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润 窦云霞
肠易激综合征36例分析
金光润 窦云霞
目的 分析36例肠易激综合征, 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因IBS症状而就诊的36例患者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观察其疗效。结果 36例患者中症状消失和好转31例, 有效率86.11%。结论 I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功能性胃肠病, 治疗上应重视心理疏导, 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及内脏感觉异常有关的功能性胃肠病, 是指一组包括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和腹痛及腹胀等临床表现的症候群, 无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等异常器质性疾病的证据[1]。IBS是一种常见病,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 有些资料表明, IBS的发病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关, 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发病风险的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IBS在世界各国人群中患病率为5%~25%。现将本院消化科门诊2012年2月~2013年2月因IBS症状而就诊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中, 男17例, 女19例,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42岁, 其中腹泻型9例, 便秘型16例,混合型6例, 不定型5例。
1.2 诊断标准与分型 采用2006年修订的IBS罗马Ⅲ诊断标准, 并分腹泻型IBS(IBS-D), 便秘型IBS(IBS-C),混合型IBS(IBS-M), 混合型IBS(IBS-U)。
1.3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相应症状的类型、严重程度、发作频率, 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①生活指导:就症状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并指导患者如何应对这些症状, 向患者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宣教, 避免一些不当饮食诱发IBS症状发生, 应向患者灌输现实的治疗期望,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患者的性格特点、近期应激事件、焦虑和抑郁进行评估。其目的是纠正患者对IBS的不良认知和应对策略, 提高患者对疾病发作有关的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和耐受,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包括简短的心理动力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认知和催眠治疗。②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主要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对腹痛、腹泻的患者,使用不同类的平滑肌松弛药, 如匹维溴铵、奥替溴铵、双环维林、曲美布汀以及5-HT3受体拮抗药、5-HT4受体部分激动药, 但应注意其副作用。便秘患者使用导泻药, 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益生菌对改善IBS多种症状具有一定疗效。对存在焦虑、抑郁症状的IBS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对症状严重而顽固并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可给予心理和行为治疗以及中药及针灸治疗。
36例患者中症状消失和好转31例, 有效率86.11%。
IBS是一组症状的总称, 是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胃肠道常见病, 多种因素可诱发其症状发作, 如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变化、肠道感染、心理因素等[2]。其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且与其他功能性胃病存在症状重叠。目前认为IBS是多种病理生理机制所引起的, 包括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高敏、脑-肠功能异常、遗传和环境因素、感染以及社会心理障碍。 ①胃肠运动障碍:IBS患者可以发生多种动力紊乱, 其动力障碍的形式随症状的变化而改变。②内脏感觉过敏:IBS患者对胃肠道充盈扩张、肠肌收缩等生理现象极为敏感, 较易感到腹痛, 即痛阈降低, 甚至对正常状态下的肠蠕动亦较常人更易感觉到[3,4]。已经证实5-HT3拮抗剂能降低IBS患者肠道敏感性。③细菌过度生长:急性细菌性感染是IBS患病的高危因素。④心理社会因素:IBS常伴心理障碍, 并且心理社会因素影响IBS的疗效。精神紧张加重胃肠道症状, 应激可以引起大部分人产生胃肠道症状。
IBS治疗目的是消除患者顾虑、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IBS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 没有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能对所有的IBS患者均有效。本组36例患者经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采取综合性的治疗, 治疗效果显著。
[1] 刘建,刘新光.消化疾病新视野.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9: 46.
[2] 潘国宗,鲁素彩,柯美云,等.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政群、分层、随机的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1(1):26-29.
[3] 李延青, 王艳梅, 吕国苹, 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研究.胃肠病学, 2003, 8(3):24-25.
[4] 胡品津, 方秀才, 袁耀宗.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 2008, 28(1):38-40.
2014-04-14]
134003 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