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峰
摘 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改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综合能力提高,愈来愈引起广大物理学科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学”、“退”、“悟”等课堂教学环节出发,引导物理教师在运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时,不囿于固有的旧模式,而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途径。
关键词: 学 退 悟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其意思是,通过教育启迪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初中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大都对物理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天上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地上的汽车、火车,水中的潜水艇,无不与物理知识密切有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其活跃、探索精神旺盛的最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思维领域的劳动者和收获者。在这种心理环境下,学生乐于开展深入讨论,交流心得体会,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物理知识十分有利。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注意三个主要环节,即:“学”、“退”、“悟”,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变为“学”,从“进”转变为“退”,从“听”转变为“悟”。
所谓“学”,就是教师要研究学生,研究学法。教师备课,首先要研究教材,依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知材料,同时必须预测研究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会产生哪些错觉,会有哪些难解的疙瘩,怎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等等。总之,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教”受“学”支配,“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为学生学会探究规律而教,让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试看一个实例,初中物理中讲到杠杆平衡规律。教师根据课文从古代传说阿基米德抬地球的假说开始,对学生提出问题,请他们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画出简图。接着设计“将重物抬起来、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寻找生活中的杠杆”三个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①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时最省力?②如果物体很轻,那么怎样才能很容易地将它抬高?一层层的问题提出、设疑、解决直到讨论结束。在此基础上提出平衡规律假设:阻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同学生对杠杆平衡规律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对不同的基础的学生讲授杠杆平衡规律时,提出问题,然后以实验审视,由学生实验,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新的物理环境,并且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以接受,教学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所谓“退”,就是引导学生回归到自己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之上,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挖掘自身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循序渐进。由新忆旧,从旧探新,化抽象为具体,把复杂分解为简单,把未知以各种方式转化已知,促进学生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与重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情境,提出既能够提高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综合智力的问题。例如在讲授《浮力》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教师精心设计了一道题目:体积是50cm■,质量是45g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摇?摇 ?摇?摇?摇g.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摇?摇?摇?摇 ?摇g.(ρ■=0.8×10■kg/m■)这样的题目情境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并不简单,题中综合了有关质量、密度、压强等许多物理概念,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必须经过认真地思考和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答案。
所谓“悟”,就是学会研究、解决课题。物理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认知活动,学生能完成这一活动,靠的就是学生自身具有的物理学习悟性。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必然出现“百家争鸣”、“放”的局面,其中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这时需要通过评价比较,择优集中,对错误的要正视、引导,要以错为鉴,要“收”。“放”与“收”的调节是课堂施教成败的关键环节。为此,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调节好学生,通过调节使课堂有张有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引导学生“悟理”,使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促使其掌握知识。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学”、“退”、“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模式教学环节,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教师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三个环节,则必将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2]吴杰.教学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
[3]陈佑清.课程即学生发展资源——对课程本质理解的一个新视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陈时见.课程与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