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薇
从字面来看,白描中的“白”意为“无色”或“淡色”,与之相应,“白描”就是一种“不着色、少修饰、最大限度贴近对象真实的本色描写”。不过在我看来,这个术语还可以有更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它当然可以指向语言描写上的客观、克制和简单,同时,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风格,“白描”亦可涵指一种收束与内敛的抒情方式。
如果将白描理解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那么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作者的态度和倾向不做直接表述,而是被冷静地压缩进被描写的对象之中。
下面我们就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来看看作为情感表达方式的“白描”手法的一些特质。
一、抓住关键字词,体味“客观”叙事之中隐见的“主观”情调
《湖心亭看雪》全篇都在叙事,但在一些看似客观介绍的关键字背后,却隐隐透露着作者的某种主观态度。
“是日更定也,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在叙事的层面,这个“独”字告诉我们,那个雪夜,“我”是一个人前往湖心亭看雪。往深层再一想,为什么“我”不邀个伴儿一同前往呢?(了解张岱的生平就会知道,作为一个有着广泛生活情趣的文人,张岱的生活中一直友朋不断),所以,那晚很可能不是找不到到同伴,而是不愿去找。他也许就要独享而非分享雪夜西湖的一切——所以在这个“独”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张岱对那个冰封自然的一种期待:也许只有当一个人走进它时,才能完完整整地感受它。
这个“独”字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强大的灵魂和这个灵魂急切的渴望:亲密地、完全地、真切地拥抱自然。
但这种颇具张力的主观情感却被不动声色地融进一个客观叙述的细节当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字眼当中。
等待着那个细心的读者出现并破解之。
二、读懂暗示与引申,释放字词当中的多义性。
博尔赫斯曾说:“诗歌把文字带到了最初始的起源。”其实一个优秀的读者不仅要关注字词当中的原初之意,也要关注由这个“本源”牵引出的各种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第二、第三重意义:对这些字义的解读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将那个被压缩的情感内核释放出来:你将会看到一个无比广阔和丰富的世界。
仍以《湖》文为例:“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这三句不过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雪下得很大很久,湖面、天、云、山、水——总之眼前看到的一切,都被染成了白色。
色彩,似乎是作者在这里交待的主要内容。
可是,如果你静下心去炼一炼这个“白”字——
因为是雪染成的“白”,所以这个字首先带来的是一股寒凉之意。
其次,这是在寒冬之夜,大地一片苍茫,了无人迹——所以这“白”还给人以空阔与寂寞之感。
再有,天地上下一体的“白”——好像是世界原始的色彩,你恍若来到了时间轴上最初的那个点,静观一切有形无形的变化。
最后,这“白”色还让人想到画布——不过这是一块抽象的画布——你可以用你的灵魂在上面写下、画出、染上任意的文字、图形和色彩——也许,这就是生命的一种自由。
……
你还可以继续不停地想象和释放,用你的灵魂之眼,看到被作者刻意收束的所有情绪与情感。
三、仔细区分与比较,破解细节描写中的情感密码。
以白描手法来表情达意,细节描写无疑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细节背后,我们能否捕捉到一些关乎心灵的真相呢?
在《湖》文的结尾,作者在湖心亭颇为传奇地与人相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多数人在读到这个细节的时候,都在强调张岱与那两人的相似,甚至是同来的舟子,也要在最后喃喃评论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但我在此却更关注他们之间的相异之处。
关键在三个字上:“两人”和“客”。
这个细节透露出:这是两个来自于金陵的外地人。而“客”这个字在中国人意识中唤起的多是“寂寞”之感,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这很可能是两个在西湖雪夜感到寂寞的外地人。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来到“湖心亭”呢?
关键是“两人”结伴而来。
一个合理的推论是,他们是相与为伴来此排遣孤寂之情的吧。
但张岱是“独”自前来的——他雪夜来此不是因为寂寞,而更是因为某种亲近自然的欢愉之情吧。
在广漠的自然面前,那两人是需要相伴的。而张岱可以一个人面对和欣赏。
这不能不让我们从张岱身上感受到更多的纯粹与美好,以及一种来自灵魂的笃定和力量。
综上,我们以《湖心亭看雪》为例,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解读了“白描”手法。目的不但是要进一步丰富这个术语的内涵,更希望通过对这个概念的讨论,来指导学生在更高和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一篇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思想脉络,从而在思维和审美两个层面提升他们的能力。
[作者通联:江西九江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