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炳才
【课文特点】
《汉家寨》来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文章追忆途径汉家寨的情景,作品无论从题材内容、语言形式还是写作观念,都凸显出与其他作家完全不同的特质,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展示一个特殊地域、特殊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特殊人群的精神文化。
作者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风俗画卷,展示了人类超乎想象的生存毅力。一面是苍凉、孤寂、险恶的自然环境,一面是顽强地、孤独地生存于其间的汉家寨人;不仅写汉家寨人现实的孤独感,还思接千载,彰显历史的厚重感;不仅写莽莽戈壁、几间破旧的泥屋、沉默的人们,还写包蕴在这严酷的风景里的“坚守”精神及其带给作者的震撼。
【设计思路】
“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朱熹语)吕叔湘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依前贤大师所见,阅读教学的逻辑终点就应该是写作。
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切入的赏析点很多,万不可面面俱到,弱水三千,你取哪一瓢饮?阅读教学走“角度切入”之路,才可能深入,才可能深刻,也才叫语文课。本教学设计紧扣“死寂里,千余年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感动创编,并力求融合“让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的思想,环节上充分体现“语文元素”。
【实施步骤】
一、美文初识
1.师问:读罢课文,你感动于什么?(内容与形式、点与面、情感与事理等均可,简明说说感动的理由)
让学生(自主)读读、(组内)说说、(组内)议议、(班上)讲讲。
2.师语:老师感动于——死寂里,千余年来生命的生生不息……这节课就盼着同学们感动于老师的感动。
二、限制筛选
任务:请从课文中筛选出写死寂的文字(简明说出理由)。
要求:多角度筛选、提取信息(声音、感受、景物、人物)。
1.从“声音”角度写死寂。例句:
⑴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撞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⑵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声,或许还好受些。
2.从“感受”角度写死寂。例句:
⑴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⑵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⑶向着我倾泻般延伸着,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
⑷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匹了。
3.从“景物”角度写死寂。例句:
⑴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⑵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⑶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⑷笔直的斜面上,几百里铺伸的黑砾石齐齐地晃闪着白光。
4.从“人物”角度写死寂。例句:
他们痴痴地盯着我。
训练:给出筛选角度,让学生按照要求筛选句子;最后师生整合确定“对点赏析”的句子(“限制筛选”里的11个例句可供学生“对点赏析”参考)。
三、对点赏析
步骤: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例句: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撞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见“限制筛选”例句1⑴)
赏析:⑴写了什么:通过马蹄声来写“静默”给“我”带来的阴森感受。⑵怎么写的:反衬手法,用有声衬无声,“单调”指无杂音,“试探”指脚下有险,得谨慎下脚,“撞击”大词小用,用夸张手法来写“静”,“静默”将无形幻化为有形,如一堵墙可以“撞击”,足见死寂的深重,给人窒息、恐怖之感,难怪“我”本能地屏住了呼吸。⑶为什么这样写:这里只是“我”长旅中一个小小的驿站,死寂是“我”的难以承受之重,千余年来汉家寨人又是怎么过来的?原来,凸显死寂是为了写汉家寨人“坚守”之不易,“我”也因此受到震撼,心中升腾起决绝的气概。
训练:仿照此例,赏析其他写死寂的句子。(可将“限制筛选”中剩余的10个例句分成三组,每三个学习小组赏析一组句子)
要求:学生个体先选择句子独立思考品析,再组内交流互评,最后写成赏析文字。
四、指向写作(微写作题目;供选择)
1.“我”跟爷孙俩一定没有交谈吗?如果有交谈需要写出来吗?请你为你的判断阐述理由。
2.试着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改写成七言诗,要求凸显出“残酷”的诗意。
3.仿照“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的形、意表达,试着将“渺小”替换成“伟大”“高尚”“卑鄙”“开心”“痛苦”(也可自选)另外写几个句子,作为你以后写作相关文章的佳句储备。
4.从文中哪些地方能读出“残酷的诗意”?试着将相应的散文句段改写成诗。(其诗也要凸显出“残酷的诗意”)
5.请以“死寂里的生命奇迹”(也可自拟)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五、课外探究
1.文首句“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可否单独成段?请你为你的判断阐述理由。
