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儿童问题研究

2014-11-13 04:53彭俭
考试周刊 2014年77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亲子关系

彭俭

摘 要: 城市流动儿童作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人群,近年来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从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和亲子关系入手,探讨城市流动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城市流动儿童问题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 城市流动儿童 社会适应 亲子关系

1.城市流动儿童增长迅速

根据马润生学者关于城市流动儿童的定义,城市流动儿童一般指户籍在农村,年龄在6~14周岁,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后随父母迁入城市尚未取得城镇户口的在城务工农民子女[1]。这一群体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特殊人群。1985年中央1号文件为农民工进城打开了大门,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1995年流动人口达到8000万,适龄流动儿童约300万,到200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为102297890人,其中学龄流动人口达到878万人[2]。根据全国妇联课题组在2013年5月发布在人民网上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截至2010年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37%,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由此可见,从1995年开始城市流动儿童人数上升趋势逐年增加[3]。

2.城市流动儿童现状

城市流动儿童作为与留守儿童一样特别需要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巨大窘迫的生存现状,其社会交往现状及亲子关系冲突特别应该引起关注。

2.1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交往现状。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获得社会的认可并获得良性社会交往,儿童才能健康成长。我国流动人口与同为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流动人口在居住环境上具有巨大差异。印度的流动人口大多聚集在一起,在城市周边形成了很多流动人口聚集地,城市流动儿童基本与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相同的兒童生活在一起,抛开较恶劣的物质条件,在生活中受歧视的可能性不大,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感较好。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基本与城市儿童杂居在一个区域。据调查,78%的城市流动儿童生活在“纯外来人口的家庭”中,也就是生活在城市的各种租用房屋中[4]。这种居住模式,虽然流动儿童生活在较完整的家庭中,但他们“孤立”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之中,很难与外界交流,尤其与本地儿童交流。据调查62%的流动儿童好友也是流动儿童,80%以上的流动儿童对城市同龄儿童持否定态度,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对生活的城市没有认同感。另一项调查显示,尽管75%的城市流动儿童生活在城市的时间远超过生活在农村,甚至一出生就在城市,但只有6%的城市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是城市人,且在绝大多数城市儿童眼中流动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一样都是外地人[5]。

2.2城市流动儿童的亲子关系。

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研究指出,在全国城市流动儿童中学龄前流动儿童增幅为38.59%,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增幅为30.83%[6]。这两个增幅加大的年龄段儿童,恰好处在儿童亲子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研究表明,0~3岁是依恋关系的形成期,也是我们常说的亲子关系发展的关键期。学龄前城市流动儿童,无论是出生在城市还是后来来到城市,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上都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城市流动儿童父母面临经济与福利制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大量精力要花在打工赚钱上,在儿童的照料方面很难投入大量精力。儿童离开自幼生长的环境来到陌生的城市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压力,父母对于很多儿童来讲不亚于陌生人。在没有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无论是儿童还是儿童父母都面临巨大的沟通压力。现实中,一方面作为流动儿童的父母,很难接受儿童在农村形成的不良生活、学习习惯,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容易加大与儿童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流动儿童在面临城市生活环境、同龄城市儿童歧视等多种条件下,本身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之作为父母的教育者对于很多儿童来说基本属于陌生人,因此在与父母交往时常常采取离家出走等过激的反抗方式,加深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3.改进措施

3.1消除制度、经济与社会文化的排斥。

随着城市流动儿童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来到城市。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决定了户籍不同待遇不同。绝大多数城市,基本都规定本地区教育机构在完成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接受任务后,可接受跨地区或城市流动儿童。但现实是在完成基本人数后,教育机构所剩名额寥寥无几,因此城市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很难得到保障。其次,文化之间的冲突,很难使城市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因此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消除城市隔离的关键。

3.2建立社会关爱体系,帮助解决亲子关系问题。

由于城市流动儿童父母受受教育程度、经济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面对儿童教育问题上往往难以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加剧亲子矛盾。因此,发展社会关爱体系,采用家长教育、社区服务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帮助城市流动儿童父母掌握科学合理的育儿观念,将有效缓建亲子关系问题,促进城市流动儿童更好地成长。

城市流动儿童是我国特有的弱势群体,利用政策引导、政府介入、社会关爱等多维手段,改善城市流动儿童的生存现状,消除城乡、户籍、身份等多方面歧视,帮助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将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马润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对策[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1):16-18.

[2]段成荣,梁宏.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1).

[3][6]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人民网,2013-05-10.

[4]段成荣,周皓.北京市流动儿童少年状况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1(1).

[5]郭良春,姚远,杨变云.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少年城市适应性研究—北京市JF中学的个案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5.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亲子关系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