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悟能力的特性及其培养

2014-11-11 08:46张清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语言文字主体

阅读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应用形象思维,进行联想、想象,再现艺术形象,使之融入情感、进入意境、获得美的感受和艺术的熏陶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感悟能力训练的过程,引导学生透过关键句段、关键字词揣摩玩味,不仅体味到语言的丰富内涵和表达技巧,而且能因文悟道。因而,阅读教学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阅读教学感悟能力的特性

阅读教学强调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围绕某个话题,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在感悟作用下对外来知识与信息进行积极感受与领悟,以求对知识形成整体把握与理解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精神境界的畅达和学生对知识的生成与创造。因此,感悟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悟得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文本是阅读的客体,对阅读的主体而言,感知是基础,理解是核心。阅读的质量取决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理解的质量又取决于感知的深度和广度。阅读的主体只有充分地感知文本,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趣,“内化”语言文字为语言感悟能力,才能发掘出丰富的深层含义,扑捉到言外之意与弦外之音,体现出叶圣陶的“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的教学理论。

(二)多元性。文本的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是基本固定了的,但阅读主体是活跃的变量。阅读过程是一种能动的思维活动过程,阅读主体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肯定主体对文本的多元化的解读,不能扼杀学生的阅读个性,妨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创造性。文本的艺术形象是借助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借助文本的语言文字,才能把文本中的形象再现到自己的眼前或脑海里以获得直接的感受,这种形象再现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另外,文本所创造的形象与主体阅读文本时的思维形象是难以同时对等的,初读,再读,又重读同一文本,常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理解接近于标准答案,而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深入领悟思考,使语言作品中艺术形象日趋丰满,日益生动,才能真正完成文本形象的再创造。

二、阅读教学感悟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悟能力,首要条件就是要创设一种能保障有效阅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自觉有效地感知文本,教学活动的契机创设,或设疑导引,或披情入文,或提纲挈领,或精彩演示,均应以激起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为目的,使之自然形成阅读的强烈期待心理,自觉进入最佳阅读状态,积极主动甚至迫不及待地阅读文本,一旦学生进入角色,又要充分保证学生自我阅读感悟的机会和充足的阅读时间,对于学生阅读中所提出的疑问,教师或抛砖引玉,或巧设提示,启发点拨,但均以含而不露、引而不发为原则,切勿把现成的结论或答案抛给学生。要始终保持良好的阅读氛围,把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留给学生,使之能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心领神会,豁然开朗。

(二)点拨引导。要让学生读有所悟,就得保证学生的阅读机会,使其悟有所得,但又不能让其一味盲目地读,不加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善于抓住学生“愤”、“悱”之机,巧设暗示,指点迷津,使之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围绕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进行铺垫,逐步阅读,直击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对于看似毫无疑义,实则一知半解的问题,要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深究追根,积极思考。同时,要把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贯穿始终,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悟出精神,领会要领。

(三)深究意蕴。阅读的顿悟来源于读者与文本意象的碰撞,而意象有新旧之分,深浅之别,只有各种意象经过大脑加工处理,联想重组,才能使学生感悟能力有一个飞跃。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再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图景,进而帮助他们提炼出耐人寻味的情意,使之不期而遇而又沉浸其中,浮想联翩,从人格上受到震动,在灵魂上得到净化。

(四)强化体验。阅读过程是主体对文本的感悟体验过程。阅读能力则是学生把无数篇文章片断的感知所迸发的思想火花与所获得的知识养分加以整理加工,识记储存,在此基础上,能将朦胧模糊的体验转化为可供交流的语言载体,把只可意会变为清晰的言传,才能形成综合的阅读技能,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形成并不断提高其阅读能力,就要强化阅读体验,使之能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充分感受其中的艺术形象。

张清忠,教师,现居湖南永顺。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语言文字主体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语言文字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