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黎
浓重的深色在天空中铺陈开来,乌云翻卷,蕴涵了无数的疾风骤雨等待落下。闪电疾驰,雷声恐吓大地,“卡特琳娜”飓风肆虐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生命在这里成了单薄的苇草,在风雨中惊恐、无助的摇晃,仿佛命运的刽子手随时都可以斩断其生存之根,任灾难将其碎成末子,然后那些末子只能无声无息地溶于时间的洪流,再无人问津。
医院里,人们焦急着,忙碌着,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到处充斥着紧张与不安。奄奄一息的黛西将一本日记交给女儿,她要用所剩的时间听女儿念完这本讲述着一个名叫本杰明·巴顿的男子的日记。
那个古怪的本杰明,那个黛西深爱了一辈子的本杰明,那个被命运捉弄了一生的本杰明,他出生于1918年,正是一战进入尾声,欧洲战胜的那一天。与其说他是个被下了诅咒的孩子,不如说是人们在他身上寄托了过于美好的愿望。他的生命就像钟表匠制的那个大钟,倒退着行走,钟表匠希望时间可以倒流,这样他死在战场上的儿子就可以回到他的身边,而本杰明呢,他只是巧合而又不幸地被安排上了这样的命运,一出生便是古稀老头,然后日复一日的年轻,直到回到婴孩模样静静的离开,正如他所说“有些时候,我们就活在即将发生冲撞的轨道上浑然不知,无论它是意外的发生还是蓄谋已久的,对此我们都无能为力”。也许所谓命运便是如此,人的出生,自己无法控制无法选择已无法改变。
《返老还童》这部影片长达三个多小时,始终带有阴郁、忧伤的基调,暗淡的画面就像发霉后层层剥落的纸张,淡漠了色彩。我仿佛进入了这个故事,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在另一种无限之中感受着本杰明逆行人生道路上的孤独与笃定。沿途的风景飞逝而过,与各种各样的人照面,然后匆匆道别,最后互为过客。其实,这不过是一个特别而又平凡的故事,一个每天都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却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故事。
不是么?面对无涯,人渺小得如同草芥,不是妄自菲薄,只是生命的开始与结局,早已叫命运之手写了去。人云,生命是一册事先装帧编好页码的空白书。如果这算是命运的话,人所能做的,就是填充其中的空白,即使是标新立异倒着写字,开始还是开始,结局也依旧是结局。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亦不在于无灾无难苛求完美,而在于珍惜每一寸笔墨,慎重下笔,既然命运无法掌控,那么就做自己能做的,让人生更加饱满一些,让自己的生命之书更加充实一些。
本杰明,他和别人都不一样,也许这些东西是注定的,但他坚信自己会活下来,他努力的去生活,勇敢的面对爱情,他与黛西两个原本是在时间的两极的两个人,隔着时空隧道,他们相遇,跋涉三十多年他们相聚,但是,即便是短暂如两颗子弹擦身而过一般,那瞬间的光华即足以留下一些温暖。本杰明接受了那样的命运,珍惜了可以拥有的、最后听着故事,安安静静的离开,谁又能说他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呢?
如果说《返老还童》是在用一种平静稳重的倒带似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人生的起伏的话,电影《万箭穿心》则正好是用了完全相反的策略来表现人生的跌宕。
电影《万箭穿心》是根据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原本小说以主人公万小景和李宝莉去看新房开头,“万箭穿心”这四个字开篇就出现,而“万丈光芒”这四个字出自李宝莉母亲之口。改变成电影后,却直接以李宝莉和马学武搬家这个桥段开始,“万箭穿心”这四个字到了马学武自杀之后才出现,“万丈光芒”则是李宝莉的当场接话。这个改变也是有道理的,个人以为“万箭穿心”在整个故事中不仅仅是起了铺垫作用,也不仅仅只是一个迷信说法,它更像是一种象征。从李宝莉和马学武的新居里望出去,“能见四条大道和三条小路有如放射线一样由新房下的花坛散开来”,其实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居处在一个岔路口,就像是人生的一个拐点。影片把李宝莉和马学武搬家作为一个相对起点,马学武自杀则是李宝莉这一生的转折,在这个时候万小景的那句“万箭穿心”似乎正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这个时候李宝莉倔强地说,“奶奶和小宝都要我照着,我看是万丈光芒呢”,她的不屈不挠,她的要强,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在小说的尾声,小宝和李宝莉在屋顶吵过一架之后,李宝莉一个人站在平台上望着万家灯火感慨人生,她想起父亲说这房子的风水叫“万箭穿心”,至此呼应开头,仿佛是对人物前半辈子命运的一个交代。