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在《在寄小读者》一文中谈及小朋友写日记的困难时说:“或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义极了等简单模糊的语句带过就算了。”这三个“极”,冰心认为: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遇见的学生“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的困惑。而在现实习作中,学生胡编乱造,假大空抄,毫无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是习作素材匮乏,即“三乏”:生活积蓄贫乏,学生语言贫乏,思想情感贫乏。习作素材匮乏,就如同无源之水,即使拓展再大的空间,提供再多的自由,其结果依然是苍白无力。丰富素材积累,激活源头活水,已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当务之急。
一、用心观察,在生活中捕捉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应将习作生活化,生活习作化。让孩子走出“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胡同,走出封闭狭小的课堂,从无限广阔的学校、家庭、自然和社会的生活中去捕捉素材,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如写《橘子》,我带领学生走进橘子园,亲眼看看橘子挂满枝头的样子,用手剥开一只,观察月牙状的橘瓣,闻闻那诱人的香味,尝尝那甜中带酸的美味,做做体验劳动的情趣。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情、声、色、味、形俱全的立体的情景,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其实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识库”,是“语言库”,生活积累一旦丰盈,习作才言之有物,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
二、广博猎取,在阅读中积蓄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用好这两个“黄金搭档”,积材又得法,习作就能旁征博引,运用自如。
其一、把握好课内阅读这个“主阵地”,要以精取胜。“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而且还是习作的样本。我们要挖掘课本中读写资源,开展随文练笔。如:在情感蓄积处创作、在文本空白处补写、在意犹未尽处续写、在语言典型处仿写、在技能迁移处改写,积极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文章表达方法,体验蕴含的情感。
其二、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个“百宝箱”,要以博为佳。教师要创造条件引领孩子广博猎取,阅读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不妨让孩子读读有益杂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阅读融入到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如开展好书推荐和互借、精彩片段赏析、名言名著大比拼、展示阅读摘记、评出读书明星等。同时要加强背诵与记录,对优秀诗文、精彩片断、优美语句、名言警句等精彩的地方要不失时机地多读、背诵,使其进入记忆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写日记、读书笔记,还应拓展储存的方式,如采用照相、录音等。阅读一旦形成习惯,学生溢于言表,乐此不疲。只有“劳于读书”,方能“逸于作文”才能成为可能。
三、躬亲实践,在体验中创造素材
“言为心声,情动辞发”是习作的应然之态,它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着最直接、最真实、最朴素的关系。学生往往对熟视无睹的事物“心中有,笔下无”,其实缺乏的是情感体验。开展趣味性的、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亲临其境,融入生命体验,所见所感了然于胸,情感积累被激发,“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利用游戏展开习作教学,如成语接龙、猜谜、小魔术等,在不知不觉中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内容的模式化,学生有说不完的话,表不尽的意。再比如,冬季难得的一次下大雪机会,及时让学生置身雪中,观赏雪花,感受雪花,让孩子尽情地玩耍、观光,有了亲身体验,一篇篇欢乐的童趣、活泼的佳作便奇迹般地诞生了。这样既扩充了素材内容,又传递“齐共享”的正能量,让孩子享受习作的乐趣。
四、创新空间,在多媒体中提炼素材
习作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抽象。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着比书刊更为形象生动、更有魅力的效果。必须拓展渠道,到多媒体中去“淘宝”,收集素材。如电视上《大风车》《小小智慧树》等节目有益智、激情、开拓视野、丰富体验等作用,正确引导必然会成习作重要源泉。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所需素材。登录作文网站,学习写作技巧。QQ聊天交流,有条件的可引导孩子写博客,手机编辑短信等,这些本身就是写作的素材。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声音效果,进行音响作文教学,学生联想到树枝摇曳,落叶狂舞的场景,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学生身临其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素材积累成为教师习作的教学观,成为学生的追求与习惯,写作的源泉就会汩汩滔滔,长流不息,学生的习作才会有行云流水般的个性与洒脱。
霍允强,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