2.文尾段“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一句如果改写成“在美国,在日本,汉家寨总是倔强地闯入我的回忆,仔细到每一个细节”,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创意】
步骤一:1.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审美认知,美好的感动在班级流传(“讲讲”),能够传递潜移默化、教学相长的教育正能量。2.在感知“面”的基础上,继而选个角度切入赏析,打破面面俱到的阅读教学格局。同时,这样设计更有利于思维的聚合与发散训练。endprint
步骤二: 1.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魂。“限制”是为了训练思维的聚焦,“多角度”是为着思维的发散,“说理由”则缘于训练思维的缜密。2.“说理由”一定要让学生思维聚焦到“死寂”这个点上来。只有这样,才有深度,才有意义。比如“他们痴痴地盯着我”是怎么写“死寂”的,就有较大的思维发散空间,值得学生去玩味;然而,这却是一般的教学设计所忽视的。
步骤三:1.“写了什么”只是个载体,是多个学科都可以做的环节,不是语文特有的东西;“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才是专属语文的,这两个环节的阅读是指向写作的,是语文的本质内容。2.“有感觉”的句子,学生可以写出亮点来;“没感觉”的句子,可以“逼迫”学生去探究,更具生长性。分组赏析的出发点在于“限制”,抛弃“逼迫”的语文教学是残缺的。3.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并不排斥“内容的理解”,它是写法理解的基础。但是,对内容的理解一定要简化,教师不必花太多工夫去死“抠”课文。阅读教学大致有这样三个层次:“写了什么”层次是内容、主旨、情感,它于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提升其思想境界和文化品位;“怎么写的”层次是作者的艺术构思、语言运用,它于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提升构思能力、表达能力;“为什么这样写”层次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对“怎样写”的阐释说明,这是为写作奠基的深度觉解。鉴此,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解读文本“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上。同时,在这两个层次上,也得“角度切入”,规避“面面俱到”。
步骤四:1.“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王尚文教授语)语文阅读教学与一般的阅读是不同的,它是一种专业的语文学习,是指向写作的。教师不能把阅读教学的重点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而应放在研究课文“怎么写”上,这也是语文学习与其他学习的最大区别。2.让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出一篇文章“独有”的写作奥秘。最有效的做法是结合学生实际,深读文章的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文章的一个段落、某个细节,或是某种构思技巧等。采用“角度切入”法设计教学方案,能较好地为深读文章的一个点服务。其实,角度切入阅读法本来就是以解决“点”上问题为出发点的。3.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这几个训练题从材料取舍、句式变换、文体选择、主旨凸显等角度设计,旨在突出“点”上的训练。“点”上的问题解决好了,成篇就不是个问题。
步骤五:1.题一是一个关于文章结构的探究题,其训练目标指向是学生作文的段落结构安排。2.题二是一个关于文章句式选用的探究题,其目标指向是句式选择与文章主旨的关系。3.这两个探究题都有较大的探究空间,笔者认为这两处完全可以作为“质疑点”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跟作者深度商榷。
【课后反思】
学生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张承志散文学生接触不多,学生生活安适,人生阅历短浅,要达到真正理解作品思想,提升个人认识是有较大难度的。基于此,一般的关于《汉家寨》的教学设计,以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内容为重点,以对汉家寨人在荒凉中“坚守”的理解为难点。然而,这样的设计即使解决了课文的问题,却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什么问题?阅读经验与审美能力提升的问题。
为着反思阅读教学传统而做的这个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之中很可能遇到问题。第一,每一个环节的思维容量都比较大,对于学生自主性不是很强的班级,其实施可能感觉时间不够用,气氛也许不够热烈;鉴此,教师必须涵养系统语文教育观念,内动(思维的)才是真正的动,这样的课教师不妨多一些搭台,多一些守望。第二,本教学设计为新课改课堂而设计,对于小组建设不健全的班级,实施起来会有一定困难;鉴此,教师一是得多些分工合作的策划,二是得从长计议健全语文小组学习制度。第三,微写作几个题都是个性化的,都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深度读解的基础之上,怎么引导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地读课文,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鉴此,教师不但自己要深入研究性阅读课文,同时还得为不同的学生找一些辅助性阅读资源,让“难点”化解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作者通联: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