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无穷味, 细读方法别样多

2014-11-13 22:27万新
考试周刊 2014年76期

万新

摘 要: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知道要抓住关键词句解读文本,但是一些老师解读文本的方法仍比较单一。灵动的方法是解开文字密码的钥匙。针对不同的教学案例,采取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的方法,不仅可以还原文本描绘的场景,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理解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得语文阅读教学脱离繁琐的分析和浅层次的朗读,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关键词: 听一听 看一看 画一画 演一演 想一想

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现状,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课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陶醉在一段段迷人的风景和感人的故事之中。语言文字是有味道的,而其中的味道需要读者细细品味。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抓住关键词句以后,如何透彻理解,下面我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具体做法。

一、听一听,听出个性的遐想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灰椋鸟》第五小节有这样一句话:“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是多么壮观的情景。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在教学时首先播放了一段百鸟争鸣的音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喧闹的场面,启发引导学生:“你觉得,这声音还像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对文章本身有了透彻的理解,而且能够用语言说明这样的场景。有的学生说:“百鸟争鸣,似雷声轰鸣,如爆竹声声。”有的学生说:“百鸟争鸣,似锣鼓喧天,如狮吼虎啸。”一个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放飞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把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较好地融合了。

二、看一看,看出由衷的赞叹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长江水位猛涨,洪水泛滥,长江沿岸许多地方的堤岸发生险情。《大江保卫战》这篇通讯讲述的就是当年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必须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解读。只有对险情和战士们抢险的环境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对他们不顾劳累和伤痛,甚至不顾生命危险的英雄形象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一方面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从语言文字本身,从作者连用的感叹号和使用的排比句、比喻句中体会当时灾情的严重,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再现1998年洪水暴发时的严峻场面,让学生对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处境有直观形象的体验。咆哮的洪水,引得学生发出阵阵惊讶之声,神色紧张。当孩子们再次走进文本,走近人物,便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画一画,画出直观的理解

画一画是为了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助于降低理解难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主席在长征结束时写的一首七律诗。其中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有两个重要的词语“逶迤”和“磅礴”,在这里,两个词语都是形容山脉的。不同之处是,“逶迤”表现的是五岭山脉的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磅礴”表现的是乌蒙山的高大雄伟。预习时,学生已经借助工具书对这两个词语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教学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画一画“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的任务。简笔画的线条形象、简洁,寥寥几根线条,就把“逶迤”和“磅礴”两个词语的不同之处直观地表现出来。画一画,不仅画出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语文阅读理解更有趣味。

四、演一演,演出深刻的哲理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通过叙事说理的课文。文章结尾处的语句富含深刻的哲理,理解这个道理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纵观全文,前文出现的一段雪松的细节描写,正是突破难点、感悟事理的一扇窗口。为了让学生能够读懂这段话,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边读边表演的方式解读。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把自己当成雪松,伸开了臂膀当做枝丫。伴随课文的朗读,孩子们的臂膀在“积雪的”重压下开始向下弯曲;“积雪滑落”,又向上弹起……在有趣的表演朗读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事理,而且发现了语文学习的新方法。许多学生在作文中纷纷写道:“万老师的语文课既好懂,又好玩。”

五、想一想,想出温馨的体验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这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解读文本的方法。《灰椋鸟》一文中,作者在描写归林的场景时,抓住了“互相倾诉”、“呼唤”、“互相应和”等词语,表现了灰椋鸟入林后的温馨场面,以此说明林场成了灰椋鸟温馨、舒适的家园。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字背后所表现的情感,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外忙碌了一天的灰椋鸟,一回到家,就互相倾诉着白天的见闻与收获。孩子们,在学校生活了一天,回到家里,你会跟爸爸妈妈分享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吗?说说看,你们都聊了些什么?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我顺利化解了这几个关键词的理解难题,有了体验的唤醒,学生顺利解开了文字的情感密码。

言由心生,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密码。对文本的解读,就是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感悟内涵。细读文本、体会感悟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要学会针对具体案例选择科学的解读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才能做到水到渠成。阅读教学无穷味,细读方法别样多。只要我们做到因“材”施教、方法灵动,就一定能够透彻理解文本,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012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金振邦.文章解读的理论与方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史绍典.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陈明海.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之我见[J].吉林教育,2009(14).

[5]赵军勤.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文本的解读[J].语文天地,201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