随之发生变异,这是时代的必然。
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外,译者(或者出版商)能从众多贾平凹的优秀作品中选取《鸡窝洼的人家》来翻译,多少也受到了电影《野山》的影响。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发表于1983年10月,1985年获得西安首届“冲浪”文学奖。次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野山》一举夺得第6 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5项大奖,在1986年东京的“中国电影展”上,受到了日本观众的广泛关注。此后,小说《鸡窝洼的人家》和电影《野山》在国内外还多次获奖,在中国文学史和电影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关于译介选篇的问题,译者井口晃在《解说》中最后也提到“如果现在(指1987年夏,笔者注)选择的话,一定会从《商州》系列中选取几篇翻译。不过。筹划出版这本选集的时候尚未做好翻译《商州》的准备,期待以后再有机会。”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商州》仍未被翻译成日文。
日本佛教大学名誉教授吉田富夫是第二位将贾平凹小说译介到日本的翻译家。在《鸡窝洼的人家》被译介到日本将近10年后,1996年和1997年,吉田富夫相继翻译并出版了贾平凹的《废都》和《土门》。
《废都》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描写当代知识分子生活的小说,由于其独特而大胆的态度以及赤裸裸的性描写,自出版之日起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议。小说毁誉参半,誉之者称为奇书,毁之者视为坏书。1993年,《废都》发表在《十月》杂志第4期,后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由于大量的性描写下半年即遭禁。然而,在国内遭禁的17年间,关于《废都》的话题却从未间断,1997年贾平凹凭《废都》获得法国著名的费米娜文学奖,在海外赢得了声誉。而日文版《废都》也恰恰是在这一期间翻译出版的。
贾平凹对《废都》这部作品能够被译介到日本感到格外喜悦,他特地为日文版《废都》作序,明确表示“自《废都》先后被翻译为英语、法语和韩语后,我个人十分期待日文版的出现。”因为“日本是中国的邻邦,曾经有众多中国著名的作家留学日本,而且我在刚步入文坛的时候也受到了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的影响。如今我的期待终于变为现实,这令我异常欣喜”。贾平凹一向低调,这种溢于言表的“欣喜”更多的应该是来源于国外的认可带给他的一份欣慰和自信。2009年7月28 日,《废都》解禁,由作家出版社再度出版,并与《浮躁》、《秦腔》组成《贾平凹三部》。
吉田富夫之所以选择《废都》是因为“这部作品不同于《鸡窝洼的人家》、《商州》、《浮躁》等以作者故乡商州为舞台的寻根文学,是贾平凹第一部以城市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审视自我存在根本的小说,而且小说直面自我丑恶这一点堪称是这部作品的一个飞跃,我认为这是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2006年8月,吉田富夫在接受《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时再次高度评价《废都》,并明确陈述了选择翻译这部作品的理由:“中国改革开放后被介绍到日本的现代中国文学当中,我所知道的畅销书有两部,其中之一就是贾平凹的《废都》。这本书我是译者。我认为畅销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它在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当中第一个大胆地描写了性问题;二是它的后面有作者贾平凹的深刻的自审意识。其实,这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看了《废都》后,我感到非常兴奋,便开始翻译。”
贾平凹自1972年起就居住在西安,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文学世界都以自身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为根基,带有浓厚的乡土民情和淳朴的山村民风。《废都》是贾平凹第一部关于城市的长篇小说,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蝶、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的“废都”景观。这部小说是贾平凹第一次尝试审视自己生活了20 多年的城市,把自己对这座古城的认识和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对于日本读者能否理解、如何接受《废都》这部作品,贾平凹在序文中表示“尚属未知数”,不过他希望读者能够“慢慢地、仔细地品读这部小说,因为这部小说既可能是极其有趣的一本书,也可能是极易招致误解的一本书。它所描写的是20 世纪末的中国现实,是20世纪末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精神构造和生命意识”。
