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丽
摘 要: 审美教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还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学鉴赏教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大千世界的认识,而且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极大地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 审美观 文学鉴赏 审美能力 审美情感 培养途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越来越深入的形势下,美育的建设发展具有空前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必将从边缘走到中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包含经济的现代化,更包含文化与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成功。而在文化与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之中,美育承担着培养青年一代以审美态度对待社会、他人、自然与自我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一、树立正确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使之能在审美活动中做出科学的、客观的审美判断,是文学鉴赏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有人认为美育在中小学语文课中实施就行了,大学阶段已不再需要,这显然是错误的,是对大学生更需要提高审美修养的一种漠视。首先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真正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社会生活中的美到处都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认识。发现、认识美固然取决于每个人的感官条件,但真正认识美的根本条件是要有正确的审美观。不同的审美观在对美丑的判断上是大相径庭的。由于我们忽视审美教育,致使部分青年学生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传统教育中,一般通过一些规章制度对不良行为加以限制,这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种条规约束不容易内化为自觉意识。如果我们从审美观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某些行为的低级、庸俗、丑陋,甚至产生耻辱感,可能比强令的“不准”强得多。其次,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才能主动自觉地接受审美教育,顺利地接收、处理、吸收、转换与输出美的信息,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接受美的信息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最后,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利于开发智力、健心健体。美育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不能替代的。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欣赏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供了重要保证,因此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既是提高审美素质的核心,又是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学鉴赏是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完美的人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文学鉴赏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人格情操、心灵世界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为学生创建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给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天地。大学生正处于青年的中后期,是生理基本成熟,心理迅速发展,趋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其审美追求更为强烈,审美想象更加活跃,观念新颖,富于创造性,是建构审美心理的最佳时期,我们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有计划、有目的地从理论到实践对大学生进一步加强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教育,才能使审美素质更上一层楼,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审美观心理和较高的审美修养。
二、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
健康的审美情趣不仅是大学生优良素质的体现,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与文化层次不能完全契合。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有的大学生却不能给人意气风发、充满激情、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的感觉,现代人在物质的满足中,心甘情愿地成为仆人,却美其名曰“享受生活”……很显然,这些人的审美观是扭曲的、错误的,他们认为的“美”实际上是丑。
现代高校的教育专家们早已普遍认识到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不少大学为加强审美教育,增设了艺术类公共课程,但传统教学评价、考试模式使学生和老师的主要精力用在背考试课程的书本知识方面,同时就业压力促使大学生不得不把所有精力和热情都集中到专业学习上。在就业压力突出的条件下,社会、学校、家庭等在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时,完全背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增强务实意识的同时,往往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只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目标,放弃理想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抑制自身的全面发展及审美境界的提高,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三、进行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要“以美启真”,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特征。比如,现实生活中,当一件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我们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赞叹:“啊,真美!”这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文学作品主要借助语言文字构成人、事、景、物,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文学鉴赏审美教学中首先重视语言鉴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借助语言文字直接感受美。特别对于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诗,尤其要多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接受美和鉴赏美,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目的,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通过写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学生通过分析语言形象理解背后富含的情怀。
其次“以美引善”,求善与求美和谐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教育性历来为人们重视,它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年轻一代的情感,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完善他们美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但在实际“文以载道”、“文以传道”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呈现僵化、片面化现象。学生可以出口成章地背诵孔孟佳篇,但对于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或许会不屑一顾;他们无不知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但鲁迅先生根植于中国大地,热爱苦难的中华民族,普通人向美向善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很难化为他们的动力。
最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只有当欣赏发生,读者的内在因素(知识、经验、情感)与外在因素(周边环境)处于和谐共振的活跃状态,欣赏才能真正高效顺利地进行。因此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对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一般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动情”是审美鉴赏的基础,情感是文学鉴赏的根,根越深,树的枝叶才会越繁茂。文学作品鉴赏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体会作品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愤的丰富而深刻的感情。要善于激发学生感情的火花,增强其审美内趋力与激动强度,使学生从作品表达的外显或潜藏于字里行间的感情中获得共鸣。如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可以让学生精心挑选优美抒情、节奏舒缓,继而铿锵有力、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与诗的意境十分相当的曲子。学生边读边听,情绪随乐曲而变化,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北方,和诗人陆游一起驰骋沙场、为国效力。炙热、深沉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慷慨激昂地吟咏“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总之文学鉴赏要当仁不让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努力完成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强.论文学审美鉴赏的创造性[J].大众文艺,2012(02).
[2]王光英.经典文学的审美鉴赏与美育实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3]冉祥华.美育的当代发展[M].新华出版社,2008.
[4]于文书.大学美育[M].泰山出版社,2010.
[5]蒋冰海.审美世界的灵魂[M].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