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的枕木

2014-11-13 06:44郝沛
大众摄影 2014年7期
关键词:枕木题材选题

郝沛

思甜站位于新疆境内山口站与尾亚站中段的瀚海戈壁中,是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站名的小站,这个站曾经设名苦水站,因地下水源涩苦,无法饮用。70年代,有人提议该站名不好听,便改成思甜站,沿用至今。这里风沙肆虐,据养护铁路的工人师傅们说,一年三百六十天,三百天都在刮风,十级以上的大风说来就来,即便是晴天朗日,弥漫的沙尘吹起鸡蛋大的石砾足以把列车玻璃砸的所剩无几。一夜之间风卷沙粒堆积在铁路上的沙丘使列车不能正常行驶。于是,经过数年艰辛,护路工人师傅利用废旧的枕木在百里风区思甜站铁路两侧筑起了一道道防风御沙的枕木墙,放眼眺望,就像一条条蜿蜒的长龙横亘在无垠的大漠戈壁上,纵深几十公里。

追忆2003年5月,我拍摄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时途径这里,赫然发现枕木防风墙景观颇具特色,停车驻足,观察片刻,深感赞叹。多处枕木墙已被阻止的沙石淹没一半,枕木脚下堆砌成鳞次栉比的沙丘,部分的枕木已被大风吹倒,甚至有的已被风沙淹没,连接它们的一根根铁丝却把每根枕木依然紧紧相连,永不分离。无论倒下的还是站立的枕木都如此顽强,简直就像一座座丰碑巍然屹立在大漠戈壁中,又像一首悲壮的交响乐回荡在蛮荒的大地上。顿时,一种敬佩的情感油然而生,虽然,这些废旧的枕木早已失去往日的“青春”,却焕发着老骥伏枥般防风御沙的能量。

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对这里的枕木防风墙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

2013年4月26日清晨,我急促往车里装好摄影器材和生活用具,沿着303国道,由西向东,径直朝哈密雅满苏方向行驶。日夜兼程,耗时17个小时,行程约1000公里,于深夜凌晨2点终于抵达我魂牵梦绕的思甜站。月光下,又一次邂逅着那一排排令我赞叹不已的枕木防风墙,我也欣慰自己能在此捕捉到枕木防沙墙迎接的最后一趟列车。

夜幕中,撑起帐篷,在风吹帐篷发出的“哗哒”“哗哒”声和过往列车震耳欲聋的呼啸声伴随下,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4月27日清晨,太阳冉冉升起,我钻出帐篷,等待着最后一趟列车穿越枕木墙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中午12点28分,最后一趟列车长时间拉响汽笛,穿梭在枕木墙中。思甜站的高音喇叭播放着轻音乐,仅有的两位铁路工作人员早已庄严地在站台上迎接通过的最后一趟列车。我手握相机久久站在被枕木墙阻隔的沙丘上,目睹着60多年来为保障铁路畅通立下赫赫战功、默默无闻伫立在大漠上的这一排排枕木而顶礼膜拜。

虽然,这里再也聆听不到列车的轰鸣声,再也见不到和铁路师傅们朝夕相伴的一趟趟过往的列车,但伫立在铁路两侧的枕木防风墙将永远记录着这里护路工人师傅们的拼搏精神……

为何选择黑白去表现?

A:一排排蜿蜒跌宕被狂风肆虐扭曲的枕木犹如凝重深沉的乐章,触动着我的心灵。为了强调枕木视觉上的厚重感,体现线条、纹理等细节,我最终决定用黑、白、灰特有的力度和表现力去展现。

看过您的风光、人文作品,都很精美、大气,可否分享一下您的经验?

A:打仗要讲战术,摄影也得讲战术,摄影的战术是什么?我认为是理念。多年的摄影经历使我养成了逆向思维选择拍摄题材的习惯,不跟风、不走穴、不扎堆,追逐那些鲜为人知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题材是我多年拍摄的目标。

选题一经确定,便认真细致地做好拍摄前的功课,包括行走路线、租用牲畜、聘用向导、居民习俗、宿营餐饮、安全保障等事宜,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多阅读一些和拍摄选题相关的资料,深入采访,坚持撰写摄影日记,最终潜下心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下投入拍摄。

您是如何选择拍摄题材的?

A:从2005年后,我大部分的拍摄区域选在一些人迹罕至的极限地区,如天山托木尔峰,阿尔泰山脉中的友谊峰及喀纳斯冰川,昆仑山上的黄羊岭、云雾岭,东昆仑阿尔金山。2008年至2012年四个时段,历时58天,先后聘用柯尔克孜族向导10名,租用骆驼35峰,毛驴5匹,深入喀喇昆仑腹地冰川地带,克服了平均海拔4500米处高山缺氧、风雪严寒、疲惫等难以想象的高原极地生存,最终,拍摄记录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及迦雪布鲁姆、斯坦格尔、特拉木坎力冰川景观及生活在附近的人文场景,这些拍摄选题都是我在十几年中关注的题材,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题材,只要无人尝试过,我就有按动快门的欲望。

猜你喜欢
枕木题材选题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火车道上为什么铺碎石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