1997年出版的《土门》是贾平凹最后一部被翻译成日文的小说。作品围绕乡村与城市的争斗展开,讲述了一个村庄城市化的过程。这是贾平凹所有长篇小说中篇幅最短的一部,但也是最有特色的。小说脱离了贾平凹一贯的排斥都市、向往乡村的情结,理智地对城市当中腐朽的生存方式和乡村的保守心态进行了双重批判。
吉田富夫连续两年翻译出版两部贾平凹小说,这种势头当时如果能够持续下去的话,贾平凹作品在日本的影响也许会是另一番天地。然而两部译作之后,吉田富夫转向翻译莫言的作品。自1999年翻译出版莫言《丰乳肥臀》后,迄今为止,吉田富夫已经翻译了8 部莫言的作品,《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等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都是由吉田富夫翻译的。
与贾平凹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基本相同的是,对贾平凹小说的日文翻译也都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的。进入新世纪后,贾平凹的作品在日本再没有翻译出版过单行本,唯有日本驹泽大学教授盐旗神一郎在2005 至2008年期间翻译了《猎人》、《太白山记》和《有着责任活着》等3 则短篇。
日本读者总体上倾向于阅读本国和欧美的畅销书,在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人群并不庞大,“中国作家的翻译小说在日本顶多也就卖2000 本左右,莫言算是例外,可以卖3000多本,算是在日本卖得最好的。”虽然《鸡窝洼的人家》、《废都》、《土门》等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为贾平凹赢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两、三千本的销量很难在日本社会形成大众化的阅读趋势,而以汉学家为主的小众阅读群体也使得日本的贾平凹研究成果不够丰厚。
事实上,对贾平凹的文学研究要早于对其作品的翻译。早在1982年,《鹿儿岛经大论集23》上就发表了一篇题为《贾平凹的小说》的论文,作者为名和又介,现为同志社大学教授。该论文是迄今能够查阅到的日本最早的专门研究贾平凹的学术论文。文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章介绍了贾平凹的生活和创作经历,第二章分别以“生活之歌”、“封建意识”、“散文诗”为题,将贾平凹的小说分为三个时期,对各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解读。作者将贾平凹的大学时代到79年底划分为第一个时期,通过介绍《春女》、《第一堂课》、《满月儿》、《第五十三个》、《进山》、《竹子和含羞草》等作品,概括了贾平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风格和特点。作者划分的第二个时期为80年至81年上半年,他认为这一时期是贾平凹挑战社会问题,尝试多种文学题材,形成独特文学风格的时期,指出《罪证》、《地震》、《提兜女》、《他和她的木耳》、《夏家老太》、《鲤鱼杯》、《年关夜景》等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助长官僚主义孳生的农民封建意识是贾平凹这一时期文学批判的重点。1981年以后是第三个时期,主要介绍了《文物》、《沙地》和《病人》等作品,作者将这一时期贾平凹作品形容为“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般的散文诗”。
另外,除了以上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外,名和又介还提及了贾平凹《结婚》、《老人》、《马大叔》、《好了歌》等几则短篇小说,并在附录部分汇总了1977年至1982年贾平凹发表的作品目录。最后,名和又介以对贾平凹的美好祝福来结束论文,表现出对这位中国作家的由衷的钦佩与敬意。
吉田富夫不仅是贾平凹两部作品的翻译者,也是一位深入研究贾平凹文学的学者。在《莫言与贾平凹文学的可能性》中,吉田富夫以《废都》为例,通过透彻地分析贾平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颓废的世界”、“赤裸裸的人性丑恶”,敏锐地捕捉到了贾平凹作品风格的变化以及作家“自审意识”的建立,并高度评价《废都》为“新时期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日本驹泽大学盐旗伸一郎教授近年来致力于贾平凹的作品研究和短篇翻译,2004年发表《贾平凹近作中表现出的创作目标》,2008年发表《贾平凹〈秦腔〉的叙述方法》。1998年,他还在中国国内的学术杂志《小说评论》第79号上发表论文《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这篇论文被雷达主编的《贾平凹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收录。
此外,他还翻译了一些贾平凹的短篇作品,包括:《猎人》(2005)、《太白山记》(2006)和《有着责任活着》(2008)等。