李宝莉通过回忆往事,把如今的一切全部归咎于当年的“一念之差”,她觉悟到“人生是自己的,不管是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我总的要走完它”。她留下给公公婆婆的纸条,却没留给儿子一个字,就这样挑起扁担离开了这个冷冰冰的家。这一年,是李宝莉人生的第二个本命年,当汉正街又响起李宝莉的笑声的时候,当小景让健健无论如何都要抓牢李宝莉的时候,整部小说的基调突然一亮,大有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的意味。至此,小说所讲述的仍然还是李宝莉这个人,经历了走失与人生的岔路口,经历了万箭穿心,她依旧是她,和她所生活的汉正街一样,“乱七八糟、嚣省嘈杂而又丰富多彩、活力十足”。李宝莉的出走是和她的过往的一种“和解”,面对未来的生活,她永远有十二分的勇气。
电影对结局稍微做了一些变化,李宝莉和小宝在天台吵完架后愤而出走,在江边遇到一帮正在放烟火的年轻人,由此,李宝莉的心里有了转变。她说,她希望她的小宝也能像同龄人那样开开心心的,这个转变因李宝莉所见的情景而显得比较自然而不突兀。最终,李宝莉背起行囊离开了那个“万箭穿心”之地,健健开了车来接她,她问健健难道不怕万箭穿心吗,健健回答,“大半辈子都过去了,害怕这个?”李宝莉跟着上了车没开出几米车就抛锚了,这一细节添加得非常好,观众在看到李宝莉刚向新生活迈开步子的时候,却又碰上一个不怎么好的开头,不禁感到一丝心酸。李宝莉下车骂了一句脏话,使劲帮忙推车,车又开动,李宝莉上车,白色面包车缓慢驶离“万箭穿心”之地,驶离小宝的视线……李宝莉的未来会怎样终究是个未知数,她跟了健健以后真的会幸福吗?这就是影片的高明之处,它合情合理地为观众留了一个悬念,较之原著中更为复杂的悬念,少了几分对美好结局的刻意,多了几分对命运无常的顺其自然。影片到最后,基调都处在一种灰蒙蒙的氛围之中,即便是后来奶奶对李宝莉的态度有所改观,即便是李宝莉终究选择了去开启新的人生……都没有像小说中那样给人突然色调一亮的感觉。endprint
导演王竞在谈论这部影片的时候说过:“影片描写的是一个典型的武汉女人……她生活中很强势,但她输给了比她更强势的命运。”所以在这里,“万箭穿心”不仅仅只是万分伤痛的一种感觉,也不仅仅只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线索了。影片的译名为feng shui,这两个字一方面明确地表达了“万箭穿心”是由房屋的风水不好导致霉运的“穿心箭”而来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命运的说不清道不明。如果要追问李宝莉的悲剧究竟根源于何处,是马学武的自杀?是自己在处理丈夫婚外情这件事上的不妥当?是因为搬进新居?是自己的个性?可是我们注意到,影片中的没一个画面似乎在我们寻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日常的琐碎和锱铢必较不是再正常不过了吗?李宝莉那么善良那么努力地撑起自己的家那么拼命地活着,最终换来的似乎远远不及她所付出的,在我们无法解释的时候,我们将一切归咎于命运。而命运是什么?命运或许就像是大道小道放射线一样在你面前散开来,一生中有无数这样的拐点,那是一种强大无比的力量,每一步的选择都通往不同的未来,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
回到电影《返老还童》,飓风终于来临,日记读罢,黛西在一生中最幸福美丽的那些片段里心满意足的闭上了眼睛,慌乱的人们依旧慌乱,喧嚣也再继续,她却安安静静的,仿佛这便是生命的本质,当最后一刻来临,生命里的一切顷刻滑落,无论你曾经是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过,还是诅咒着命运;也无论你是在河边出生长大,是被闪电击中过,是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是艺术家,是懂得纽扣,是知道莎士比亚,是母亲,是能够跳舞……还是逆行人生……最终“你得平静的放手而去”。
两部影片,一中一西,看似截然不同,却有着殊途同归的内涵,它们都在阐释命运,阐释人生的哲理或者说只是在展示人生。说到底,一切已不必阐释也不必长吁短叹。传奇的人生抑或普通的人生,其实也都不过是一瞬;深刻的爱恋抑或无爱的结合,终归也都是一个结局。自然,人们可以把它们全部记在日记里,也写在生命之书中,但时间不会逆行,现实却处处令人“万箭穿心”。而《返老还童》中那句“你得平静的放手而去”又何尝不能用在《万箭穿心》中去呢,电影末了,李宝莉终于离开了间“不祥”的屋子,然而新的人生又在面包车抛锚中开始,中间还夹杂着抱怨、争吵、不满……以及继续向前看的勇气和决心。是的,韶华易逝,你可以说人生是苦涩的,是无奈的,是琐碎的,是磨人的……你也可以说命运是不可抗的,是强大的,是无常的,是弄人的……但当你终于走过,你会发现,生命可以是征程,也可以是旅程,每一段渺小或伟大都是一枚勋章,生的魅力也正在于此!endprint