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美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时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既学得实又学得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优化教学活动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精心设计活动,体现趣味性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而是依靠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结果。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真正得到锻炼,情感才能被触及,态度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改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让课堂充满活力。
如教学《感受快乐》一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实实在在地用多种感官体验快乐、感悟快乐,我组织学生玩“传递快乐球”的游戏。我先拿出准备好的篮球,然后介绍游戏规则,要求学生按“z”字形进行传递,没接到球的学生要上台表演一个节目。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传递快乐球,脸上洋溢着快乐的表情,不论是接球,还是表演节目,都充分体验到快乐,并用自己的行为让其他同学一起快乐,把课堂推上一个小高潮。通过这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学生发现快乐、体验快乐,并善于为自己和他人寻找快乐,懂得把快乐带给他人的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二、创设活动情境,注重体验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树立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应遵循“思品教学生活化”原则,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
如教学《我们的生命》(人教版四上)时,因为四年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还很肤浅,无法体会父母为自己生命的孕育和成长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易。为了让学生感悟生命,体会生命成长的“不容易”,加深对母亲和长辈的感恩之情,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上课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出生前要在妈妈肚子里住多少时间吗?”这时,有的学生相互对视,轻轻地摇了摇头,有的学生则飞快地回答:“3个月!”“一年!”“两个星期!”接着,我让每个学生都将书包挂在胸前,慢慢走出教室,走上二楼,再从二楼走下来,期间还专门设置一些障碍。刚开始,学生都觉得不好意思,后来慢慢习惯,有的学生还模仿怀孕者那样用双手撑着后腰,腆着肚子行走。一个叫刘思琪的学生告诉我,从来没想过前面背了书包会那么重,以前妈妈怀他的时候肯定很辛苦。 回到教室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向我诉说“怀孕的感觉”:“上楼梯很累,下楼梯又看不到路”;“才走两三步就觉得很辛苦了”……这时我告诉学生,在他们出生前要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上约十个月,全班学生顿时哗然。我接着说:“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妈妈有多辛苦,母亲节快到了,希望你们能以自己的方式向在场的妈妈表达感激和爱。”学生纷纷来到各自妈妈身边,有的给妈妈送上事先准备好的康乃馨、亲手制作的贺卡,有的给妈妈捶背,轻轻地在妈妈耳边说“我爱你”。在场不少妈妈都眼眶泛红湿润,哽咽着对孩子说:“谢谢你的礼物。”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和感受母亲养育孩子的艰辛,将活动主题推向高潮,心怀感恩,更珍爱生命。
三、开发课程资源,凸显生活性
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并有效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又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保护古遗迹的意识,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如教学《哭泣的古遗迹》一课时,我把当地被列为世界遗产古迹、东方建筑奇葩的土楼搬进课堂,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调查了解土楼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遭受破坏的情况,并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再观看我收集到的土楼遭受损毁的图片,最后谈感想、诉真情,让学生从心动变为行为。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分析古遗迹被毁的事例,学生在“哭泣的古遗迹,哭泣的土楼”活动中,进一步树立保护古遗迹的意识,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贴近生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拓展活动空间,实现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努力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品社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与学生一起走出课堂,通过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然后在这多彩的人生舞台上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取。如《给垃圾找家》课末,我让学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合理妥善处理垃圾,并呼吁身边的人一起加入给垃圾分类、美化家园的文明人行列,把垃圾变废为宝,一段时间后,再请学生带上变废为宝的作品或图片让大家欣赏。这一做法得到家长的赞许,许多家长反应此举能让孩子争做生活的主人,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又如《我和动物交朋友》课末,我让学生亲自养动物,如养蚕、小金鱼、小狗、小蝌蚪等动物,观察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及生长特点,并做好记录。通过饲养,学生增强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远比空洞的“纸上谈兵”效果好,使活动得到延伸。
总之,学生亲身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學活动,不仅提高了学习热情,积累了生活经验,还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了生活、教学、发展三位一体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