盐旗伸一郎在《贾平凹近作中表现出的创作目标》一文中指出“进入九十年代后,贾平凹从《废都》到《病相报告》,10年发表6 部长篇小说,堪称贾平凹的长篇时代(之前只有《商州》和《浮躁》两部)”。该论文分析了90年代贾平凹长篇小说的特点,论述了90年代以后贾平凹“寻根”文学到“反寻根”小说文学观的探索与形成。并以中篇小说《阿吉》为例,对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的人物创作、叙事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解读和分析。在另一篇论文《〈秦腔〉的叙述方法》中,盐旗伸一郎透过2003年的长篇小说《秦腔》探讨了贾平凹文学在创作方面发生的变化,此外,对小说《秦腔》中登场的300 多人物进行梳理,从中选取了40 个主要人物进行了简要介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盐旗伸一郎十分关注中国国内贾平凹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在其两篇论文中除大量参考、引用中国国内的贾平凹学术研究成果外,更能灵活地将《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关于〈秦腔〉和乡土文学的对谈(与郜元宝的对谈)》(《上海文学》2005年7期)、《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贾平凹北京大学演讲,2002年5月)等贾平凹本人亲自表述出来的观点、想法运用其中,有效地论证了个人观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其观点和论述屡屡被其他论文引用这一点来看,足以证明盐旗伸一郎的贾平凹研究在日本的权威地位。另外,盐旗伸一郎所翻译的《猎人》、《太白山记》和《有着责任活着》等也是目前在日本对贾平凹作品的最新译介。
在为数不多的所有贾平凹研究的论文中,日本和光大学教授加藤三由纪的《贾平凹的〈高兴〉》一文所选取的研究作品是较新的贾平凹小说。《高兴》是贾平凹200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进城拾荒的农民刘高兴在都市里的生存故事。这是一个密布着冲突、错位、荒谬、伤痛、病象重重而又情切至深的当代故事。加藤三由纪在论文中解说作品,探讨主人公刘高兴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指出“贾平凹的《高兴》是一部界于底层文学和乡土文学的交汇点,描写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步入城市的农民生存状况的作品。这部作品无论对于希望重新审视‘要写什么’的贾平凹,还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都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面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面对农民的生活与现实碰壁后的心灵空虚将会产生什么?”
其他关于贾平凹作品的研究还有:布施直子《读贾平凹的散文》(2012)、加藤奈津子《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研究——与电影〈野山〉相比较》(2010)。由于加藤奈津子的论文是未经正式发表的新潟大学人文学部本科毕业论文,这里不做详细介绍。神奈川大学讲师布施直子以贾平凹散文集《我有一个狮子军——贾平凹寄给小读者》(21 世纪出版社,2011.11 第一版)的18 篇散文为研究对象,着重介绍了其中“写景·摹物篇”《月迹》、《一只贝》、《丑石》、《古土罐》、《晚雨》、《我有一个狮子军》、《残佛》等,以便于日本读者及研究者了解贾平凹较新的散文作品。
以上综述了贾平凹在日本的研究情况。显而易见,由于贾平凹的代表作品在日本翻译得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此针对贾平凹文学展开的研究数量也很少,截至目前统计不足10 篇。而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至今,日本学界研究莫言文学的文章有近50 篇,这与莫言主要代表作品在日本已经全部译介不无关系。可见,作家在海外的译介与研究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正比的。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还将不断被日本学者翻译介绍到日本,对莫言文学的学术研究也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莫言获奖之后,他的书在日本销量增加,很多作品都再版发行。而且,日本的一些书店还有意识地在莫言作品专区旁边摆出中国其他当代作家的作品销售,这对扩大中国作家在日本的影响大有裨益。希望更多贾平凹的文学作品也能以此为契机被介绍到日本,让日本读者对他的作品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近年来,贾平凹不断推出新作,坚持着丰富多产的创作实践。最新力作《带灯》获得2013年“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同时获得《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13年度最佳奖。