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需要举三反一

2014-11-11 08:45张向青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佳句美文名著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文学素养。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年累月的阅读与积累,正如大文豪苏轼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厚积”相当于“举三”,“薄发”相当于“反一”,即“举三反一”。

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时间不充裕;课外阅读匮乏,阅读内容不丰富。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选取怎样的“三”? 如何“举三”?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第一,读《论语》增益其所不能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汉语文章的典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选择。

首先,读《论语》学生可以获得情感道德熏陶。“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育学生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生活工作当中的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则告诉学生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其次,读《论语》,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启迪。“三人行必有吾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育学生应向所有的人学习;“朝闻道,夕死可矣”,教会学生要终身学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学生学习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认真继承学习借鉴传统,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次,读《论语》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论语》是一部文言经典,要真正读懂读通,就必须借助工具书,运用学习文言文的知识和方法,联系上下文语境把句子读通读准,才能正确理解文意。这样,学生可以把课内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借助《论语》的阅读,既促进学生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又拓展文言文阅读视野,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第二,赏读名著练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巩固记忆,积累宝贵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读名著积累美句。名著中,有不少妙语佳句。这些佳句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熟谙、掌握这些瑰丽的珍宝,能充实人的精神世界,铸就人美好的心灵。摘抄积累这些佳句,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次:读名著学习技法。名著的艺术特色精湛卓绝,对人有较高的陶冶审美作用。其写法灵活多样,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因此,我们还要进行内容赏析式摘抄,学生摘抄出优美段落,然后进行赏析。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选段“秋雨打着人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这一段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出萧索、凄冷的气氛。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环境描写这种写作手法,又进行了语言积累。

再次:读名著练写作。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阅读名著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而且名著在构思、选材、行文、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能滋养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技巧。

第三,美文连读备中考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文言经典,中外名著之外,还需要一些短小精湛的美文起辅助作用。因为这样的文章更接近中考的阅读篇章特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益于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导,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应该选取怎样的文章来阅读呢?我们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选取课内教材上的一篇文章,教师根据教材文本的某一特点(可以是思想内涵,可以是写作方法,也可以是同一作者),再另外选取几篇相类似或截然相反的美文供学生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解析。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更能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通过美文联读,学生可以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举三”方能“反一”。

张向青,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猜你喜欢
佳句美文名著
美文欣赏
美文阅读
好词佳句大翻身
佳句碎碎念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名言佳句
动漫美文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