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
不得不承认的是,环保监管确实不易,公众和相关部门估计都深有体会。这背后不仅是环保监管力量有限,更因为在许多环境污染案件背后都存在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这才使污染企业“屡查不到”,甚至在重点整治时期都敢顶风作案。
据新华社报道,饮用水取水点附近就是排污口,重金属超标百倍的污水直排饮水河道,数十万居民饮水安全受威胁……国家规定“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然而,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的饮水河,却有几十家无牌无证的“黑电解厂”日夜向河里排污。媒体曝光之后,终获空前整治。据悉,有关部门共责令整改350多家涉及违法生产企业,其中立案查处97宗,同时对涉事的11名官员分别予以“降级、记过”等政纪处分。
这一事件最值得玩味的是,当初群众举报多家工厂非法排污,有环保执法人员却声称“找不到路”,当志愿者表示愿意带执法人员到现场时,对方却一口回绝,声称“看不见”。违法排污大多并不隐蔽,纵然缺乏专业设备,仅靠肉眼都能获得初步违法线索,何来“看不见”?监管本是有关部门职责,一句轻飘飘的“找不到路”是不是连推卸责任都显得不够专业?如今在官方雷厉风行“一查到底”之下,数百家违法排污企业被曝光,可见,问题不是“找不到路”,也不是“看不见”,而是愿不愿查,能不能秉公执法。
官方的整治结果同样宣告了另一种辩护逻辑的破产。面对举报,有人士曾表示,顺德有几万家企业,环保监管力量有限,难免疏漏。“即便是安排一万个人来监管,也不能确保发现违法排污企业。”诚然,面对企业防不胜防的偷排盗排,环保监管力量确实显得不足,但公众要问的是,有限的环保力量究竟用在了哪里?在“一查到底”的指示之下,短短数日就发现350多家问题企业,“人手不足”的解释企不是不攻自破?而且据媒体报道,就在上级部门“强力督办”期间,广东顺德一些被屡次举报的污染企业仍“照常生产”,一些黑厂也处于随时“可启动生产”状态,这些企业敢于顶风作案的自信从何而来?
何况,最新修订通过的新环保法中明确了公众参与监督的权利,将污染企业置身于民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公众监督,本身就是可资利用的力量,是环保监管的有效补充,有关部门何以弃之如敝屣?可见,无论是欲遮还羞的“看不见”说,还是看起来合理的环保监管力量有限说,在现实面前都不堪一击。“看不见”的违法排污企业背后,是“看不见”的责任。
如果剥离此事,从更宏观角度来看,不得不承认的是,环保监管确实不易,公众和相关部门估计都深有体会。这背后不仅是环保监管力量有限,更因为在许多环境污染案件背后都存在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这才使污染企业“屡查不到”,甚至在重点整治时期都敢顶风作案。要打破环保监管中可能存在的利益链条,除了加强公众和舆论监督之外,严苛刑罚更是必不可少。这方面,两高降低环境污染犯罪入罪门槛,严惩监管失职犯罪,就是不错的尝试。
除此之外,许多地方政府囿于对GDP增长的重视,或更进一步的地方保护主义,有时候也会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粗放放纵的发展模式,即便能带来一时一地灿烂的经济数据,却为未来留下了无数的环境隐患,最终必将得不偿失。然而,道理不难认识,利益却难廓清。这种局面之下,环保部门即便能够坚持秉公执法,面对强势的地方政府,往往也是有心无力的。(作者系《新快报》首席评论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