在新近揭晓的2013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25部上榜作品中,贾平凹《带灯》榜上有名。2013年全国出版的原创长篇多达4000 多部,《带灯》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足以证明国内对贾平凹小说的认可和赞誉。然而,如何让贾平凹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海外得到完整的翻译和推介,使贾平凹作品能够在异域的土壤上开花结果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要继续扩大贾平凹作品在世界的影响力,为海外读者接受和欣赏,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吴赟分析贾平凹作品在英语世界译介较少的原因时指出,贾平凹在对待翻译的看法以及树立国际合作眼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李星也曾直言陕西作家固守乡土,很少走出去,以前有人叫贾平凹去香港他都不去,这对我们冲击世界有着很大的拘囿,是陕西作家必须改进的地方。的确,包括贾平凹在内的陕西作家多给人留下闷头苦干,不善交流、不善推销自己的印象。关于为何拒绝“走出去”这一点,贾平凹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曾表示“我刚刚出道时,外国翻译我很多作品,大概有十几种文字,法语版本最多。当时很多翻译者和评论家、出版人都和我有联系。1991年我去过美国,参加《浮躁》英文版在美的首发式,跑了纽约、华盛顿、丹佛、洛杉矶。国外时兴搞读书会,每到一个城市,都让我用陕西话念小说。当时聂华苓就让我唱一首民歌,理由是音乐是最好的沟通。后来我唱了《浮躁》里引用的陕南民歌,没想到读者都鼓掌,效果很好。后来因为《废都》惹了事,一下被打入冷宫。我干脆就隐居,借机躲开社会活动,到乡下躲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所有的出国活动也都拒掉了,就连《废都》获得了费米娜奖,我也没有去法国领奖。后来,法国给我颁‘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也是在北京法国大使馆领的奖。二十多年来一门心思写小说了。”而对于选择回避是否后悔的问题,贾平凹回答“中断和国外的联系,是主动也是被动的选择。小时候我总也长得不高,长得不高的人,一般不愿到人多的地方去。尤其我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之后,我就更加把自己封闭起来。”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西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很少被翻译成其他文字或者在国外出版,这极大地限制了陕西作家在海外的影响力。作为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已经意识到“走出去”的重要性,2008年9月成立的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翻译委员会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在陕西省作协与陕西省译协的共同努力下成立的该委员会,目的在于整合陕西省的翻译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把陕西的优秀文学作品推向世界。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推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和支持中国的中译外事业,陕西作协文学翻译委员会的成立,是对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积极响应,也标志着陕西文学翻译事业走上一个新的阶段。
另外,贾平凹在“文学陕军:再次出发”文学研讨会上指出“中国作家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学的品质。这是人类的天,这是中国的地。要仰望世界的天,写出中国的地。这样的文学才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读出启示,读出兴趣。”表现出贾平凹希望中国作家的作品引起世界关注,同时希望通过中国作家的自身作为,改变“外部世界看待中国当代文学时关注作品政治成分大于文学价值成分的现象”。
吉田富夫的译介帮助莫言成就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梦想,村上春树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也离不开林少华等翻译家的努力。因此,找到能向日本社会成功译介贾平凹作品的优秀的翻译家至关重要。
