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接地气”新闻更能散发泥土芳香

2014-11-12 19:28兰英新
记者摇篮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先进人物接地气感人

兰英新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核心竞争力,那么新闻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我认为新闻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是走基层,接“地气”,报道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新闻。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党的干部“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大地、扎根基层、扎根一线,深入到生活的“深水”中去,才能汲取永不枯竭的新闻养分,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能与群众的脉搏一起跳动。

为有源头活水来,然而,一些新闻工作者似乎不懂得或是不在意这个理儿,只是热衷于跑机关,泡会议,拿现成的材料抄抄写写、编编录录,还有的新闻工作者缺乏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是“宅”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里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自说自话。作风的漂浮必然带来文风的呆板,不去“接地气,两眼一抹黑”,写出来的报道怎么会有基层的生活细节、群众的鲜活语言?怎么会有深度和力度?怎么会有吸引力、感染力?群众用不读、不听、不看来“表态”也就在所难免了。

根植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者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尽管如今处于信息时代,网上有着海量的信息,但不论网上信息多么丰富,都代替不了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深入基层,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接通“地气”也就有了创作灵气,有了写不完的题材。最近,从央视媒体到地方媒体,广大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报道经常见之于声屏报端,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一改过去呆板的报道形式。通过深入基层,许多新闻工作者写出有分量的新闻报道,他们深有感触地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们的心里就积淀多少真情。深入多深的‘水,就能捕捉到多鲜的鱼。”通过新闻报道,为许多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好村官、好赤脚医生”一大批先进人物都是记者通过深入基层发现的,深入基层挖掘出的先进人物,“有血有肉”、有感染力。

当今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是麦克风”,你不说、晚说或说不到位,就可能被边缘化,被淘汰出局;许多热点问题绕不开,躲不过,你不深入研究,切不中要害,就会渐渐丧失权威,丧失影响。“靠双脚跑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真正“俯下身”“弯下腰”,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刻认知,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写出的新闻作品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最生动的实践在基层,最鲜活的新闻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在基层这座新闻“富矿”里开掘得越深,越有可能挖出色彩斑斓的宝石。在新的形势下,在中国的转型期,新闻工作者更应该迈开双脚,走进基层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在火热的实践中,体察伟大时代的变迁,才能做到心里有底,说话有力,才能启发思路,激发灵感,才能焕发精神,创新方式,书写这个时代最感人的篇章。走,再走;转,再转;改,再改;新闻的魂和根就蕴藏在这片最广袤、最深厚的土地之中,“接通地气”,新闻更能散发泥土的芳香。`

(作者单位:辽阳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先进人物接地气感人
记录那些感人瞬间
老骥伏枥显担当
感人的一幕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感人故事
他们也是血肉之躯
不能需求先进分子事事带头
大力发现与培养青年先进人物是青年团组织十分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