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公开撬动企业治污”

2014-11-12 00:16郑秀亮
环境 2014年10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供应商公众

郑秀亮

信息公开不仅能够激发企业治污动力,而且还能够克服环保执法不严的痼疾。

马军,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他早年从事媒体工作,曾著书《中国水危机》讨论中国七大水域的污染问题。2006年,他创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其间主持开发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建立了国内首个公益性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数据库,希望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推动中国污染治理进程。那么,在实践过程中,信息公开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我国的信息公开工作又存在哪些障碍?本刊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马军。

记:您如何看待信息公开的作用?

马:最近几年,政府在环境治理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环境质量尚未达到拐点,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环境治理还没有形成合力,这就需要用信息公开来破解。

环境治理需要多方参与,公众的参与尤为重要。而且公众参与不能简单停留在节水、节电的环保宣传或种花种草的绿化美化阶段,而应该更深入参与到环保管理中,对排污企业、环保部门履职等进行监督,推动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要实现这种深度参与,前提就是信息公开。毕竟环境保护是一个专业的领域,如果没有信息公开,公众往往很难参与其中并发挥监督的作用。信息公开之后,企业的环境状况公众一目了然,这就能有效推动企业的治污动力,而政府则必须面对公众的考核,这也会迫使他们加大整治环境的力度。

通过信息公开,迫使重点污染源都实现达标排放,我国减排工作将可以取得更大成效。另外,信息公开透明还可以杜绝人为干涉,克服环保执法不严的痼疾。

记:环境信息公开的现状如何?

马:近几年,我们每年都会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保障公众知情权要求、国家通行做法等方面,对各地环境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是平均分数只有40多,这说明我们的信息公开工作还是有很多不足。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信息公开工作已经有了巨大的飞跃,重点监控企业自动监测信息实时发布更是开创了世界先河。

特别是最近几年,政府及环保部门在信息公开工作上,有了越来越开放的姿态,与公众形成了良性互动。例如2013年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出台,就是在民间建言、政府回应的良性互动下实现的。特别是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兴起之后,一些地区的环保部门开始利用微博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这些形式,拓展了信息公开的范围,而且更加贴近群众,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在政府决策中的参与度。

记:为什么很多地方还是不愿意把环境信息公开?

马: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缺乏动力机制。因为信息公开之后一些地方的污染项目有可能面临关停的命运,一些新项目的上马可能会因此受到限制,这些都会影响到当地的GDP,这就使得他们缺乏信息公开的动力。说到底,我们的发展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GDP依然是最重要的指挥棒。

此外,一些地方的官员可能会觉得,信息公开曝光污染,可能会给地方执政者带来不作为的骂名。其实,这种担心我认为是大可不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地方政府敢于自曝污染,引导公众参与监督,这传达的是一种勇于向污染宣战的决心,我相信是会得到公众支持的。

记:在信息公开基础上,您跟国内的一些环保组织发出了“绿色选择”的倡议,目前效果如何?

马: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这一倡议产生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我们从2007年开始呼吁品牌企业关注其供应商的环保行为,不用污染企业做供应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很多品牌企业都形成了共识,只要是上了污染地图的黑名单、只要是存在环境违法行为,这些供应商就拿不到订单。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通过信息公开,让全社会共同监督企业的行为,倒逼污染企业逐步改善。

我们的设想是,以信息公开为杠杆,把品牌企业作为一个支点,用公众、环保组织、政府等的力量撬动污染企业逐步改善自身的环境行为。很多人或许会怀疑,公众在消费时,有多少人会把企业的环境行为作为其是否购买该企业产品的依据,坦白讲,国内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但是,我们的污染地图是向全世界开放的,这几年我们也不断加深跟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的环保组织的联系,现在国外很多媒体也在关注我们的污染地图,且不时有相关的报道出来。在国外,企业如果有污染环境的行为,其产品肯定会受到消费者的抵触,因此,即使供应商不考虑中国百姓的感受,品牌企业还要担心国外消费者的反应。所以,随着信息公开不断扩大、完善,我们相信绿色采购会逐渐为鞭策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抓手,这个理念也会越来越深入人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供应商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