第一节中谈到吉田富夫曾经翻译过贾平凹《废都》(1996)和《土门》(1997),之前他翻译过的其他作品还有:鲁迅《二心集》(1984年,学习研究社)、叶紫《丰收》(1962年,筑摩书房)、萧平《三月雪》(1971年,河出书房新社)、茹志鹃《阿舒》(1971年,河出书房新社)等。自1999年翻译莫言《丰乳肥臀》之后就成为莫言作品的主要日译者,迄今为止已翻译出版了8 部莫言代表作品。吉田富夫翻译莫言小说的契机源于1997年,当时莫言作为电影《红高粱》的原作者在日本相当有名。吉田富夫读到莫言《丰乳肥臀》,这部小说中的部分内容引起了他的共鸣。“我在日本的农村长大,从小从事农活。我父亲是打铁的,莫言的周围也有类似的人,《丰乳肥臀》里就有打铁的,这部小说里母亲的形象和我母亲的形象一模一样,真的,不是我杜撰的。我开始认真翻译《丰乳肥臀》之后,完全融入莫言的世界了。”吉田富夫先是作为一个研究者读了《丰乳肥臀》原作后很受感动,认为这种说出了中国农民真话的小说过去从没有出现过,于是产生了翻译的强烈欲望,马上积极与中方联系,最终获得莫言本人的授权,并从此与莫言成为挚友。
为了让现代的日本读者更加了解《丰乳肥臀》的历史背景,吉田富夫注重在翻译技巧上下功夫,将每一章都加了原文没有的小标题,比如《第一章、日本鬼子来了》、《第二章、抗日乐曲》等等,还添加了一些帮助解说该章节历史背景的译注。2003年,吉田富夫翻译了莫言《檀香刑》,这部小说一半以上内容为作者虚构,以说唱风格的山东省地方戏“猫腔”为主调,每一章开头都有一段“猫腔”。吉田富夫翻译时做了一些努力,将其转化成日本的“五七调”,受到多方好评。
可以说,遇到这样一位勤恳、用心的优秀译者,对莫言来说是一种幸运,当然最终征服译者的只能是作品本身。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并邀请法语、德语、英语、日语、挪威语的译者前往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大派对无疑是对译者表达敬意的最佳方式。莫言自己也说:“我借这个机会,向很多翻译我作品的翻译家、汉学家致以敬意。通过翻译,我们的文学才能走向其他国家。”
贾平凹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弥漫着乡土气息的陕西方言是贾平凹文学的显著特征,而这种方言俗语的运用无疑为翻译设置了很大的障碍,会使一部分译者因面临较大挑战而望而却步。截至目前,贾平凹的日译本翻译都是由日语母语译者完成的。日语母语译者在熟练运用本国语言、熟悉文化观念、读者审美习惯以及阅读感受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保证译本语言表达的自然流畅、准确和文学美感。但是,反过来看,对于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人情世故、情绪色彩、尤其是贾平凹作品中陕西地域独特的乡土风情、村俗俚语等,要想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对日语母语译者来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需要译者非同一般的功力。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既全面展现贾平凹作品浓郁的地域风格,又不失自然流畅的表达美感,可以考虑这样几种翻译模式:1)以中国本土译者和日语母语译者合作的方式;2)由中国本土译者翻译,以日语为母语的著名翻译家定稿的方式;3)由长年生活、定居在日本的中国翻译家(陈忠实《白鹿原》即由日本神田外国语大学教授林芳翻译)完成翻译的方式。总之,找到高水平的翻译对于贾平凹小说在日本推介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一个作家,要开拓自己的传播空间,在另一个国家延续自己的生命,只有依靠翻译这一途径,借助翻译,让自己的作品为他国的读者阅读、理解与接受。一个作家在异域能否真正产生影响,特别是产生持久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形象。”借助于高水平的翻译,作家及其作品才能在异域的空间中得到艺术生命的延续,树立其在世界范围的形象。而及时、有效地将最新作品推介出去对提高作家在异域的影响力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近年来在中国的推介就是十分成功的一个例子。每次新作问世,不仅在译者的人选方面制造出很多话题,在第一时间推出新作中文版方面也运作得当,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出版界人士和读者对村上春树小说的期待和关心,有效地扩大了作家在中国的影响力。
村上春树的最新长篇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2013年4月12 日凌晨在日本正式开始发售,这是2010年4月的《1Q84》第三卷发售以来,时隔近三年村上春树首次出版长篇小说。该书上市7 天突破100万册,打破日本迄今所有销售纪录,位列日本2013 畅销书综合类榜单第一名。
这股在日本掀起的销售狂潮很快就影响到了中国大地。这部小说的繁体版由台湾时报出版社于2013年10月1 日出版,不过香港部分书店于9月22 日起已开始发售,成为全球最早开卖的地区。中文简体的版权在经过几家出版社之间的“争夺”之后,最终由新经典文化公司获得授权发行,2013年10月21 日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仅用半年时间完成译介和出版,不得不说村上春树小说在中国的推介是十分高效的。这种译介和营销的有效结合,使作家作品能够及时得到接受、欣赏、评论乃至研究,这对于作家及其作品在海外艺术生命的延续、形象的树立、影响力的扩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家积极参加在海外举行的书展推介、读书会,与海外的作家、汉学家开展交流等活动,也是快速、有效推介新作品的方式之一。另外,“一位外国作家在日本被接受,最需要的是时间,需要持续地翻译出版。还有一个因素是和电影的结合。莫言首先是作为电影《红高粱》的原作者而被介绍到日本来的。这也许可以说是莫言的幸运之一吧。”
尽管贾平凹作品在日本译介和研究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但应该说贾平凹在日本拥有良好的接受基础。日本上至国立国会图书馆,下到各大学图书馆都馆藏着丰富的贾平凹研究资料,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国内出版的著作和论文,而且不乏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另外,日本的各类书店也有大量的贾平凹相关书籍,通过网络能够轻松买到所需的贾平凹研究资料。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还有人专门开设了支持和推广贾平凹小说的个人网站。可见,只要有合适的契机,贾平凹译介和研究在日本异域的土壤上开花并不只是一个梦想。当然,我们也不能急于求成,“文学走出去不同于出口商品,这是缓慢的过程。今年翻译一百本,或者明年一本没翻译,对世界没有任何影响,世界可能会以上百年作为一个周期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学。和80年代比较,现在中国的对外翻译引起了中国和西方的普遍关注,可能为作品走出去带来积极效果。首先是数量增加了,做译介的人增加了,对翻译过程中技术问题的解决会有越来越多的办法和建议。”作为陕西省作协文学翻译委员会的成员之一,笔者愿为推广陕西作家、推介贾平凹作品竭尽个人绵薄之力。
注释:
①吴赟:《〈浮躁〉英译之后的沉寂——贾平凹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小说评论》,2013年第3期,第72页。
②⑤贾平凹著,吉田富夫译:《废都》,《日本語版への序文》,日本:中央公论社,1996年,第3-5页。
③⑨吉田富夫:《莫言や賈平凹の文学の可能性》,《现代中国78号》,2004年,第19-28页。
④⑥21 24舒晋瑜:《十问吉田富夫》,《中华读书报》,2006-08-30。
⑦伊藤敬一:《「文化大革命」と「文芸講話」》,《中国研究》,1979年6月号第31页对贾平凹《铁妈》中概念化人物的描写进行了批评,但并非专门研究贾平凹的论文。
⑧名和又介:《賈平凹の小説》《鹿児島経大論集23》,1982年,第182页。
⑩盐旗伸一郎:《ハンター》,《火鍋子》,翠書房,第66号,2005年。《太白山記》,釜屋修監修《同時代の中国文学——ミステリー チャイナ》,東方書店,2006年 《生きる責任があるから》,《現代詩手帖》,思潮社,第51巻8号,2008年。
11盐旗伸一郎:《滅びゆくもの、残るもの——賈平凹の近作に見る創作志向》,《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報》第18号,2004年,第1-17页。
12加藤三由纪:《賈平凹『高興』--閏土イメージからの救出》,《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報(23)》,2009年;布施直子:《賈平凹のエッセイを読む》,《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報(26)》,2012年等论文中多次引用盐旗伸一郎的观点。
13加藤三由纪:《賈平凹『高興』--閏土イメージからの救出》,《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報(23)》,2009年,第1-10页。
14布施直子:《賈平凹のエッセイを読む》,《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報(26)》,2012年,第43-45页。
15《2013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揭晓 贾平凹榜上有名》《扬子晚报》2013-1-13。
16吴赟:《〈浮躁〉英译之后的沉寂——贾平凹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小说评论》,2013年第3期,第76-77页。
17张静:《评论家称贾平凹也有获诺奖实力:作品难翻译得多》,《西安晚报》,2012-10-13。
18张英:《贾平凹:不要嘴说,要真操那个心》,《南方周末》,2013-11-07。
19《陕西省作协成立文学翻译委员会》,《中国译协网》,2008-9-16。
20《贾平凹谈文学:仰望世界的天,写出中国的地》,《新华网》,2013-12-10。
22 20 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12月7 日下午出席了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举行的见面会。他在会上表示,得诺奖离不开翻译者的创造性工作。
23许钧、宋学智:《20 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84页。
25舒晋瑜:《莫言:文学走出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华读书报》,201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